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大學之道/註冊制改革激發科創活力\智本社社長 清 和

  圖:在推行全面註冊制後,A股各大市場的定位也更加明確。

中國證監會周三(2月1日)宣布,國務院已批准《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證監會就主要制度規則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也是繼2019年科創板、2020年創業板、2021年北交所之後,股票發行註冊制在全市場的推行。中國資本市場正是進入全面註冊制時代。

與美國金融市場相比,中國金融是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市場,以股票、保險、債券、期貨、信託、風投為主的投資銀行市場羸弱。這種以信貸為主體的金融市場無法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科技企業技術創新,同時難以滿足居民資產配置多元化的需求。

從融資的角度來看,債權融資過高會推升債務風險,股權融資佔比太低不利於私人企業投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44.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為212.43萬億元,同比增長10.9%,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1.7%,同比高0.7個百分點;政府債券餘額為60.19萬億元,同比增長13.4%,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17.5%,同比高0.6個百分點。2022年底,所有信貸與債券的債權融資比重超過90%;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餘額只有10.64萬億元,僅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3.1%。

助力高新科技股權融資

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主導的債權融資市場滋生出兩大挑戰:一是大規模的信貸擴張持續推高政府、企業與家庭的負債率;二是私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償債負擔重,削弱了企業競爭力。當前,中國需要做大做強股票市場,增進企業股權融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債務風險。

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股權融資是高新技術投資的重要支撐。技術創新是一項高投入、長周期的風險事業,需要工程師、企業家、創投企業、股票市場投資者等不同風險偏好的主體共同參與、分工協作。股權融資為創業者提供了各盡其事、精耕細作的環境,工程師、企業家將投資風險轉移到風險偏好更高的創投企業、股票市場,以專營技術研發、市場開拓和企業管理。此外,充足穩定的風險資金也有助於增進迂迴生產、拓展分工、促進創新,從而支持底層技術革命。

硅谷企業的成長就得益於發達的股權融資市場,「硅谷+納斯達克」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模式。在中國,「華爾街資本+中國互聯網創業者」是中國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的重要路徑。過去,網易、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均借助海外創投崛起,進而赴美上市套現。近年來,由於中美金融監管政策衝突,一度引發中概股集體退市危機,中國創新企業奔赴納斯達克的道路不再通暢。這亦導致了風投規模急劇萎縮,科創型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研發中斷的風險。因此,中國亟需一個中國版的「納斯達克」,為創新企業持續融資,為風投提供資本退出通道。

此外,在美國技術封鎖的壓力之下,中國政府正在加速基於「安全與發展並舉」理念的科技自主化。中國試圖構建一個從技術創新、風險投資到股票市場的完整產業鏈,以應對日益嚴峻的科技戰帶來的挑戰。

從歐美國家家庭資產配置的演變歷史來看,隨着經濟的增長,普通家庭財富配置在金融資產上的比重持續增加,而存款和房地產的比重則相應減少。過去,中國家庭的買房偏好受多重因素影響,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金融市場不發達,股票市場不振,可選擇的投資標的有限。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家庭財富的70%配置在金融資產上,其中50%的金融資產主要是股票和共同基金;而中國家庭的70%配置在房地產上,股票的比重只有2%左右。

2022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全面下滑,樓市銷售同比減少5萬億億元左右。當房地產不再是理想的投資品後,中國居民陷入了投資標的荒。另一方面,A股市場全年低迷,滬綜指累計下跌15.1%;債券市場爆發局部性流動性危機,觸發銀行理財破淨潮,居民大量贖回轉存,搶購過去冷清的大額存單。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5.09萬億元。

2023年為疫後經濟復甦的第一年,如何撬動萬億級的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成為金融決策者的重要任務。如果居民繼續將儲蓄投入到房地產,那麼房地產泡沫風險、家庭債務風險將進一步增加。所以,中國亟需一個可靠的股票市場,一方面撬動萬億儲蓄,促進企業融資、技術創新和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為居民提供更多資產配置標的,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改革增強市場信心

不過,當前中國的股票市場不足以擔負解決企業融資、促進技術創新和支持居民資產配置的大任,呈現出大而不強、量多質少、長熊短牛的特徵。以2022年12月30日收盤價計算,A股總市值達87.75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但滬綜指自2015年以來再未突破3800點。總市值的增加更多來自公司上市數量的增加,而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市值成長性不足。在市值前十的上市公司中,國有企業佔了九席。優質的科技企業不多,騰訊、小米、阿里巴巴等科技企業選擇赴美赴港上市。

中國股票市場的根本問題是市場化程度低、行政干預強、監管不嚴格,而註冊制改革的本質就是市場化改革,把選擇權交給市場,強化市場約束和法治約束。在全球金融市場中,註冊制是一種主流市場廣泛採納的股票制度。過去的核准制本質上是一種行政干預與計劃體制。金融監管部門決定上市、退市的數量和標準,對公司價值進行評判。而實際上,股市作為一個自由市場,股票作為一種金融產品,公司價值應該由無數投資者來判斷,並最終體現在股票價格上。註冊制就是這種「市場決定」的自由制度。

本次全面註冊制改革涉及內容比較多,重點是審核註冊機制。審核註冊機制的基本框架是交易所審核、證監會註冊。這相當於金融監管部門把上市審核的權力下放到交易所,不再對企業的投資價值作出判斷,僅保留了企業公開發行股票必要的資格條件、合規條件;同時,工作重心放在信息披露要求的監管上,促進發行上市全過程更加規範、透明、可預期。

在推行全面註冊制後,各大市場的定位也更加明確。主板主要服務於成熟期大型企業,科創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創業板主要服務於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本輪改革直接利好於券商、創投機構和科技企業。在註冊制的環境中,企業上市更自由、成本更低、預期更穩定,以承銷為主業的券商收入將增加,創投市場恢復將加快,科技企業可以獲得更多融資。

改革的本質是權力的讓渡和資源的贖買。改革將權力和資源讓渡給高效的市場、由市場創造更高的收益。監管部門是一個行政機構,交易所是一個市場主體。與壟斷性的行政機構相比,交易所的市場化程度更高。交易所在國內和國際上面臨市場競爭,其行為範式更加市場化。交易所對上市主體的審核與管理最終服務於市場目標,即營收、利潤與信用。

全面註冊制改革真正需要擔心的是交易所行政化。在國有制度和行政干預下,掌握承擔發行審核權力的交易所如何避免淪為多個「小證監會」。在全球金融市場中,股票交易所的市場集中度高,但並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寡頭」。其原因是全球自由化競爭,諸如紐交所、港交所均為追求利潤的私人公司,並在全球範圍內面臨強大的自由競爭。審核註冊制將權力下放給交易所,無疑是市場化改革的進步,但需要進一步改革交易所以防止交易所行政化。畢竟,對於市場來說,資本不會帶來真正的壟斷,權力才會。

今年經濟復甦的重要前提是市場信心恢復,而市場信心恢復光靠政策是不夠的,貨幣和財政刺激的邊際效用明顯下降。實際上,改革才是經濟復甦的根本動力。中國政府實行全面註冊制改革試圖提振金融市場的投資信心,進而釋放改革紅利。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