電子報詳情頁

教育之聲/鼓勵學生回內地考察會「惹人反感」?\創知中學校長、曲阜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黃晶榕博士

通識科自2009年實施以來,無論是課程設計、課程實施或課程評估一直都備受批評,惟歷屆特區政府都無力解決。直至今年11月25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2020年施政報告》,提出要向通識科開刀,翌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進一步闡述改革方案,有關問題隨即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連《人民日報》11月29日也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香港通識教育不能再淪為「攬炒」和「洗腦」的工具,應剪掉這支「毒刺」!

根據楊局長的論述,通識科改革措施之一,就是要鼓勵學生回內地考察,讓學生能夠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惟此舉竟然引起個別教師工會頭目及多名城中政客帶頭反對,批評政府強迫學生回內地考察會惹人反感。對於這種歪理,筆者無法認同!

第一,認識自己的國家是理所當然的事。

根據《中國憲法》第31條和《中國香港基本法》第1條規定,「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再說,教育的第一要務應引導學生釐清自己的身份;事實上,絕大部分香港居民的籍貫都在內地。因此,教師應該不忘初心、盡己所能,透過學校教育,引導學生立足香港、心繫祖國、放眼世界,認識香港和內地血濃於水、唇齒相依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聯繫和現況。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既是法理要求,也是情感和現實需要。

第二,認識自己的國家乃特區教育政策。

回顧教統會2000年公布的教改方案,提到香港整體的教育目的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夠為國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貢獻的人。教育局在2017年檢討課改成效時,再次重申國民及全球公民身份認同是香港的課程宗旨之一。而2007年制定、2014年更新的通識科課程指引,也明確指出「高中通識教育科旨在幫助學生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

第三,學生會否反感,關鍵是教師的引導。

身為教師,或許都有類似的經驗,有學生向你表示過不喜歡上英文課,不喜歡參加學校某項課外活動,不想被學校編入某一個班級,不想父母出席學校舉辦的家長會……惟作為教師,我們細心聆聽學生的聲音後,一定會作出適當的引導;在沒有特殊理由的情況下,我們往往不會隨意答允學生。因為身為成年人的教師,我們知道自己有責任要引導未成年的學生走正確的路,作出合乎情理或自身長遠利益的選擇。再說,鼓勵高中學生回內地考察,既可豐富生活經歷且能擴闊視野,而考察成績又不計算入文憑試,很大可能還有政府資助,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是一件美事,應該支持。惟部分教師要是帶着反社會和反國家的思維,而附和或支持個別學生作出不想回內地考察的選擇,情況就會變得複雜,學生容易產生被政府所逼的感覺。換言之,要求學生回內地考察會否惹人反感,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真誠地關心學生、熱愛社會和國家,並且從心出發引導學生做該做的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筆者奉勸那些帶頭反對通識科課程改革的業界人士和城中政客多說良心話、多做善良事,出言有尺、行事有度,別再執迷不悟、胡言亂語煽動師生反政府,這種言行實在幼稚無知、惹人反感!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