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銳評/制度好不好看實效 對新選制要有制度自信\方靖之

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第一場選委會選舉順利舉行,選民投票踴躍,接近九成的整體投票率,部分界別分組投票率更高達十成,反映選民在新選制下的投票熱情。投票情況順暢、秩序井然,候選人落力拉票,彼此尊重,2019年區議會選舉期間的混亂、謾罵、破壞完全絕跡,顯示出新的選舉文化、新的選舉氣象。

對於這次選委會選舉,外界一個關注點放在投票率高低之上。主流意見認為高投票率反映選民對新選制的支持,但一些亂港分子卻借題發揮,聲稱投票率高反映選舉是「小圈子選舉」云云,甚至借當日維持選舉秩序的警員數目來抹黑選舉。

新選制彰顯選舉初心

首先,警方大力動員維護票站秩序,請問有什麼可質疑之處?「黑暴」期間的區議會選舉,混亂情況早已有目共睹,亂港勢力至今仍然死心不息,不斷在社會上煽風點火,有暴徒藉機發難並不是奇怪的事,再加上「七一刺警案」的教訓,警方大力動員是為了選舉暢順,也是為了廣大市民安全着想,難道要中門大開,任由暴徒搞事就是正常?

對於投票率,選民踴躍投票固然是好事,但也不必將投票率高低看得太重要。亂港勢力及其喉舌最喜歡藉投票率做文章,澳門立法會選舉投票率較低,他們立即上綱上線指是因為DQ了亂澳勢力。然而,那些人根本不符合「愛國者」要求,DQ他們是合理合法合情。況且,在疫情之下,不少選民未能回到澳門投票,自然對投票率有影響,這是很正常的事。豈能因為投票率較低就質疑選舉缺乏認受性?

回到選委會選舉,投票率高固然是好事,但對亂港勢力及其喉舌來說,不論投票率高低,他們都會找到攻擊點、抹黑的理由。對於這些別有用心的評論和攻擊,沒有必要被他們轉移焦點。這些評論本身就是帶有政治目的,是立場先行,沒有必要被其主導輿論。相反,社會更應看到新選制的優勢,了解其初心和目的,從而增進對新選制的制度自信。

這套新選制的優勢是什麼?國務院港澳辦四月發表的文章說得很清楚,完善選舉制度就是要達致四個有利於:一是有利於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二是有利於促進香港良政善治。三是有利於推動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四是有利於發展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制度。

這「四個有利於」就是評價新選舉制度的依據,制度好不好,要看能否及發揮實效,真正做到這「四個有利於」,也要看這個制度能否產生出有能力的愛國者,真正為民做事的代議士,而不是選出「攬炒」分子、反中亂港分子、政治攪局分子。過去香港選舉制度最大問題是什麼?就是這套選舉制度產生了一批「攬炒」議員,產生了大批以顛覆政權,甚至鼓吹「港獨」為職志的議員,這樣的選舉絕不是好的選舉,而是有害的選舉,是破壞香港繁榮穩定的選舉,這樣的「民主」就算在形式上有多「民主」,都不能保留,必須修改。

新選制正是充分汲取了以往的經驗教訓,在選舉制度上的一次撥亂反正,既重視民主的形式,更重視民主的實質,並確保「愛國者治港」原則在選舉全面落實,這是一套深思熟慮的制度,也是一套為香港度身訂製,符合香港利益的制度。對於這樣的一套制度,社會各界應有足夠的制度自信,不必被亂港勢力的輿論誤導。

遏止「泛政治化」歪風

對香港的新選舉制度而言,投票率高低、有沒有亂港分子參選、得不得到一些西方媒體的認同,都是無關宏旨。完善選舉制度,出發點是為了重塑香港政治生態,遏止「泛政治化」歪風,真正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從而在香港推動良政善治。這才是衡量新選舉制度的標準,而不是投票率多了還是少了,這些都是旁枝末節。

只要不戴有色眼鏡,相信都會承認今屆選委會選舉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參選人都高度認真,做足功課,政綱、文宣、落區、論壇,一樣不缺;參選人不只面對業界選民,更主動走入社區面對全港市民;選舉是政綱、理念的比拼,「泛政治化」、政治攻訐全面杜絕。當選的選委不但愛國愛港,更要做到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出的「五個善於」,聚焦破解發展問題、民生問題、各種政策問題,而不是以往的非藍即黃、政治掛帥。

這樣的轉變從何而來?就是從完善選舉制度而來,選委會選舉的新風格新氣象,正表明這套制度是可行、有效、真正為港選賢,這就是新選制的制度自信,有了這樣的自信和底氣,還需要跟着一些輿論的指揮棒起舞嗎?

資深評論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