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敢碰硬善作為 破藩籬除痼疾

解決住屋短缺問題,涉及三個核心因素:土地、共識、執行力。香港土地房屋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推動社會達至共識,以及堅定的施政決心。時間要抓緊、思想要解放、行動要果斷,做到這三點,其實不必等到2049年,香港完全可以更早告別劏房籠屋。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發表網誌,以「共同努力 告別劏房」為題強調推動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他指出,住屋難、住屋貴、住屋細的問題深深影響了社會的發展與穩定,必須用堅定意志與破釜沉舟的決心,朝着「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的方向奮力向前。這樣的態度,值得肯定。

如何解決土地房屋問題,已不僅僅涉及房屋土地政策本身,而是涉及到解決貧富懸殊、涉及到市民的安居樂業,更涉及到人心回歸的政治層面。只有站得更高,跳出過去的思維框框,才能對問題看得更準,也才能對症施藥。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香港並不缺少土地,也不缺少可以盡快建屋的「熟地」,但受限於現有的一些法規制度,問題遲遲無法得到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香港社會早就知道,講了不知多少年,但就是無法化作實際的行動,根本原因在於對具體的政策缺乏共識。要推動社會形成共識,必須衝破制約香港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藩籬。

香港作為一個多元社會,不同訴求的背後是不同的利益主張,這本不奇怪。但當面臨香港整體發展的重大問題時,再多的小利益都要服從於社會整體利益。該破除的就要破除,該化解的就要化解,溫良恭儉讓,左擔心右顧慮,只會將問題不斷推後,積重難返。

如何有利引導、有力管控、有力開創局面,就是對管治能力的考驗。實際上,香港當前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是要盡快找地建屋以緩解燃眉之急,棕地、農地、郊野公園邊陲用地等等,想盡一切可行辦法,不應再猶豫;二是要確立穩定的土地儲備機制,目標並不只是要追回到2030年的1200公頃土地缺口,而是如何設立機制造地,根據時間表和路線圖有序推進。陳茂波昨日提及要「簡化制度上一些過於繁瑣的程序」、「透過如填海等方法大刀闊斧增加長遠供應和建立土地儲備」,可謂一針見血。

夏寶龍主任指出,要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勇擔當、敢碰硬、善作為」,「消除各種痼疾」,「衝破利益藩籬」,不斷提高特區治理能力和水準。解決房屋問題,早日讓劏房籠屋消失,早日讓市民獲得有尊嚴的居住環境,這既是港人最關心、願望最強烈的訴求,也是中央對特區管治者的要求。

當然,人們不會低估問題的困難程度,也不會低估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但只要抱着破釜沉舟的決心,「逢山能開路,遇水能架橋」,何愁問題不能得到解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