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言簡義豐/疫境下的風險管理思考(上)\建銀國際執行董事、行政總裁 豐習來

  圖:新冠疫情的巨大衝擊下,全球資本市場見證了史無前例的美股熔斷,以及此後天量灌水帶來的V形反轉。\路透社

在新冠疫情爆發一年多的今天,我們回想起這場突如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不禁感慨萬千。截至上月27日,全球確診新冠病例達到1.13億人,死亡人數達到252萬人。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各國政府不得不實行「大封鎖」,經濟生活由此陷入停滯,引發了上世紀20年代末「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這場危機以無數方式擾亂了人們的生活。除了令人惋惜的生命損失之外,危機還造成很多人失去了工作、收入和儲蓄,並因房租和賬單憂心忡忡。

值得慶幸的是,在疫情面前,中國政府和人民以高效的組織能力和強大堅韌性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注定將令全球刮目相看。時至今日,雖然新冠疫苗已經開始接種,但是鑒於生產、運輸、存儲能力的限制,許多國家和地區仍受到疫情之困擾,無法如期恢復正常的生活和經濟活動。

一、回顧與觀察

在新冠疫情的巨大衝擊下,全球資本市場見證了史無前例的美股熔斷,以及此後天量灌水帶來的V形反轉。從更長期的視角來看,新冠疫情事件甚至可能成為許多歷史進程的分水嶺。在過去的一年裏,主要觀察到以下現象和改變:

1.工作及生活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

由於各國政府均採取了嚴厲的封城和封關措施,世界很多地方出現了歷史罕見的至靜時刻,主要表現在:

街道空:美國的曼哈頓、英國的金融城、日本的東京、香港的中環,曾經都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但在2020年都曾出現了空城。這些城市地鐵不擁擠了,路面不堵車了,餐館不用排隊了,酒吧冷清了,喧囂不在,回歸平靜,除了建築和道路仍在默默堅守之外,其他都停止了腳步,讓街道保持安靜。

空氣好:今年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雲都特別白,好像純潔無瑕的雪山飄在空中,這是多少年久違的風景。因為飛機不飛了,工廠停工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微小顆粒大幅度減少,讓自然重新回到本來的樣子。

出差少:由於停航和各種隔離措施,商務人士出差的頻率大幅度減少。以香港為例,很多在香港工作的人從2020年1月回到香港後,直到2021年2月底都沒有離開過香港,不再早起晚歸的去機場趕飛機,不再一天一個城市的往來穿梭,生活從來沒有如此規律,工作日上班,周日爬山。

應酬少: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是鏈接中國與世界的最繁忙的橋樑,世界各地到香港的公務活動特別繁忙。在疫情前,幾乎每天都有來香港公幹的客人,需要不斷地穿梭辦公室、機場和飯店,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時間都用在迎來送往。但2020年,幾乎沒有一位貴賓到訪,很多人幾乎忘記了機場候機樓的模樣。

雲辦公:在疫情衝擊下,我們的工作方式已經發生了質變,大家已經逐步適應了「線上」通過視頻或者電話開會、辦公方式的改變,除了不能當面握手寒暄,卻大大減少了舟車勞頓。疫情的大流行引發一波全球性、深入各層面的「反向O2O」,即「線下」到「線上」行動。如中國的在線教育行業在2020年寒假期間拿到了2000萬體驗人次,相當於2019年暑假的兩倍規模;騰訊原本被認為增速放緩的手遊業務在2020年上半年實現60%以上的增長。

2.流動性氾濫與債務槓桿不斷提高

流動性氾濫:2008年危機之後,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從1萬億美元上升到4.5萬億美元,而在2018-2019年一度降到4萬億美元以下。但到了2020年3月底,全球疫情爆發後,美聯儲開啟了無限供給模式救市舉措,同時出台了一系列創新的流動性供給工具。2020年末,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已達7.41萬億美元,增長了3.2萬億美元,增幅達76%。另外,歐洲、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幅度均在30%以上。

至此,流動性氾濫已經是當前全球面臨的一種新常態,但這種流動性充裕是一種非正常性且很脆弱的充裕。各國央行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這也使得股票、房地產等風險資產價格持續走高,全球資產、信貸泡沫化趨勢凸顯。而隨着疫苗逐漸接種、經濟穩步恢復,非常規貨幣政策一旦啟動退出,泡沫可能將會刺破。

