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自由談/書寫自己的太空史詩\賴秀俞

  圖:《流浪地球2》科幻製作水準高。\劇照

《流浪地球2》上映後,再次引發熱烈討論。作為中國科幻電影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IP,《流浪地球》的發展相當值得我們關注。尤其是《流浪地球2》呈現出的工業水準,已經讓其成為一部具有未來意義的作品──它至少意味着,中國科幻電影的製作水準,起碼在工業維度上已經與荷里活持平。不過,除此之外,我認為《流浪地球2》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與歐美科幻敘事相比,它的科幻哲學具有相當顯著的「中國特色」。唯有了解中國的過去與現在,我們才能理解作為「前傳」存在的《流浪地球2》的敘事特色。換而言之,從《流浪地球2》中,我們可以讀到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故事」。

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個故事和《建國大業》《長津湖》等中國主旋律商業大片共享同一個思想內核,只不過它的敘事乃以「科幻」之名展開。不難發現,當前針對《流浪地球2》存在的意見分歧,其本質聚焦於在何種序列與譜系中理解這部電影。有人認為《流浪地球2》與上一部一樣不夠「科幻」。實際上,相對於第一部,《流浪地球2》已經透過大量太空想像與科技裝置呈現出普遍意義上的「科幻性」──不過,此處關於「科幻」與「非科幻」的解讀,凸顯出的關鍵問題並非爭論誰擁有更為「正宗」「經典」的「科幻性」,這只是問題的表面。真正有價值的要點在於,它促使我們追問:我們對於「科幻」與「非科幻」的界定從何而來?我們對科幻敘事的想像到底源於何種認知?

我們都有一套關於何謂科幻敘事的定義。但不可否認的是,一直以來,以歐美模式為主導的科幻元素對我們的想像範疇與方向產生了指標性的影響。這導致在很多時候,當我們談論科幻電影時,歐美的敘事元素成為我們的坐標。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大部分觀眾認為《流浪地球2》會比《流浪地球1》具有更強的「科幻性」,因為前者有太空電梯、大型外星球空間站、量子計算機等對應歐美科幻敘事的視覺建構。相對而言,使用大篇幅敘寫代際關係的《流浪地球1》缺乏對標歐美模式的科技元素。不過,歐美科幻敘事實則也並非都具有強烈的「科幻性」。例如,《星際穿越》的突出之處正在於它不像其他西方科幻電影一樣強調對抗與殺戮,最後拯救一切的不是武器,不是戰爭,而是基於血緣關係的愛。這樣的處理完全偏離歐美科幻敘事所強調的理性邏輯。因而這部電影雖然是一部科幻電影,但它的敘事旨歸與美國戰爭片一樣都是中產家庭「以愛之名」的大團圓。後者的美國士兵在戰場上念茲在茲的是回家過聖誕,前者則是在太空中呼喚愛。在此,貫穿《流浪地球》系列始終的親情表達,與《星際穿越》的中心主題實際上相當一致。由此可見,我們對「科幻性」的界定,本身就存在內在的矛盾與分裂。

與此同時,我們不難看到「後進」文化追趕「先進」文化的思維模式。然而中國有其具有特色的社會組織形態與發展路線。如果中國的科幻電影照搬歐美模式,對於世界電影而言沒有意義。一直以來,第三世界如何書寫屬於我們自己的科幻敘事,始終是中國科幻小說與電影不得不直面與回應的問題。在科幻敘事乃至其他領域的論述中,第三世界唯有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才能使這些文化論述呈示出自己獨特的區域坐標與文化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作為一個中國文化IP的《流浪地球》系列展示了一種可貴的嘗試。其中的中國價值觀並非它的「問題」,反而是其最具有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的文化特性。

有些人認為這種特性作為主旋律敘事──主流意識形態的載體,是值得詬病的。這體現了兩種具有代表性的偏見。首先,歐美科幻大片同樣是一種主流意識形態的產物,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歐美社會的主旋律。例如其中的個人英雄主義、對自由意志的探索、對個體性而非集體性的推崇與強調,都折射出相當主流的西方價值觀。同樣都是主旋律敘事,歐美科幻電影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敘事一般都以外星殖民計劃為基礎或核心,地球往往是被遺棄的空間。而《流浪地球》系列則以家國同構為哲學基礎,主張帶着我們的地球家園一起脫離太陽系,這無疑是中國人安土重遷思維的特徵。相對於殖民計劃,後者的「移山計劃」所對標的是千萬個作為「愚公」的人民,而非作為個人拯救宇宙的超級英雄。其次,公眾對意識形態進入文藝作品的不滿,基於一種假設:存在一種全然隔絕文化社會影響,尤其要與政治保持絕對距離的純文藝生產。事實上從文化政治的維度看來,所有文化生產都無法脫離意識形態存在。

《流浪地球2》作為一個以「科幻」之名展開的「中國故事」,呈現了一種試圖擺脫歐美敘事模式的太空想像。這是比工業水準、視覺效果與荷里活比肩更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的部分。它揭示了一種想像力與行動力的可能性:中國人書寫自己的太空史詩。因而無論這個故事講得是否完美,它在中國影史上無疑已經踏出了具有開拓性意義的一步。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