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人生在線/春節大團圓\霍無非

屈指數來,我家的春節團圓,要算一九六八那一年最熱鬧。

那年臨近春節,家裏陸續來了好些既陌生又親和的面孔。一天,我回到家,自小把我們兄妹幾人帶大的舅婆,把我拉到一位笑盈盈中年婦女跟前說:「這是姨媽,快叫人。」我懵懵懂懂,叫過這位慈眉善目的姨媽,才知她是我母親的姐姐,帶着小女兒從四季如春的昆明到羊城廣州過年。沒幾天,我母親的兩個妹妹──在湖南衡陽的姨帶着兩個女兒,還有東莞的小姨全家也悉數到齊了。

「民以食為天」,而能吃到久違念想的家鄉味道,不啻是人生幸事。在外省生活的長輩入鄉隨俗,習慣了當地的辣味饈膳,但忘不了自小生活在廣州的小吃,尤其是雲吞麵,姨媽和姨急不可待,我們這些孩子也歡呼雀躍,畢竟下館子在那時是件「奢侈」的事呀。於是全體出動,風風火火近二十口人,到一家餐館坐滿一大桌,不點別的,上的盡是雲吞麵、牛腩麵、炒河粉等味鮮物美,經濟實惠的廣州粉麵,大人小孩吃得不亦樂乎,算是年夜飯前的「開胃餐」了。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台戲」,主要是形容女性聚在一起話多熱鬧。母親和外省的姐妹多年沒見面了,平時靠書信聯繫,相約在廣州過年,是非常開心的。她們和勤勞的舅婆圍台邊聊邊弄應節小食,談起各自家庭,各地風情,簡直眉飛色舞,話到濃時,笑聲不絕。

小輩們也很快樂。經過幾天相處,大多不足十歲的姨表姐弟兄妹由生到熟,玩得天真,或掰手腕,或翻花繩,當然,有時也會即興表演個小節目。除夕日,姨媽的小女兒一高興,唱了首雲南版的兒歌《小背簍》。一曲唱罷,長輩們齊聲叫好,讓孩子們都表演一個節目,形式不拘。

從衡陽來的表姐剛上初中,卻是我們小輩中的「大姐大」。她聲情並茂,落落大方,唱了段流行全國的現代京劇《沙家浜》阿慶嫂的選段:「參謀長休要謬誇獎,捨己救人不敢當。開茶館,盼興旺,江湖義氣第一樁……」一招一式,蠻有演員範兒,並且介紹了湘味的唱法,同樣博得長輩們的誇獎。

論到我了,毛頭小子不愛唱,來了段與「白厭」(頑皮)夥伴掛嘴的市井童謠,用廣州話說也蠻押韻的:「又喊(哭)又笑,烏蠅(蒼蠅)打叫。蠄蟧(蜘蛛)賴(拉)尿,老鼠行橋。咕嚕咕嚕買個大麵包。」說得大家發笑。舅婆嫌粗陋,讓再來一段。

小輩們表演罷了,論到老輩長輩上場,拿手好戲是炸年食,主角自然是舅婆。鍋中油熱了,依次把包好的元寶形油角,圓球沾芝麻的煎堆,麵片翻花的蛋散依次放入油鍋,用笊籬翻動,使之受熱均勻。待微黃時撈起,放在器皿上控油攤涼。哈,那花生砂糖餡的油角,內糯外韌的煎堆,香酥鬆脆的蛋散,都是我們孩子輩的喜愛。待不燙了,舅婆給我們每人分發幾個解饞。

除夕的年夜飯是喜慶的,正月初一更是熱鬧,我們全體出動去了綠蔭蓊鬱、年花紛繁、景色怡人的廣州烈士陵園。許多家庭來此追思先烈,遊園賞春。另一撥親戚相約而來,新穎別致的在園中大團圓了。其中,一位銀鬚飄逸、仙風道骨的老者精神矍鑠,他是我母親的舅舅,我輩的舅公,名叫廖德鎏,與兒子從南京來,住在別的親戚家。大家相互拜了年,給老輩請過安,興高采烈蹓躂觀賞,有說不盡的話。舅公的經歷可不一般,他年輕時曾任孫中山衛士隊的副中隊長,跟隨孫先生走南闖北,奔忙於「振興中華」的宏圖大業。

在一處寬闊的水邊,三十口人按老幼蹲着坐着站着,拍了一張難得的團圓大合影,存在影集中,今天看來彌足珍貴。因為往後過年,再沒這樣大場面了,時光一去不復返,照片中的老輩和長輩,許多已經作古。

年前,五歲的外孫哼起他爺爺教的湖北襄陽一帶的民謠:「背背馱(指老人背馱着孫子),換酒活(喝),酒冷了,我不活,我還要我的背背馱。」這民謠,勾起五十五年前母親家族春節大團圓的舊憶……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