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瓷都文化/古樹新花─景德鎮瓷業擷英

  圖:「陶藝珍品」四字篆書款五彩雙鳳牡丹紋建國瓷仿古瓷瓶。

以景德鎮為代表的陶瓷產業,在建國之初即肩負着引領中國瓷業振興的重大使命,陸續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批國營瓷廠,創建了如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這般陶瓷科研、創作機構,除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之需及出口創匯之外,還承擔起設計生產代表國家形象的國宴用瓷、人民大會堂用瓷、領導人用瓷等重要任務,留下了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精美陶瓷用瓷,為改革開放乃至新時代中國瓷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樹立了豐碑。\彭曉雲(文、圖)

一九四九年四月,中共江西浮梁地委受令,着手籌建中國第一個國營性質的瓷廠。同年八月,在原江西瓷業公司門市部的基址上成立了首個地方國營製瓷企業||「景德鎮市建國瓷業公司」,隨後快速投入生產,持續發展。一九五二年,建國瓷業公司更名為「建國瓷廠」,在有限的社會條件下,充分調度並整合了原料、設備、人力等資源,以機械化生產代替了相當一部分傳統的手工製作,瓷業生產模式有了質的飛躍,工業化進程進一步發展。具體如以機械化球磨機代替傳統的擂缽研磨釉彩,以練泥機代替人工練泥等。此外,瓷廠通過引進煤窰,以煤代柴,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擴大了生產規模。

工業化「十大瓷廠」

一九五八年,建國瓷廠合併了以生產顏色釉見長的景德鎮瓷廠、十九廠、星光瓷廠等公司,恢復了許多傳統經典瓷器品種,具體如「陶藝珍品」四字篆書款五彩雙鳳牡丹紋仿古瓷瓶,延用了傳統清康熙釉上五彩繪畫工藝,頸部繪山石牡丹紋,牡丹施以紅彩,肩部飾開光錦地繡球花紋,瓶身繪雙鳳相向,立於山石上。畫面繁複絢麗、繪製考究,線條較康熙五彩略柔和,設色均勻、對比強烈,在繼承傳統五彩藝術特色的基礎上有了明顯的改進與發展。另如高溫顏色釉如鈞紅、天青、鱔魚黃、豇豆紅釉等顏色釉品種,也在此時得到恢復與發展。

與建國瓷廠同時期興起的重要的國營瓷廠如宇宙瓷廠、為民瓷廠、紅旗瓷廠、光明瓷廠、藝術瓷廠、雕塑瓷廠等,並稱為景德鎮「十大瓷廠」,產品特色各異。該批國營企業主要產品類型以日用瓷為主,如中西式餐具、茶具、咖啡具,文房用瓷如水盂、筆洗、筆筒,陳設瓷如陶瓷雕塑、瓷瓶、瓷板畫,以及仿古瓷器等;另生產部分工業用瓷、潔衛用瓷等,極大地滿足了建國初期國內市場的瓷器消費需求,並陸續接受海外生產訂單,形成了出口創匯的一大特色。

一九五二年,為配合國家重要慶典活動及外事接待工作,周恩來總理將新中國第一批國宴瓷設計與生產的工作,交由中國輕工業部承辦,「建國瓷設計委員會」應運而生,負責該項目的具體督辦事宜。委員會由時任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任主任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江楓和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主任張仃任副主任委員組成。同時,在景德鎮成立了「國家用瓷製作委員會」,具體負責國宴瓷的設計與生產,由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陶瓷科祝大年教授帶領學生張守智、齊國瑞、施于人、金寶陞等承擔具體設計工作。

「國宴瓷」融貫中西

建國初期的國宴瓷器有中西式之分。一九五三年,通過對北京當時現有的重要國宴飯店的中西式餐具進行調研、測量、計算、分析,設計小組最終提出了一批設計方案,並從中選擇了祝大年設計的青花鬥彩纏枝牡丹紋餐具作為中式餐具樣式,青花海棠紋餐具作為西式餐具樣式。中餐具含大小餐盤、大中小型碗、碟、湯勺、湯盆、壺等,在圓器的內外壁口沿處飾青花纏枝紋裝飾帶,間有釉上紅彩、綠彩牡丹,執壺造型以明代酒壺樣式為原型,頸部繪一圈變形芭蕉二方連續紋,腹部桃形開光內飾青花五彩纏枝牡丹圖案,裝飾風格端莊典雅,參照了清雍正鬥彩的藝術特色。西餐具除了折沿盤、碗、碟、勺、湯盆之外,增加了咖啡杯、奶缸等,均布以青花海棠紋邊飾,融入清康熙青花瓷的藝術特色,不僅在功能上滿足了西餐宴會的使用特點,且延續了高雅的中國古典藝術風格,中西合璧,體現了新一代中國瓷融貫中西的文化內涵。一九五三年,景德鎮所製首批國宴用瓷正式燒製完成,共產三萬餘件,由中南海懷仁堂從中挑選七千餘件作為國宴用瓷。

