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藝術館館藏展綜觀嶺南書畫史

  圖:何漆園《鶴咀幽岩》(一九六一)。一九二○年代成立的「國畫研究會香港分會」帶動了香港書畫團體發展;趙少昂、何漆園等人亦留港為嶺南畫派的發展扎根。

廣東畫家筆下有浩瀚山河,也有小橋流水。香港藝術館現正舉辦「南嶺之南—館藏廣東繪畫選」,展出逾八十組由明末清初至二十世紀的廣東繪畫作品,綜觀嶺南地區的繪畫傳承和發展。展覽探討廣東畫家群體如何在世代更迭浪潮下,以作品演繹傳統與創新,回應外來與本地的思想碰撞,共同促成中國畫的現代轉型,並對香港的早期繪畫發展影響深遠。\大公報記者 李亞清

「嶺南」在地理上是指南嶺山脈以南,而藝術史冊所載的「嶺南」卻多被視為中國南方的藝術文脈代表,當中位於「南嶺之南」的廣東地區更是中國近代繪畫的藝術搖籃。近百年來,廣東畫壇名家輩出,風格迭現,成為從北方傳統繪畫主流根幹中萌發的一株新枝。

看似相近實則創新

香港藝術館館長(虛白齋)朱瑞平介紹:「繪畫中國畫的香港畫家受到嶺南畫派和國畫研究會的影響,當中對他們影響最大的畫家之一,便是第二代嶺南畫派名家趙少昂。以他為代表的畫家通過教畫將融會中西、古今的繪畫理念流傳下來,當時看似人人都畫類似風格,但實則是創新的。」香港獨特的文化環境為一眾廣東畫家提供長足的發展空間,使新舊思潮在這片「南中之南」的土地上並存,寫下香港早期繪畫史上承先啟後的一章。

此次展覽共有五個部分,分別為粵畫肇跡、隔山二居、折衷求變、傳統守成、香江流緒。

打造沉浸式觀展

展出作品來自多位廣東繪畫名家,比如清代將具本地特色的嶺南風光入畫的黎簡、謝蘭生、蘇六朋;以撞水、撞粉法繪畫花鳥草蟲的「隔山派」居巢、居廉;民國初年隨「嶺南畫派」崛起、提倡「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的「嶺南三傑」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國畫研究會」成立者、提倡「維護傳統,保存國粹」的傳統派畫家溫其球、趙浩公等;至近代黃般若、鄧芬、趙少昂、何漆園、呂壽琨等陸續流寓香江,延續粵畫脈絡。

多媒體藝術元素亦於展覽中運用,在展廳入口有一個沉浸式投影空間,播放由香港多媒體藝術家成博民設計的動畫場景。動畫融入約二十幅廣東繪畫展品的影像,讓觀眾猶如置身畫內世界,一起穿越百年藝術長河。\圖片:香港藝術館提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