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善冶若水/從海洋公園轉型說起\胡恩威

海洋公園日前推出改革重生方案,變身「度假勝地」。園內逾一半面積外判予承辦商營運,將創建一個結合零售、餐飲、消閒區域。這對於我來說驚喜不大。在我看來,其實海洋公園的轉型還有其他可能性。因為它的面積龐大,適合增設更有效的青年創業項目;再如將部分地方用作培訓全方位的演藝學院的人才,因為園內擁有很多巨型空間和良好配套,只要稍加優化,就可以改裝為訓練演藝人才的排練空間和平台;也可考慮變成一個創意產業園……

深圳、上海、台北、首爾等大都市擁有許多創意文化園區。然而,香港卻沒有類似的創意文化產業園區。為什麼海洋公園不考慮開設創意產業園區,讓香港的設計師、藝術家,或動畫、特效的從業者有機會進駐其中呢?早前海洋公園曾推出水上瑜伽體驗、露營行山等活動,如今計劃引入餐飲項目,這些固然是帶旺客流增加收入的方式之一。這些活動看似新鮮,但其長遠的社會及文化價值是什麼呢?

海洋公園加設創意產業園區有其可行性。它可以為更多年輕人創造就業創業機會,年輕人在那裏從事不同的實習實驗。創意產業和海洋公園皆屬商經局轄下範圍。創意香港大可與海洋公園合作,為海洋公園打造一個全新的創意產業園區,裏面可創建設計中心、漫畫時裝設計等各式各樣的創意產業項目。

香港短期內很難恢復從前入境旅客數量。另一方面,香港與內地一些大城市在創意產業發展的差距已見端倪,大多數時候內地表現積極進取,香港卻被程序所限,做同一件事情需要花更多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在建立國際網絡和對外交流上,上海、深圳明顯已經取得不俗成績和經驗,而香港似乎因為模糊了自身的文化定位,漸漸失去在對外文化交流的優勢。

其實海洋公園、珍寶海鮮舫這些在港島南區的文化符號活化,必須注入生命力,讓年輕人進駐其中發揮作用,而不應該單純外判給一些機構去重複已經做過的事。現在一些香港年輕人缺乏實習機會,他們有很多參與活動的機會,但沒有學習創業、學習面對各種挑戰的機會。香港青年政策不妨重新思考,打破目前的條條框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