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強化政府角色 解決安老問題

第五波疫情下,安老院和殘疾院舍淪為重災區,這一慘痛教訓應成為特區政府改善安老服務的重要推動力。《2022年院舍法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將於本月25日提交立法會首讀,其中提出不少改革建議。需要指出的是,改善安老服務的關鍵在於政府必須展現更多的承擔,唯有突破「大市場、小政府」的慣性思維,改變安老院舍完全由市場主導的局面,才能標本兼治,達到「老有所養」的目標。

香港人口老化加速,「高齡海嘯」即將殺到,安老院舍成為愈來愈多市民的最終歸宿。但另一方面,不少市民視安老院舍為畏途,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安老院舍的環境未如理想。相比大多數的私營院舍,政府資助院舍費用較低,空間較大,服務也較好,奈何數量太少,輪候時間太長,以致每年都有6000至7000人在輪候中離世。儘管近年政府增加向私營院舍「買位」,每年約1000個,但仍然是杯水車薪,平均輪候時間仍長達三年半,未能改變大量長者「等到死」的心酸局面。

由於政府資助的安老院舍少得可憐,大部分長者只能退而求其次,入住私營院舍。根據法例,每個安老宿位不能低於6.5平方米。但事實上,這個「最低標準」往往就是「最高標準」,侷促的空間衍生很多問題,如個人私隱得不到保障、引發矛盾等。第五波疫情期間,本港逾九成安老院舍淪陷,一半新冠死者來自安老院舍,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空間狹窄成為播疫的溫床。

私營院舍的服務質素更是不敢恭維。這些年來,長者在院舍被欺凌、虐待事件層出不窮,但由於現時私營院舍都是公司註冊,出了問題責任人「不必上身」,可輕易逍遙法外,換一個名堂繼續經營。一些惡名昭彰的私營院舍,更是屢罰不改。

對待長者的態度決定了一個社會文明的高度,香港安老院舍問題多多,與「安老」目標相差甚遠,改革刻不容緩。千呼萬喚之下,政府提交修例草案,主要有兩大改革方向:一是分階段擴大人均宿位空間,由現時的6.5平方米提升至9平方米;其次是加強院舍監管,所有院舍新牌照或續牌的申請人都必須為「合適人選」,出了事可以問責。條例草案亦引入新的院舍主管註冊制度,社署署長須信納註冊主管為「合適人選」,有相關犯罪紀錄者將無法進入相關行業。

勞福局局長羅致光指出,法例修訂並非小打小鬧,若能成功完成修例工作,將產生優勝劣汰的效果,服務水準未符合社會期待的院舍將逐步退場,由更符合要求的院舍取代。他同時強調,只靠修例不足以達至改善服務素質的目的,增加服務供應至為重要。

修例大方向無疑正確,但尚未觸及今後是否維持私營院舍主導的根本性問題。在「大市場、小政府」的傳統思維下,安老服務主要由私營機構提供,但事實早已證明市場非萬靈。本港醫療一直以公營主導,確保基層得到最基本的服務,房屋政策近年也改弦更張,新建公屋比例超過私樓。在安老院舍服務方面是否也應該引入新思維,以公營院舍為主,私營服務為輔?

安老問題並非一下子可以解決,但只要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關懷,以同建共融社會為目標,就一定能找到解決方法。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