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深度濤解/消費復甦動能為何疲弱?\天風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宋雪濤

  圖:有分析意見認為,消費服務業小微經營者眾多,營收能力弱、抗風險能力低,疫情反覆持續限制服務消費復甦,導致行業陷入困境。故此在做好防疫的同時,穩消費政策應該適時適度介入。

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下,「消費需求疲弱─消費服務業景氣低迷─大量從業者收入下滑─更多居民消費能力減弱/意願下滑─消費需求更加疲弱」正在形成自我強化的正反饋循環。要切斷這一循環,持續有效的疫情防控是大前提,穩消費政策也應該適時適度介入,且政策介入越早,政策成本就越低。

統計顯示,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簡稱社零)同比增長5.1%,兩年同比3%,較二季度回落1.6%,是去年三季度以來的最低增速。三季度消費大幅回落,較容易的解釋是受疫情影響,居民外出購物、餐飲減少。以餐飲消費為例,8月兩年同比-5.8%,明顯低於6月的1%和7月的0.9%,9月又恢復到0.1%。

網購消費亦見回落

但疫情因素不能解釋幾個現象:

一是網購增速下滑幅度高於整體。三季度網上商品消費兩年同比12.8%,較二季度下滑4.6%,下滑幅度高於所有商品消費(下滑1.5%),而今年1月至2月的疫情反覆對網上消費幾乎沒有影響。

二是糧油食品類消費增速開始下滑。三季度糧油食品類消費兩年同比8.1%,較二季度下滑3.9%,而去年和今年年初的疫情都不曾對這類必需品產生影響。

三是社零增速自去年以來,即使在疫情平穩的狀態下也不曾復原。疫情以來,社零兩年同比最高的是去年11月的6.5%,今年4月以來一直在5%以下,疫情之前則在8%以上。

由此可見,三季度的社零下滑固然受到了疫情反覆的外生衝擊,但消費的內生動力始終沒有完全修復,甚至還有復甦中途見頂的跡象,嚴重削弱了疫情之後的經濟內生增長動能。

消費復甦的主要掣肘不在於總量,而在於結構不均衡,9月城鎮調查失業率4.9%已經回落到2018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但這並不能反映中低收入群體面臨的困境。

一方面,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修復已經完成。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的《疫情後時代中國家庭的財富變動趨勢》顯示,疫情對中高收入群體的衝擊較小,年收入1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家庭的財富水平自去年三季度就恢復了正增長;相應的限額以上消費在去年疫情平穩後持續復甦了近一年,今年年初還錄得近年的最高增速。

另一方面,疫情對中低收入群體的衝擊較大,導致其收入下降、財富持續縮水。年收入5萬至10萬元家庭的財富水平在今年二季度才恢復增長,但三季度又重新縮水;年收入5萬元及以下家庭的財富水平到今年三季度還在持續縮水,三季度縮水程度還有所加劇。這部分群體覆蓋了中國多數城鄉地區家庭,消費傾向最高但財富損失最大,直接導致限額以下消費增速始終處於較低水平,這與三四線城市商品房銷售景氣度始終低迷同樣有共性。

服務業受衝擊最大

多方面因素導致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復甦動能缺失:

第一,疫情反覆限制服務消費復甦,規模龐大的消費服務業就業群體收入下滑。消費服務業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口,且小微經營者多、營收能力弱、抗風險能力低,受疫情衝擊也最大。根據統計局2019年的數據,中國有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數為4.05億,其中從事消費服務業的有2.46億,佔比61%。

根據北京大學企業大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小微經營者調查2021年二季度報告》,調查樣本中個體戶佔比87%,公司制企業佔比13%,48%的經營者季度營收低於2.5萬元,淨利潤率平均為3.2%;高達78%的小微經營者集中在服務業,在消費服務業經營者中,有48.6%認為市場需求不足是經營面臨的最大壓力。

