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繽紛華夏/石庫門和「亭子間文學」\尹 畫

  圖:上海「屋裏廂」博物館內一景。\資料圖片

文友來上海,帶她去新天地玩。文藝青年多半喜歡打卡與文化或文化人沾邊的地方,於是先和她去蔡瀾點心店用餐,然後參觀石庫門「屋裏廂」博物館。

屋裏廂,在上海話裏的意思是「家」。上海人邀請客人來家玩,通常會說:「到屋裏廂來坐坐。」「屋裏廂」博物館其實是一幢建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石庫門老建築,廂房格局和家居布置保持完好,還原了一個世紀前上海人家的生活風貌。

石庫門,是上海弄堂的一種典型住宅房,因用石頭做門框,用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因此得名。大多數老上海人都住過石庫門弄堂。如今石庫門房子已越拆越少,因此,「屋裏廂」博物館成為我們走近老上海,追尋歷史回憶的好去處。

標準的石庫門分客堂間、前廂房、後廂房、廚房、亭子間等不同的房間。

走進客堂間,雕花座鐘、青花瓷茶具、山水花瓶……陳列的物品看一眼便知品質上乘。一幅字畫吸引了我:「高山流水詩千首,明月清風酒一船」。客堂間位於屋子的中心位置,是一家人的公共起居室,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它和天井相連,若家裏舉辦活動,可以將客堂間的門拆開,與天井合二為一,空間翻倍。

前廂房,是男主人的書房,他在舊上海灘的洋行工作,薪水不薄。在他書房裏,既可以看到中式的文房四寶、算盤,亦有西式的祖母綠枱燈、風扇和打字機。今日再看這些用品也不過時。後廂房是家裏長輩居住的地方。在這間房裏,我看到一個世紀前的雕花木床,掛着蚊帳,床頂採用的是寧波骨嵌工藝,高雅大氣。骨木鑲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木坯上起槽後嵌入花紋,再經打磨雕刻,髹漆而成的一種傳統工藝。以前只聞其名,沒想到在這裏看到,算是驚喜。

廚房面積不大,上海寸土寸金,因此造就了上海人擁有良好的空間利用能力。廚房裏保留了如今罕見的大灶、米缸,而零零散散的廚具有些掛在牆上,有些放在食櫃上,有些用竹杠懸掛在半空中,極好地詮釋了上海的那句俚語:「螺螄殼裏做道場。」

走上二樓。對我最具吸引力的是參觀亭子間。亭子間位於一樓和二樓樓梯拐彎處,面向北。亭子間下層是廚房,上層是曬台,冬冷夏熱,房間面積又小,居住條件在整幢石庫門房子中屬最差,梁實秋在《亭子間生涯》裏就曾抱怨道:「廚房裏殺雞,無論躲在哪一個角落,都聽得見雞叫,廚房裏烹魚,可以嗅到魚腥,廚房裏生火,可以看到一縷縷的青煙從地板縫裏冉冉上升……」但亭子間卻誕生了不少「亭子間作家」而成為石庫門裏最有特色的空間。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不少文人到上海來尋找新的生活,靠賣文謀生,只能租用廉價的亭子間,魯迅、茅盾、巴金、丁玲等文學家都曾住過亭子間,躬身簡陋的亭子間中構思寫作,進行各種文學創作活動,成為近代文學史上的一個新流派─「亭子間文學」。

除了亭子間,二樓還有三個房間。後廂房住的是這家人家的女兒。縫紉機、化妝品、絲綢旗袍、周璇的大幅海報、處處彰顯出女兒家的精緻和時髦。二樓前廂房是主人的房間,挑高的天花,寬敞的空間,令我忍不住感嘆「好想在這裏住一晚」。屋內陳列的紅木傢具款式西化,最叫我念念不忘的是一台柚木落地唱機,唱機蓋上鋪着白色鈎針裝飾布,精巧雅緻,沒想到一百年前的上海中產階級生活品味如此考究。

二樓前樓是兒子的房間。櫃子上擺放着竹蜻蜓、陀螺、風箏、樂器等,書桌上有一本《我的畫報》。「畫」字採用的是花式字體,看起來像一隻風車,很有設計感。這本雜誌創刊於一九三二年,屬兒童圖畫刊物,主要設有笑話、兒歌、謎語、圖畫等欄目,想必內容也新鮮有趣。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