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知見錄/朋友圈裏的生活\胡一峰

父母給孩子「訓話」時,總會說某某家的兒子或女兒如何如何。「別人家的孩子」,就這樣成了一個梗。在網絡營造的言說環境中,這個句式不斷衍生、改變,翻造出許多新的梗來。比如,「別人家的寵物」是那麼乖巧、精緻、通人性,而自己養的貓狗不是傻就是鬧,還酷愛掉毛。又如,「別人家的導師」是那麼和藹,幫學生改甚至寫論文,自己的導師卻嚴格無比、不苟言笑。

有意思的是,最近我親歷了一次「別人家的故鄉」。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大學同學發微信問我:你老家是否T鎮?我說是的。他像抓到了娃娃似地興奮:是個新晉網紅古鎮啊。我馬上要去那兒旅遊啦,快告訴我有些什麼美食。我也忽然興奮起來,彷彿賦閒多年的老臣,突然接到徵召起用的諭旨,趕緊調動庫存的記憶,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特色小吃。過了幾天,碰到這位同學。我滿懷期待地問他旅遊感受,他卻漠然道:沒什麼好吃的,也沒什麼好玩的。言下甚為失望。比他更失望的是我。我失望的不是他的回答,而是他所描述的T鎮,與我心中的太不相同。既如此,小吃的味道自然也是變了的。其實,同學口中的T鎮,恰是網上宣傳圖片和視頻裏的那一個,是「別人家的」。

我們以前常說,生活是個大舞台,但在以前這只是一種比喻罷了。現在,直播、短視頻在網上氾濫,並滲透到生活裏。生活才真的成了一個舞台。出現在這個舞台上的,多半戴着「別人家的」帽子的,具有很強的表演性。就像我的故鄉,出現在短視頻裏時,小橋流水、歲月靜好,盡心盡力地表演着一個江南「網紅古鎮」的模樣,我同學所見,即是如此。鎮子真實的個性,卻遭埋沒。終於,它把自己演成了「別人家的故鄉」。

這「別人家的」一切都不妨歸入「朋友圈裏的生活」,像剛從整容醫院走出來的美女,靚麗卻不夠真實。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