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閒話煙雨/道可道,是茶道(上)\白頭翁

中國的飲茶史要比造酒史遲到五千年,因為根據中國科學院公布的一項科研成果,在新石器時代初期,八千多年前,中國已開始有含酒精的飲料。而《尚書》《春秋》《史記》都未記載茶史,至今出土的先秦文物中,不見有茶具,在出土的所有青銅器中有幾千件青銅酒器,沒有一件是茶器。中國茶有《茶經》在唐朝,中國茶真正走入社會,應該在南朝,茶隨禪宗入寺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寺中有茶,樓中有茶,煙雨中有茶。到唐朝時,茶之興旺,茶之普及,茶之魅力,幾乎讓大唐王朝折服。唐之興盛與茶之普及有關,在唐王朝茶葉作為商品,開始在全國徵稅,成為國家重要的稅源之一。

唐時飲茶和我們今天不同。唐時先把茶採下,炒熟,晾乾,做成茶餅;飲用時,再用力將茶餅撬開,用特製的茶碾碾碎成末,還要用專用的茶篩一遍遍過篩,然後才能沖水,在泡茶之前還要適量加入鹽。當年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套唐時飲茶的茶具,那是唐僖宗皇帝敬奉給釋迦牟尼的貢品,玲瓏剔透,工藝巧妙,從茶刀、茶磨,到茶杵、茶篩一應俱全,是大唐宮廷茶具,彌足珍貴,亦為唐代飲茶須加鹽之佐證。中國人那時講究在茶中加少許鹽,且把茶碾成粉,沖成湯,至宋時仍未變,宮廷及士大夫仍然喝茶加鹽。

宋時黃庭堅寫的一首《品令·茶詞》寫得字字生香,方知酒醉人,茶亦醉人。唐時貢品中茶居上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可見唐之茶風之盛。盛宴之上,必有茶宴;君子之交,必有敬茶。茶的又一個疑問來了,《全唐詩》一共收有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唐詩,直接詠酒的詩有六千多首,出現了數位名留青史的大詩人,幾乎都是酒仙,酒聖,為何沒有一位茶仙,茶聖?唐代出了中國乃至世界最早、最全面的《茶經》,被譽為茶之百科全書,陸羽乃中國飲茶第一人。為何不見唐之茶文化?難道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孟浩然都不飲茶?「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一杯茶都不飲?唐詩像酒,宋詞像茶。讀唐詩如烈酒激盪,熱血澎湃,翻三山登五嶽;讀宋詞則深夜觀星,夜讀春秋,君子舞劍,賢士撫琴,從來佳茗似美人。

茶到宋代,已然豁然列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民以食為天,前六件事均為食,茶已然為「半邊天」矣。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清明上河圖》中有了多家酒樓酒坊,亦有多家茶館茶莊。茶已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進門第一禮,是沏茶待客。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一方文化養一方飲茶人。老北京人什麼時候喜愛上茉莉花茶似乎無準確考證,至少從大清王朝開始,老北京人就好這口茶。茉莉花茶也講究,把江浙一帶的龍井,毛峰、雲霧、芽尖、碧螺春,明前採來,炒乾晾製,陶罐竹簍,從大運河一直到通惠河。等到茉莉花一開,採花女背着竹簍下田,專採那些含苞待放的茉莉花,打春的茉莉花嬌嫩鮮艷,白如玉,光如雪,香如桂。要把綠茶和茉莉花有序糅合為一體,做茶的師傅推門一嗅,就知道花香不夠要加花,茶香不夠要加茶;然後才是摘花女,把和茶相伴相親的茉莉花撿出去,把經過窨製的茶剔出來。但茉莉花茶莊都有一籮一籮的茉莉花,有的飲茶人專好茉莉花味,往往在沏好的茉莉花茶上漂一兩朵盛開的茉莉花。那時代,從京城通州到朝陽門內外,一街兩溜俱是茶莊,茶莊招牌上都有一朵、一簇含苞怒放的茉莉花。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