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財經石評/做大國內市場的意義\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 石建勳

  圖: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的長期歷史過程。

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立足中國發展實際和未來發展戰略需求,從歷史、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命題。這一重大命題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

首先,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回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可持續的長期歷史過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將貫穿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過程。一方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不斷發展變化的,舊的需求滿足了,新的需求又會產生,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另一方面,實現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舊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解決了,新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又會產生。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也是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可持續的根本動力,從而決定了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其次,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建設經濟強國可持續的長期歷史過程。考察世界現代化國家經濟發展歷史,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經濟大國的發展都經歷過由「以外促內」轉向「以內促外」的發展過程。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轉向強調擴大內需,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構建內需拉動、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是符合大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規律的。

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兩頭在外」、擴大和利用外需的戰略為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那麼,新發展階段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符合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這不僅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也將為現代化國家建設提供強勁可持續發展動力。即便未來完全建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繼續保持現代化國家的歷史地位,仍然需要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戰略支撐,這是一個可持續的長期歷史過程。

再次,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的長期歷史過程。與過去的發展階段不同的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在於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以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目的,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內生性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唯有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可持續,才能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這不僅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也是一個可持續的長期歷史過程。

最後,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全面應對世界大變局,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主動延長和塑造戰略機遇期的可持續的長期歷史過程。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近年隨着外部環境和中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發生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發展空間受限。從長遠、全局和戰略高度來看,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主動延長和塑造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必須胸懷和統籌好兩個大局,立足國內、放眼全球,在大變局中開新局,謀破局,而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就是破局的關鍵一招。

努力建設可持續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着力點:

第一,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可持續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要將創新作為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建設的第一動力,只有不斷的進行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才能豐富市場產品、提升市場服務水平,只有不斷地進行市場監管和服務的不斷創新,才能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升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做大做強市場。

第二,加快構建以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內需,就是要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市場動能,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增長。另一方面,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需要新發展格局提供可持續的強力支撐,必須充分利用好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優勢,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充分發揮,依託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大循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為建設可持續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打造可持續的發展新格局。

第三,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具有可持續增長動力。建設可持續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不是過去的簡單重複,而是要堅持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依靠科技創新,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形成更多新的增長極,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要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必須堅持擴大內需,加快培育新消費,進一步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加快建設可持續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發展韌性和擴大迴旋餘地,需要堅持擴大內需,暢通國內大循環,有效應對風險,對沖外部壓力,提振企業發展信心,提升消費者信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為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提供可持續增長動力。

第四,深化供給側改革,注重需求側管理,為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提供可持續的體制機制保障。建設可持續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主要涉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社會分配制度、擴大對外開放、健全需求傳導機制、形成供需對接機制等一系列內容。

要堅持系統改革思維,針對制約國內需求潛力釋放的結構性問題,進行系統性的戰略部署,從制度建設層面推動形成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掃除阻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的制度、觀念和利益羈絆,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高標準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通過改革創新,有效激發和引導消費、儲蓄、投資,打通抑制需求的堵點和梗阻,把生產性、生活性需求的增長潛能釋放出來,不斷優化供給結構,提升需求實現的效能、創造新的需求,形成釋放內需潛力的可持續動力,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為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提供可持續的體制機制保障。

第五,不斷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可持續的國際經濟循環體系。建設可持續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不是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國內循環市場,也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市場,而是緊密聯通國際市場的國內市場,兩者是統一體。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國內大市場大循環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堅實基礎。因此,建設可持續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要統籌好國際國內兩個大局,運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不斷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依託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通過強化開放合作,使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更加緊密聯繫互動,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在更大規模和程度上使中國市場成為世界大市場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讓中國不僅作為世界工廠更要成為世界市場,用國內市場滿足國外需求,同時也用國外市場滿足國內需求。

因此,必須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為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打造可持續的國際經濟循環體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