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化經緯/復古流行話鋼筆\吳 捷

  圖:用鋼筆寫字是一種獨特體驗。\資料圖片

不妨設想如下場景:開會前,人們三三兩兩入場就坐,打開筆記本電腦,或拿出各色廉價塑膠圓珠筆隨意丟在桌上,準備做筆記。對那些橙黃橘綠的庸脂俗粉,你報以微微一笑,然後亮出一支通體深黑、小巧輕盈的萬寶龍波西米亞(Montblanc Boheme),好整以暇,旋下筆帽,再輕輕轉動筆身末端,探出銀光閃閃、修長秀氣的筆尖。這時你環視全場,好像青鋒出鞘的俠士,躊躇滿志,只待一試利刃──只恨諸君已在專心聽講,對你手中的寶物全然視而不見。

確實,如今有幾人還在用鋼筆寫字呢?一八八四年,Lewis Waterman改進了從前無法控制墨水流動、容易漏墨的筆舌,發明了第一支現代意義上的鋼筆。二十世紀初,圓珠筆誕生,但鋼筆直到六十年代仍然是寫字的首選工具,是一個人成年的標誌,常作為畢業禮物由長輩贈與年輕人。四十年代末流行的派克(Parker)五十一系列售價十二點五美元起,相當於今天的一百三十美元,如今可買到普通14K金筆。隨着圓珠筆工藝改良、價格降低,繼而走珠筆風行一時,鋼筆逐漸式微。在電腦和鍵盤大行其道的二十世紀末,手寫已然少見;即便偶爾一寫,用的也是圓珠筆、走珠筆、中性筆。鋼筆,本來已像懷錶一樣,成為收藏家搜求的古董了。

其實,正因寫字的機會不多,所以只要有用紙筆書寫的場合,就要讓寫的過程盡量舒適愉悅。而用鋼筆寫字的體驗,是圓珠筆等後起之秀無法替代的。鋼筆本身的特性,使人可以寫得又快又輕,適合快速大量做筆記,更能使字體更美,還可以換用不同顏色的墨水。墨水寫到紙上,顏色在眼前漸變:紫紅中的紅,霎時褪去,只留下純正的紫;或者一抹亮藍色轉瞬閃過,沉澱為穩重的黑。隨着落筆和提筆,每一筆的末尾則形成深淺不同的陰影……像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谷崎潤一郎那樣對光和色彩特別敏感的人肯定喜歡。用鋼筆練字、寫日記、做筆記,不僅使心情美好,還是個人風格的展示。每晚坐在書桌前,選一支心愛的鋼筆,打開手帳、日記本,想起余光中先生在六十年代,「幾百畝的稿紙,要派克二十一去開墾」,「血自我的心中注入指尖,注入筆尖,生命的紅色變成藝術的藍色」;而我如今不必辛勤爬格紙,只是隨意揮灑,點綴情境,看墨水從筆尖流淌而出,好像自己靈感和思想源源不斷湧出,由白紙一一捕捉,是非常輕鬆快樂之事。  

世上原有不少與我想法相近的人。就在最近十年,鋼筆重新流行起來。鋼筆發燒友們寫博客、做視頻,評測不同品牌的鋼筆和墨水,帶動了世界各地網上論壇的興盛。嗅覺敏銳的老牌商家不失其時,不僅重操舊業,還與古為新,開發出新品筆墨,滿足各收入階層的需要,更有新廠和新人加入這一復興潮流。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英國墨水生產商Diamine本已處於停業邊緣,近年推出多款極受歡迎的新品,起死回生。二○一二年創辦於美國的Organics Studio研發出幾種呈現特殊光澤(sheen)的彩墨,直追日本文具巨擘寫樂(Sailor)的「山鳥」等著名品牌,特受追捧。高仕(Cross)、白金(Platinum)等眾多老牌筆商都為學生群體和鋼筆新手設計了中低價位鋼筆。一九三○年代創立的德國凌美(Lamy)鋼筆在美國的代理商於二○一七年在紐約和三藩市開了實體店,生意興隆。

去實體店買筆的優點是可以親手一試。畢竟,每個人因手的大小、握筆習慣、個人偏好不同而適合不同粗細、重量和筆尖形狀的筆,而這種因人而異的獨特取捨卻只是一種難於言傳的感覺,無法轉化為重量、直徑、長度等具體參數。日本作曲家團伊玖磨喜歡用鋼筆寫樂譜,試用了各種品牌,覺得日本筆的筆尖太軟,派克太硬,犀飛利(Sheaffer)耐用卻「總感到不夠味」,最後選定萬寶龍和百利金(Pelikan)兩種德國筆,既堅固又有彈性,能畫出粗細不同的線條,可用力寫出多達四五十頁的大型樂曲總譜,筆尖絲毫無損。起初不上手的鋼筆也是可以「馴服」的。一支筆用久了,好像駕馭多年的駿馬,那種手筆合一的感覺千金難換。聶華苓在回憶錄《三生三世》中說她大學畢業後買不起鋼筆,一天殷海光先生拿到稿費,買了一支新派克鋼筆,將自己的舊派克筆送她,她十分感激。次日,殷海光卻來跟她吞吞吐吐商量,可否二筆交換,因為那支舊筆他用了多年,習慣了。聶華苓接過新筆,將舊筆奉還,殷海光鄭重道謝。我寫日記時喜歡用Sailor「名月」,日語意為陰曆八月十五或九月十三的月亮,白玉色筆身,有細細金沙點綴,如皓月流光,筆尖柔中帶剛,阻尼感適中。日常記錄則用Pilot Metropolitan,細硬鋼尖,一觸紙面,筆走龍蛇。二者皆非所謂名筆,但「取之自足,良殫美襟」。

日用品就像時裝,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內容和式樣在流行,時過境遷,遂為後浪取代,銷聲匿跡。但流行的發展並不都是線性的,更常見的是循環。新近復興的鋼筆就像傳統機械腕錶的命運:取而代之的廉價貨,如一次性圓珠筆、塑膠電子錶,只給人以便利,卻很難談得上有什麼美妙的使用體驗。所以好雨知時,沉寂之後的枯木逢春往往能發出新枝,結合新時代的需求,在便利程度、外觀設計、品種創新、用戶體驗等方面多有突破。流行,其實常常是糅合了新元素的復古。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