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館藏擷英/沈周《江亭避暑圖》\閒雅

立夏之後,暑熱難當,在沒有電風扇、空調的古代,人們有什麼解暑度日的良方呢?其實,答案都記錄於「消暑圖」。從歷代書畫中可見,文人雅士不乏消暑妙計。他們或澄懷靜坐,或松蔭安卧,或展觀法書名畫、碑帖尺牘,怡然自得,終日不倦。這不僅告訴你我古人納涼的智慧和樂趣,也反映出他們消暑時的閒淡心境。

對於拂暑納涼,崇山林蔭自是佳處。在故宮博物院所藏《江亭避暑圖》(附圖)中,沈周(一四二七至一五○九年)描繪夕陽下,高士策杖到松蔭江亭避暑之景象。此圖扇頁金箋,設色以綠色為主,縱十八厘米,橫四十六厘米,上有自題:「池上一亭好,夕陽松影中。正無避暑地,認是水晶宮。沈周。」扇面構圖是左右開合式,青翠色調映襯簡潔景致,筆致富有詩意,清爽、淡雅的審美意趣躍現,與消除煩躁求得清涼的避暑主題渾然一體,展現高士遠離市俗尋幽獨行的自適。

輕巧便攜的扇,從古至今皆是人們在夏天散熱的好物。除了最早出現的羽扇,古時的扇主要分為兩種:摺扇和團扇。據明朝方以智《物理小識》記載:「摺疊扇貢於東夷,永樂間盛行。」永樂皇帝喜歡摺扇舒展方便,命內務府仿製,並由翰林學士在扇上揮墨寫字,端午時賜贈諸臣。自此,互贈題詩扇成為明、清兩代文人雅趣,也是彼此唱酬、暗通心曲的社交名片。

沈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作為吳門畫派的突出代表,他們造就了明代的扇上風雅。明中期崇尚浮華之風,當時扇面書畫,以泥金箋、冷金箋、灑金箋、金花紙等材質為主,扇骨有用玳瑁、沉香等,吳門書畫家特別重視這些工藝的製作細節,因此將扇面的美感提升到新高度。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