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英倫漫話/百年的紀念\江恆

  圖:北倫敦海格特公墓內的馬克思墓碑。/資料圖片

在北倫敦海格特公墓東區墓園的官方網站上,寫着這樣一段文字:「在此長眠的最著名人士是卡爾·馬克思,他的墓碑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人,不論他們信仰相同與否。」作為眾多來訪者中的一員,我幾年前曾專程拜謁了馬克思墓,向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致敬。

當時正值盛夏,但我去的那天恰巧天氣陰涼,無形中增添了幾分肅穆。驅車北上不到半個小時,我便抵達了目的地。出現在眼前的是海格特公墓的東西兩個墓園,它們左右相對,各具特色。西墓園最早建立,大門和教堂融合了都鐸和哥德式建築風格。東墓園在十五年之後才建成,正門是一道黑色鐵柵欄,安葬於此的卻是猛人雲集,除了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還有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小說家艾略特等,因此東園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墓園。

在入口處,公墓管理員一見到我的東方面孔,便立即問道:「你是不是來自中國,去看馬克思墓?」他說,每年來這裏的中國人非常多,只要沿着主道一直走,到了第一個岔路口,向左轉就到了。按照他的路線,我一路前行,兩邊的墓地草木相映,鬱鬱葱葱,古樸的墓碑就散落在綠色之中,高矮不一,造型各異,都飽經風雨侵蝕,留下歲月的斑駁印跡,彷彿向後人述說着光陰裏的故事,這不禁讓我想起香港跑馬地墓園,兩者頗有幾分相似。只是陣陣蟲鳥鳴叫和偶爾一躍而過的松鼠,提醒我這是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公墓之一的海格特公墓,這個號稱維多利亞時代的花園式公墓果然名不虛傳。

來到岔路口,左轉,不出幾十米,遠遠便已能看到馬克思墓那熟悉的輪廓。來此之前,我已經無數次見過馬克思墓的照片,尤其是那尊栩栩如生的馬克思頭部雕像,已深深印入我的腦海之中。但是一想到它就要真切地出現在我眼前,內心還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我快步來到近前,墓地上一座約三米高的花崗岩紀念碑映入眼簾,頂部便是那銅製馬克思頭像,他目光深邃,眺望遠方,正如同他畢生的使命──要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指明方向。

在紀念碑的碑文上方,有鎏金文字鐫刻着馬克思最偉大的著作《共產黨宣言》裏的名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下方以同樣方式刻有「哲學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如何改變世界」,這段話也是引自於他的另一部著作《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文章批判了唯心主義和一切舊唯物主義觀,揭示了無產階級新世界觀,並成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奠基石。馬克思頭像是由前英國皇家雕刻學會主席勞倫斯·布萊德肖於一九五六年親自塑造的,而他本人也是社會主義的信仰者。

據史書記載,一八四九年馬克思被迫離開德國移居英國後,在這裏度過了餘生的三十多年,其間發表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一八八三年馬克思在倫敦寓所與世長辭,他與妻子燕妮被合葬於海格特公墓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當時只有一塊簡樸的墓碑,出席葬禮的也僅有十一個人。一九五六年,在英國共產黨等組織的協助下,馬克思墓被重新遷至約五十米遠的地方,也就是今天馬克思紀念碑所在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共產黨也為修建馬克思紀念碑進行了捐助。在二○一八年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中國方面徵得墓園管理者同意,又出資平整了墓前的土地,鋪上了一塊灰色的花崗岩。對於中國人來說,馬克思墓無疑承載了極為深厚的情感,除了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往,派駐英國當地的不少中資機構、團體和留學生們也常常來到墓前開展黨課活動。二○一九年「七一」黨慶前夕,用中文介紹馬克思墓的二維碼在倫敦啟用,成為獻給中國共產黨最好的生日禮物。正如海格特公墓負責人伊恩·鄧格維爾所說,中國政府在馬克思墓維護工作方面提供了很多幫助。隨着包括中國人在內越來越多的各國人士前來瞻仰馬克思墓,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

我在拜謁馬克思墓時,便遇到幾批來自不同國家、操着不同語言的訪客,他們當中不少是年輕人。一位來自拉丁美洲的小伙子說,當地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因此誕生了像哲·古華拉(Che Guevara)這樣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為了讓大家更好了解馬克思,一些英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還自願擔任免費導遊進行講解,遺憾的是我去的當天沒有趕上。不過,我參加過一些倫敦馬克思愛好者們組織的紅色徒步旅遊團,他們帶大家參觀馬克思曾經生活和駐足過的地方,比如故居、圖書館和酒吧等,並且講述這裏發生的軼事。

當中保存最好的就是位於倫敦索霍區迪恩街二十八號的故居,目前公寓外掛着紀念名人專用的藍牌子,上面寫着「卡爾·馬克思於一八五一年至一八五六年在此生活」。曼徹斯特查塔姆圖書館的閱覽室裏,至今仍完好保存着馬克思和他的戰友恩格斯當年曾使用過的長方形橡木書桌,他們在此醞釀了諸多馬克思主義經典之作。正如一百三十八年前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講話中所說,馬克思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