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打破思想禁區 破解住房難題

全國政協副主席、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期待香港解決住房難題,告別劏房、籠屋,連日來在香港社會引起強烈共鳴和巨大回響,各界紛紛建言獻策,繼新界鄉議局決定成立「房屋供應專責委員會」、邀請專家研究發展祖堂地及農地後,公屋聯會昨日也發表報告,建議重建舊屋邨及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多管齊下應對土地不足帶來的挑戰。要言之,解決房屋問題需要立足長遠,解放思想。

所謂「祖堂地」,就是由宗族、家族等集體持有的新界鄉村土地、祠堂、廟宇等,這是原居民留給子孫的資產,合共二千四百公頃,另外新界還有約一千公頃農地。雖然這些土地存在業權分散等問題,但只要政府肯與業主商量,付出合理代價,加上鄉議局居中協調,配合以《收回土地條例》,其實是大有可為的。

公屋聯會的建議也很「貼地」,且具前瞻性。舊屋邨屬於低密度建築,拆卸重建可以增加房屋供應,加快公屋流轉,但屋邨重建可增加的房屋單位畢竟有限,長遠而言,開發郊野公園邊陲才是「大手筆」。公屋聯會指出,如能善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邊陲地,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可以增加一半。如果建議變成現實,那麼香港人居住環境可以追上同樣是城市經濟體的新加坡。

香港目前有二十多個郊野公園,總面積逾四萬公頃,其中肯定有一些保育價值較低的邊陲地。再說,邊陲地帶接近市區,交通配套完善,就性價比而言,比偏遠的農地及祖堂地更佳。支持發展邊陲的民意近年持續增加,但阻力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受到一些條例的限制,其次是保育組織反對,曾有人批評提出有關建議者患有「思想癌細胞」,這是將郊野公園視為「神聖不可侵犯」。

其實,連新界「祖堂地」都可以發展,郊野公園又豈是「禁區」?拓土建屋需要大膽進取,而不能自綁手腳。郊野公園原本是沒有開發也欠缺管理的荒廢土地,港英時代為禁止胡亂伐木,造成水土流失,於1976年通過《郊野公園條例》,屯門、金山一帶被劃為第一個保育區,其後郊野公園範圍不斷擴大。當年香港只有三百多萬人口,如今香港人口已增加一倍多,對房屋需求不可同日而語,再拿當時眼光看待今日發展問題,何異於刻舟求劍?

保育很重要,但解決迫在眉睫的居住問題顯然更重要。在劏房遍地開花,不少基層居民棲身於「籠屋」、「棺材房」的今天,侈談保育何止離地,更是虛偽。老實說,任何一個地方發展的歷史,就是不斷地開疆闢土的歷史,如果我們的前輩也像今日一些人那樣,這裏不能動,那裏也不能動,香港就仍然是昔日小漁村,而不是現代化大都會。

事在人為!「愛國者治港」就是要勇擔當、敢碰硬、善作為,迎難而上,衝破制約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藩籬。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