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創科宇宙/基因治療加速商業化\創業投資者聯盟召集人 梁頴宇

  圖:諾貝爾化學獎去年頒給兩位研究「基因體編輯」技術的女性科學家,兩人開發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方法,用於修改人體DNA,可根治一些基因突變引發的疾病。

諾貝爾化學獎去年頒給兩位研究「基因體編輯」技術的女性科學家─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兩人開發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方法,用於修改人體DNA,可根治一些基因突變引發的疾病,諾獎的肯定把基因療法從實驗治療帶上全球舞台。很多人以為基因治療只是外國人的技術,其實近年一些研究基因治療的華人科學家陸續回流國內創業,並在一些遺傳性罕見病治療取得突破,有望快速開發更多基因治療新藥,造福全球罕見病患者。

基因療法的探索早於70年代已展開,近十年隨着生物技術進步取得重大突破,一些生物科技公司研發的罕見病藥物獲批上市。2017年起,美國FDA先後批准兩款以AAV(Adeno-Associated Virus)腺相關病毒做載體,用於治療遺傳性LCA(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視網膜疾病和SMA(Spinal Muscular Atrophy)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基因治療產品,初步驗證了這種技術確實能夠用於治療一些罕見遺傳病,基因治療藥物已具備商業化能力。

華裔專家歸國創業

基因治療可細分不同領域,獲諾貝爾獎的基因編輯是相對新的技術;現階段發展較成熟的基因治療藥物,臨床研究中80%採用了腺相關病毒,即AAV為載體的基因療法。AAV是一個非致命的病毒,能夠感染多種細胞,而又不引起任何疾病。操作原理是把病毒改造後,把治療用基因帶到人體中去,用的是基因遞送技術。其他如基因沉默、基因啟動等也是基因治療的有效手段,不同機理機制和治療策略是未來新的商業化方向。

與美國和歐洲相比,中國基因治療研發和商業化起步晚;但一些華人科學家看到這種創新療法在中國的潛力,紛紛回國做研究和創業,帶來了一番新氣象。2018年成立的信念醫藥,創辦人肖嘯是其中表表者,他自80年代末起,一直在美國從事腺相關病毒的研究,長期從事基因治療藥物及其載體的研發及臨床應用,曾先後帶領團隊研發了十多種AAV基因治療藥物。他與啟蒙老師Richard Jude Samulski攜手創立的Bamboo公司,在2016年被輝瑞製藥以6.45億美元收購;另一家Askbio公司則在2020年被拜耳製藥以40億美元收購。

肖嘯認為基因療法在中國有三大優勢:首先是罕見病大多與遺傳基因缺陷有關,中國人口基數大,全國有2000多萬罕見病人,對基因治療需求大;其次是國內針對罕見病的傳統治療方法非常昂貴,為基因療法提供了發展機遇;再次是研究人員在中國做臨床試驗,相對容易找到患者願意做實驗。他覺得基因治療在中國有前景,想把這一種創新的治療方法和應用帶到中國,所以選擇回國推動基因治療發展。

信念醫藥是肖嘯在上海創立的公司,主力研發罕見病藥物,針對一些無藥可治或者目前藥物療效不好的疾病,快速推展研究和臨床;同時也就柏金遜症等病人較多的疾病做研究,兩三年間已發展成國內少數處於全球領先水準的基因治療企業。目前大概擁有二十個研發管線,研發最快的兩個產品是血友病B和血友病A,並於5月獲國家藥監局正式受理子公司信致醫藥科技申報的AAV基因治療產品的臨床試驗申請,用於治療B型血友病。

基因缺陷導致的遺傳性罕見病,很多目前都是無藥可治;即使有藥可用,大多非常昂貴,而且需長期用藥。基因療法針對病變或有缺憾的基因,是治療罕見病的重大機會,所以早於信念A輪融資時,我們已投資支持。在信念醫藥研發的新藥中,非常期待的是肌肉萎縮症藥物,之前已獲上海藥監局批准同時進行臨床,能夠成為首間獲批准同時做三期臨床的公司,主要原因是肖嘯在肌肉萎縮症基因療法上已有戰績。他於2016年售予輝瑞的Bamboo公司,研發的便是治療DMD(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杜氏肌營養不良症的基因技術。

香港臨床審批緩慢

DMD是一種非常殘酷的罕見病,染病的小朋友兩三歲前可正常活動,之後會慢慢出現基因病變,不只四肢的肌肉會萎縮,後期連負責呼吸的肌肉和負責心跳的肌肉也會慢慢萎縮。十多年前,肖嘯和Samulski想到用AAV直接給病人注入一個迷你版本的DMD正常基因,一個當時大概5、6歲的美國小朋友參與了他們的臨床實驗,治療三個月後已能爬樓梯,四個月後可以協動全身的肌肉在水裏游泳,亦因此獲得輝瑞青睞。

回國後,信念嘗試把這種基因治療技術用在一批小童身上,臨床表現同樣教人鼓舞。參與試驗計劃的小朋友原本連自行坐起都做不到;接受治療兩三個月後,竟然能夠站起走路、奔跑和游泳,甚至學會拿筷子進食,實在希望這種基因療法最終可用於所有DMD患者身上。

基因治療是罕見病治療的希望,中國公司研發有成,若能同時分享到國外,對全球患者都是好事。香港是全球首個同時獲美國FDA、歐洲EMA和國家藥監局(NMPA)認可,臨床測試數據可用作藥物註冊用途的臨床中心,並且擁有四個獲內地衞健委認可的一期臨床中心,由於數據認受性高,可大大縮短新藥在全球上市的時間表,非常希望能夠把這些創新的基因治療引入香港同步做臨床,可惜卻一直苦無辦法。

目前香港臨床審批較緩慢,在內地基本上提交申請後60天之內衞健委沒有給予回應,就可以馬上開展新藥臨床,但在香港可能要等半年時間。更重要的是香港是否有足夠人才,了解和懂得評估新藥探索,並掌握全球創新醫療發展動向,足以評估提出申請者應否獲批做臨床,若能廣邀歐美專家加入,由權威人士組成顧問小組,在適當時候提供意見,也許是一個解決方法。

疫情使得各國彼此隔絕,國際臨床工作停滯不前,新藥在境外註冊的難度增加,如果香港能夠增加進行臨床試驗的資源,便可以進行更多的研究,扶植香港成亞洲區內首選的一期藥物臨床試驗中心,並可以成為管理多地區臨床試驗的基地。只要香港能善用固有醫療優勢,從資源分配上扶植研究中心發展,加強與內地合作,開拓適合醫學科技長遠發展的生態環境,定能讓不幸患上罕見病的患者早日找到出路。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