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黛西札記/百變史卡拉第\李 夢

  圖:鋼琴家傅聰演奏史卡拉第奏鳴曲唱片封面。\作者供圖

近來常聽鋼琴家傅聰演奏的史卡拉第(Giuseppe Scarlatti,一六八五至一七五七)奏鳴曲專輯。不少樂迷懷念傅聰先生時,總會講起他的蕭邦,講起他演奏的海頓和莫扎特奏鳴曲,而先生對於巴洛克時期意大利作曲家史卡拉第鋼琴作品的詮釋,同樣精彩,常聽常新。

像十七及十八世紀的很多宮廷樂師一樣,史卡拉第一生循規蹈矩,平靜少波瀾。從不擔憂衣食,也不必介意旁人是否欣賞其作品,他用了大半生時間只為一名叫做瑪利亞.巴爾巴拉的女子創作。瑪利亞原本是葡萄牙公主,後來嫁去西班牙,當上西班牙女王,史卡拉第也跟隨她去到馬德里,在那裏度過後半生。故此我們能在這位巴洛克音樂家的作品中聽見糅合意大利與西班牙元素的樂音,活潑明媚,宛若地中海畔陽光。

的確,史卡拉第筆下旋律像他的生平遭際一樣安寧無塵,如同傅聰先生所說,「是最健康的音樂」,這也為後世演奏及聆聽的我們,提供了難得的自在詮釋並讀解的機會。與音樂史上那些個性鮮明的名家名作不同,史卡拉第留給後世的五百多首鍵盤奏鳴曲,尤其靈活多變。當我們說起蕭邦,我們會想到浪漫與詩性;說到貝多芬,一定忘不了他的熱烈、高昂與英雄主義;巴赫的音樂中充滿對上帝的愛與敬畏,舒伯特的奏鳴曲則如同綴滿星星的深沉夜幕。可史卡拉第呢,我們總是難以用一個或幾個形容詞來介紹並描述他的音樂:當你在夏日陽光午後聆聽他的奏鳴曲,那些旋律是歡愉雀躍的,像新出爐的、香氣四溢的糕點;當你在凜冬的夜裏聆聽,那些旋律又是蕭索孤寂的;當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中的天才男主角維特彈起史卡拉第,我們彷彿聽見春筍破土的聲響;當其中一首奏鳴曲伴隨日劇《深夜食堂》催淚段落出現時,我們又覺得那些看似簡練的音符背後,別有欲說還休的寥落意味……

史卡拉第是多變的、開敞的。作品寫完後,他人如何聽、如何演奏,終歸是他人的事情,與數百年後羅蘭巴特著名的「作者已死」理論遙相呼應。傅聰先生曾在某次訪談中說,巴赫的一些作品總有些說教的意味,而史卡拉第沒有,他從不板起面孔說教。這在我看來,正是這位意大利作曲家的最可愛之處。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