之後,景德鎮陸續承擔類似的國宴用瓷設計生產,如一九七八年為配合在上海錦江飯店舉辦的外事接待活動,景德鎮陶瓷研究所集眾製瓷名家之力,結合宴會餐飲特色,專門設計生產了一批迎賓宴會瓷,獲得中外貴賓的一致讚譽。

解放之後,如何設計出一系列既有別於舊時代傳統樣式,又簡約實用且兼具美觀的主席用瓷,逐漸提上日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輕工業陶瓷研究所(簡稱「景德鎮陶瓷研究所」)承辦,為毛澤東主席生產了一套美觀實用的日用瓷。

毛澤東主席獨愛梅花,在《卜算子·詠梅》以「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來頌揚梅花之嬌俏風姿、錚錚傲骨,毛主席對梅花之喜愛不言而喻。因此,設計組將彭兆賢設計的「翠竹紅梅」圖案選定為其中一套設計方案,以沒骨法於釉下繪紅色花朵,間點綴墨枝翠竹,採用釉下彩裝飾工藝。該種釉下彩紅料因受窰溫、窰內氣氛等的影響較大,呈色穩定性較差,溫度太高紅色變淺,或至發白,若欠火候則紅色偏紫,缺乏透亮,對燒成條件要求頗高。另選定由「珠山八友」之一劉雨岑創立的「水點桃花」釉上彩裝飾為主要元素,由其子劉平,以及外甥女徐亞鳳共同承擔繪製任務。「水點桃花」技法摒棄了傳統粉彩設色勾線後填彩的方式,直接以玻璃白打底,再於其上加彩點染,筆意生動,頗具清代著名畫家惲南田花鳥作品之遺韻。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由景德鎮創作、生產,專供人民大會堂「江西廳」使用的陳設、日用瓷也可謂是廣義的「主席用瓷」,毛澤東主席常在此會見賓客、品茶小憩。屆時,江西廳中央陳列「革命搖籃井岡山」瓷板畫大屏風,由著名陶瓷藝術家王錫良領銜設計,「江西廳」內所用青花、粉彩茶具及陶瓷煙灰缸等均由景德鎮提供,搭配廬山雲霧茶、「井岡山」牌香煙,獨具濃郁地方特色。

科學化技藝傳承

中國古代對於傳統工藝技術的傳承,一般通過師徒相授心口相傳,在長期的共同勞作中將獨門絕技或秘方代代相繼,這種較為保守、封閉的傳統工藝傳播模式,具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在現代科技發展條件下,其不科學的一面日漸凸顯。新中國成立後,對陶瓷人才的培養亟需突破傳統,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景德鎮打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創辦科研院所,致力於傳統技術科學化,理論與實踐並舉,培養了一批高精尖全面型瓷藝人才。其中輕工業部下屬的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作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陶瓷科研、創作機構之一,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傑出的陶瓷人才,傳承與創新並舉,至今仍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一九五四年,為進一步提高中國瓷器的產品質量、生產水準,景德鎮成立了陶瓷試驗研究所,後更名為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致力於新中國陶瓷業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發,同時配合國家重大科研課題、生產任務等的落實。

該所聚集了一批景德鎮的陶瓷老藝術家,包括「珠山八友」中的王大凡、劉雨岑,享譽「青花大王」之稱的王步等,他們常前往外地考察學習,與傅抱石、關山月等交流互動、切磋技藝,不斷開拓眼界;受中央美術學院祝大年、鄭可、梅鍵鷹等的啟發,跳出傳統陶瓷藝術的窠臼,吸取青銅器、絲織品、玉器、漆器等傳統器物的工藝特色,博採眾長;另將粉彩、五彩、貼花、剪紙等多種傳統工藝綜合裝飾,豐富了藝術表現形式,創作出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優秀陶瓷作品。如王錫良的《採茶撲蝶》彩盤,潘庸秉的《白鴿》系列瓷板畫等,均將現實題材融入陶瓷藝術,工藝技法力求推陳出新。

(作者係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