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公民科/回顧公民科的理念與實踐

2021年9月,高中課程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取代通識科,成為高中四門必修科之一。這是新高中課程的一次重要改革,旨在修正通識科在理念與實踐之間的落差;並通過新學科的課程設計,開闊新一代高中生的學術視野,從而提升學習的能力。

以公民科取代通識科,除了回應社會積累多年的改革通識科訴求,也體現了社會對高中生學術素質的最新期望。公民科的課程理念主要展現在培養學生四個方面的學習能力:一,建立廣闊的知識基礎,理解當今影響個人、社會、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二,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三,尊重多元文化和觀點,並成為能夠慎思明辨、理性思考、反思和獨立思考的人;四,掌握終身學習所需的技能,並且有信心面對未來的挑戰。

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以三年時間培養出上述的學習能力,其實絕非容易的事情。這四個方面可以歸結為一系列相互關連的理性思辨能力,包括細微觀察、客觀分析、掌握理念的邏輯、建構和評估論點、認識矛盾及謬誤,最後要懂得有系統地解決問題。

為了令高中生更容易適應這個學習歷程,公民科的課程以一種由近及遠、從小到大、按部就班的方法,將這四方面學習能力的培養分為三個學習主題:中四的學習主題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目的是讓學生從自身周邊的日常事物入手學習,以便更易於認識「一國兩制」、國家狀況,以及香港社會這幾個課題的內容。在中四的基礎上,中五的學習主題由香港伸延至國家,探討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發展狀況,包括人民生活和國家綜合實力的演變、兩地關係,以及國家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這些都是研究一個國家必須涵蓋的範圍,對學生的要求自然比中四更高,學習的成果也更為可觀。中六是高中的最後一年,也是中學升上大學的關鍵一年。這一年的公民科主題是「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學習的課題有全球化、科技發展、可持續發展及公共衞生等。世界的課題當然比國家和香港的課題更廣更深,因此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也期望可以培養出最全面的學習能力。

公民科的課程設計可以說相當完整,但這美好的設計也容易引起社會過度的期望,以為高中生修畢公民科之後就會具備高超的學術能力;其實高中三年只是這個學術領域的起點,中學生畢業之後還有大學階段以及一輩子的時間去探索這些課題。事實上很多人讀了幾個學位,積累了幾十年的人生經歷,也未必能參透公民科的課題,譬如中四的土地房屋、中五的城鄉差異、中六的俄烏戰爭等。基於這個認識,公民科一改以分數定高下的傳統考評方式,改為以達標/未達標說明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在沒有考試壓力的環境下愉快學習。

公民科實施了將近一年,看來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我期待兩年後在大學的開學禮上,迎接受過公民科啟發的新一代大學新生。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 劉智鵬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