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政策思考/如何才能讓人才在港安身立業獲發展?\梁躍昊、趙恆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七一」重要講話提出「四點希望」,希望香港特區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共同維護和諧穩定。

「明日大嶼」計劃將在交椅洲一帶填海建造三個人工島,人工島毗鄰大嶼山,坐擁香港國際機場、港珠澳大橋,以及連接港島西至洪水橋、接駁規劃中港深西部鐵路的新鐵路等三大基建,將成為連接世界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雙門戶」。特區政府需把自身優勢和契機,進一步加強聯繫,同時為香港經濟發展,民生及市民安居樂業燃點希望。

行政長官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不少引資引才的措施,全力「搶人才、搶企業」。香港提供優質的教育及醫療服務,加上低稅率和便利的營商環境,吸引大批內地和海外精英來港發展。推出「搶人才」措施後,來港定居的專才將有增無減。

以政府的目標為例,2023年至2025年期間,香港每年會吸納起碼3.5萬名逗留至少一年的人才,並將衍生額外的住屋需求。如要吸引人才前來香港發展,必先解決房屋問題,讓人才得以在港安身立業。

做好「雙門戶」角色

事實上,人工島位於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位置,透過連接港島西至洪水橋、接駁規劃中港深西部鐵路的新鐵路,及香港國際機場和港珠澳大橋等三大基建,連接港島核心商業區,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各地,將扮演重要的「雙門戶」角色。香港要發揮好「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就必須繼續加強投資以鞏固競爭優勢。

隨着香港進入後疫情時期,社會正穩步復常,商業活動逐步重啟,經濟可望強勢反彈。

有商業地產諮詢機構去年發表報告,預料內地與香港恢復正常通關後,單是中資企業的需求將以每年不少於77萬方呎的規模增長。鑒於強勁的復甦勢頭,香港有必要提前為紛沓而至的商業活動提前創造空間。

此外,新興行業早在疫情前已受土地不足所困,導致行業發展停滯不前。香港必須制訂持續的土地開發方案,提升企業在香港進行長遠投資的信心,否則將無法維持營商環境的競爭力。

要看長遠發展效益

大型基建必須往前看,不能以今日的目光論成敗,社會上有些人憂慮人工島總造價達5800億港元,會對特區構成沉重財政負擔。不過,根據特區政府估算,即使市況低迷,預期人工島的賣地收益仍達7500億元,不但高於成本,更會額外創造27萬個就業機會。

特區政府為人工島承擔的財政負擔,仍屬可控水平。按照當局假設以20年期攤分填海成本,平均每年開支只是約300億元,佔政府每年超過8000億元的總開支比不到二十分之一,屬可控水平。

由紅磡海底隧道、地鐵,到赤鱲角機場,過去不少大型基建在規劃建造時,都會被小部分人批評是「大白象」。但時間可以證明,這些大型基建對香港發展所作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要為民生及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特區政府需從大型基建入手,為發展拓闊空間。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