以旅遊業為例,今年「中秋+國慶」假期的出遊數據要弱於去年同期和今年「五一」。據文化旅遊部統計,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國內旅遊出遊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中秋/國慶的87.2%/70.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中秋/國慶的78.6%/59.9%。作為對比,今年「五一」假期旅遊人次恢復到103.2%,旅遊收入恢復到77%;去年「中秋+國慶」雙節假期,旅遊人次恢復到79%,旅遊收入恢復到69.9%。

第二,疫情前景不確定性導致中低收入群體的預防性儲蓄上升,消費意願下降。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更高,在收入改善時的消費意願提升更高,在收入縮水時的消費意願下降更多,預防性儲蓄提升更明顯。

根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的《疫情後時代中國家庭的財富變動趨勢》,在疫情爆發初期的2020年一季度,所有收入組別的家庭中選擇「增加儲蓄」的佔比都有明顯提高,其中年收入5萬及以下和5萬至10萬元的家庭組佔比上升至50%以上;年收入10萬至30萬元的家庭組佔比約45%;年收入30萬元以上的家庭組佔比約38%。

第三,消費增速下台階會形成自我強化的正反饋。消費服務業小微經營者眾多,營收能力弱、抗風險能力低,疫情反覆持續限制服務消費復甦,導致行業陷入困境。與此同時,消費服務業吸納了大量中低收入就業群體,行業困境導致其收入恢復遲緩,反過來又對消費復甦形成抑制。此外,疫情前景的不確定性導致居民預防性儲蓄上升,在削弱消費能力的同時進一步降低消費意願,這種效應在中低收入群體尤為明顯。

要切斷消費疲弱自我強化的循環,持續有效的疫情防控是大前提,但必須要看到,疫情爆發至今將近兩年時間,全球疫情形勢演進可謂坎坷曲折,上半年發達經濟體的疫苗接種成效一度顯露了克服疫情的曙光,但變異病毒又一次改寫局面。考慮到疫情演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高度不確定性,靜待消費自發性復甦已經不是最優選擇。

因此,在做好防疫的同時,穩消費政策應該適時適度介入。由於消費低迷具有自我強化和網絡效應,政策介入越早,政策成本就越低。這就類似於在信用和流動性危機中由最後貸款人出手穩定局面、阻隔危機蔓延,而且由居民衍生的道德風險應該遠低於個別金融機構。

建議重啟消費補貼

針對中低收入群體收入下滑、消費意願下降等導致消費復甦低迷的原因,筆者建議:

首先,針對中低收入群體收入下滑,建議對消費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個體戶再出台專項稅費減免政策。疫情以來已經有多項針對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費支持政策出台,例如對月銷售額15萬元以下的小規模納稅人免徵增值稅(2022年12月31日到期)、對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徵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減按1%徵收率徵收增值稅(2021年12月31日到期)。針對小規模納稅人的財稅支持政策可以考慮繼續延長執行,適度提高減免範圍,並針對消費服務業中的小微企業、個體戶再出台專項稅費減免政策。

根據《中國小微經營者調查2021年二季度報告》的統計結果,半數以上的小微經營者表示,「沒有受到任何政策支持」,認為享受到稅收支持的佔比僅為20%左右,即便是對於公司制的小微企業,認為享受到稅收支持的佔比也僅有35.9%。因此還要關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實際效果,進一步提升財稅政策惠及小微經營者的廣泛性和有效性。

其次,針對中低收入群體收入下滑,建議重啟消費補貼以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意願。

去年上半年,各地統籌財政和社會資金,通過發放消費券等形式有效促進了消費復甦。隨着國內疫情持續平穩、經濟逐漸常態化回歸,政策支持力度也逐漸減弱。但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防疫形勢發生新的變化,消費增速快速回落,重啟消費補貼以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意願的必要性再次提升。消費券直接惠及居民和企業,反過來又以消費稅、增值稅等形式反哺稅收,具有良好的槓桿效應和循環效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