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黛西札記/指揮家的「賞味期」\李 夢

  圖:海廷克指揮RCO灌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作者供圖

本月二十一日,著名指揮家海廷克(Bernard Haitink)在家中安然去世,享壽九十二歲。隨着阿巴多、馬捷爾、布列茲和普列特等一九二○至一九三○年代出生、二戰後成名的世界著名指揮家相繼故去,一個時代宣告終結。

海廷克曾說:「每一位指揮家都有其『賞味期』。」聽眾審美和樂壇風氣的轉變,足以讓任何一位當紅音樂家被人遺忘。深諳此理的他,一早便開始為自己的音樂事業籌謀,若說「出名要趁早」,在二十世紀的指揮界,恐怕沒有誰能比他更有發言權。

海廷克原本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鋼琴,後來拜在德國指揮家萊納(Ferdinand Leitner,一九一二至一九九六)門下學習指揮。一九五四年,二十五歲的海廷克與荷蘭廣播聯合樂隊合作完成指揮處女秀。僅僅兩年後,便有機會執棒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以下簡稱RCO)。一九五六年秋天,海廷克代替朱里尼指揮樂團演出凱魯比尼的《安魂曲》,自此開啟他與這個世界頂級樂團數十年的緣分。

在一九六一年海廷克擔任RCO首席指揮之前,這個成立於一八八八年的交響樂團已然在傳奇指揮門格爾貝格(Willem Mengelberg,一八七一至一九五一)等的努力下聞名世界。從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門格爾貝格執棒RCO整整半個世紀,奠定樂團聲譽和影響力的同時,也為樂團烙上清晰的「門式風格」,以至於在很多樂迷心中,RCO並非「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而是「門格爾貝格的管弦樂團」。

珠玉在前,海廷克年紀輕輕擔此重任,壓力不可謂不大。當海廷克初以RCO首席指揮身份亮相,恐怕並沒有人看好這位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畢竟此前的他幾無指揮知名樂團的經驗,性格既不像前輩指揮家切利比達凱那樣不羈另類,又少了朱里尼和阿巴多那樣翩翩公子的詩意氣質。不慍不火、中規中矩,在追求個性與張揚的古典樂壇,恐怕顯得乏味。

可誰能想到呢,從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八八年,以穩健著稱的海廷克用了二十七年時間,將RCO國際知名度再度提升的同時,也將他本人的音樂風格融入樂團樂音,締造RCO的海廷克時代。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