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如是我見/西南聯大往事\楊田田

西南聯大是歷史上一個特殊存在。它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高校內遷的背景下,由北大、清華、南開大學組建而成的。西南聯大最先設在長沙,後期因日軍沿長江步步緊迫而遷到昆明。西南聯大存續前後不過九年,卻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愛國、進步精神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南聯大辦學期間,條件非常艱苦,但師生們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困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存續九年間,共有約八千名學生在西南聯大就讀,不少學生後來成為各行各業的優秀人物,成為中國的脊樑。校友中的知名人物非常多。據統計,有一百七十多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等。有楊振寧、李政道二人獲得諾貝爾獎;趙九章、鄧稼先等八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等六位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宋平等則成為國家領導人。

我對西南聯大這段歷史很感興趣,近日重溫了中央電視台《西南聯大》紀錄片等不少資料。不同資料在表述上各有側重,對西南聯大辦學的成功之道各有分析。我認為,歸納來看,西南聯大最寶貴的財富是「人」──教授和學生。

曾主導校務的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先生有一句被廣泛引用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西南聯大的教授匯聚了當時一流的教育家,例如陳寅恪、傅斯年、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朱自清、錢穆、華羅庚、梅貽琦等。教授們勤於治學、愛護學生。在各類資料中,多次提到教授們秉燭備課、即便自己衣衫襤褸仍然購書借給學生、為聽課的學生搬椅子等感人細節。此外,教授團隊比較團結,雖然「術業有專攻」,但是不互論長短,均在日常教學中大力宣導愛國、奮發、自由、民主等思想。

西南聯大的學生們,則排除萬難,勤奮學習。當時,從長沙遷往昆明共分成三路。一部分人走海路,到廣州經香港、越南進入雲南;一部分人乘汽車,到桂林經柳州、南寧、越南入滇;還有一部分組成了步行團,徒步從長沙出發,跨越湘、黔、滇三省到昆明。入學後,學生們往往好幾十人擠在鐵皮屋頂、土坯牆的教室和宿舍裏用功。有校友深情回憶着圖書館的一幕幕:圖書館前排隊的人潮,還有在暗淡的燈光下,一片鴉雀無聲的自習景象。

現在看來,抗日戰爭時期,社會處在亂世,經濟不振,民生凋敝,但以西南聯大為代表的教育卻蓬勃發展,且其教育成果福澤此後中國幾十年。西南聯大全校師生的確踐行着「剛毅堅卓」的校訓,以「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的校歌歌詞鞭策自己。今天,中國的高等教育更加普及,辦學條件不再艱苦,但西南聯大這段歷史,以及這段歷史中反映出的精神,不應該被遺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