債務槓桿飆升:截至2019年底,發達國家政府債務水平已經達到歷史上相對高點。2020年,為了抗擊疫情,這些國家的國債佔GDP比重又上升了15至20個百分點,這已經非常接近二戰期間的歷史峰值。未來,當全球政府槓桿率再次到達歷史高位之時,究竟會以怎樣的方式來主動地或被動地去槓桿呢?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更值得警惕的是,疫情給許多脆弱的低收入國家帶來沉重打擊,其中50%的國家面臨陷入債務困境的較高風險。全球疫情蔓延等事件帶來的經濟衝擊可能導致這些國家經濟出現停滯,資金流動發生逆轉,從而進一步削弱其以財政措施支持經濟復甦和解決政府債務的能力。

3.各國內部和國家間不平等進一步凸顯

在新冠疫情衝擊下,無論是歐美發達國家內部,還是發達國家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之間,社會經濟方面的不平等在進一步加劇。

一是發達國家內部不平等的加劇。2007年至今,在美國各收入階層中,只有收入水平前10%的人,淨資產才是增長的,其他收入水平的家庭資產都在縮水。在1940年左右出生的美國人,收入水平超過上一輩的概率為92%;但在1980年左右出生的美國人,收入水平超過上一輩的概率銳減至50%。這說明過去幾十年裏,美國社會的階層流動性已經顯著下降。另據相關數據顯示,在美國收入越低的人,越沒有醫療保險;學歷越低的人,越沒有醫療保險。而這次疫情對沒有醫療保險的低收入患者而言,衝擊可能是巨大甚至致命的。同時,此次疫情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因就業崗位、勞動者及企業的特點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

二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貧富懸殊: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在新冠疫情危機爆發前就已經十分脆弱,多半已債台高築。新冠疫情等多個罕見的外部衝擊相互疊加,給低收入發展中國家造成重創,如出口急劇萎縮(石油產品、初級農產品、工業品等價格下跌)、資本和僑匯流入減少、旅遊收入下降等。使發展中國家無論是財政實力還是公共衞生水平、疫苗獲得及接種安排上都顯著落後於發達國家。在後續的經濟恢復上,需要更長的時間及有力的外部財政支持才能將經濟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當前,全球收入分配失衡的嚴重程度已經可以與大蕭條之後相提並論。而在大蕭條之後之所以全球的收入分配重新逐漸步入相對均衡狀態,是因為二戰爆發打破了原有的收入分配格局。未來全球範圍內會不會再次爆發範圍很廣、規模很大、破壞性很強的衝突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的開放性問題。

4.反全球化衝擊和民粹崛起

早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全球化在經歷了世紀之交的波峰之後逐漸回落。以新自由主義為核心的全球化不能迴避它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殘酷的競爭機制、貧富兩極分化、環境破壞嚴重等。隨着時間的推進,無法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找到一席之地歐美國家中的下層工人階級,從全球化的支持者逐漸變成了反對者。隨着反對者的增多,各國帶有民粹主義色彩的底層運動開始變得頻繁,如美國的「佔領華爾街」、法國的「黃馬甲」等。從上屆美國政府成立並引發中美貿易摩擦為標誌,歐美國家政客則藉機引領了新一波的「去全球化」政策措施,造成了「逆全球化」的客觀消極後果。

在2019年底出現的新冠疫情的疊加作用下,歐美的民粹主義受到了「強刺激」,以一種多年未有的激進方式展示出來,「反全球化」的民粹聲浪空前強烈,表現為反建制、抵制傳統、敵視精英、仇富、排外等,民粹主義恰好與控制疫情需要的「大封鎖」契合在一起。面對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一些國家鼓吹製造業要重新本土化,要在本土建立更加獨立、完整的產業鏈,振興本國經濟。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聲稱這場疫情再次證明了把重要生產鏈留在美國國內的重要性。美國一些政壇人物還要求向美國企業提供補貼,鼓勵美國企業從中國回流美國。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比特幣暴漲和美股GAME STOP等散戶逼空對沖基金的事件,也可以認為是民粹思潮對金融市場的侵蝕,無疑進一步加大了市場的波動性

5.資產荒與流動性過剩共存

歐、美、日等國央行為抵抗疫情採取的天量放水措施導致了流動性氾濫,引發了過多的貨幣追逐有限的優質資產,使優質資產荒、優質資產估值高、價格貴成了一個新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2020年全球經濟(除中國外)都有不同程度負增長的情況下,歐美股市卻一再創下歷史新高。各大股票市場的估值普遍比疫情前高,進而導致未上市的優質企業的估值也水漲船高。同時,各類機構在市場上大量購買債券等優質資產,特別是央行與商業金融機構爭奪優質金融資產導致債券收益率進一步降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