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政策思考/助力港青創科發展 從大灣區學校合作開始\蕭逸駒、林功成

近年,內地和香港在科創的交流合作日漸緊密,不少香港青年希望把握新機遇,在龐大的內地市場創新創業。不過,要在內地創新創業並非易事,許多港青礙於欠缺在內地的人脈關係,加上對內地文化沒有深切的了解,因此對「北上」進行科創有所畏懼,甚至望而卻步。

有鑒於此,團結香港基金與國家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聯合發表題為《釋放港青科創潛力 共建國家雙創引擎》的研究報告,希望幫助港青解決在內地拓展業務或創業的部分困難。本研究特意編製問卷,並透過火炬中心、香港創業青年內地行(MEET)及不同青年團體等渠道協助分發,務求了解港青在內地發展的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正在內地發展的受訪青年當中,約六成五人認為兩地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而約七成人同意在內地沒有人脈對於在內地創業或拓展業務而言是嚴重的問題。因此,兩地政府可進一步合力幫助香港青年從小培養對內地文化的了解,建立內地人脈圈。當他們對內地更熟悉,成功創業和發展事業的機會自然更大。

筆者鼓勵學生要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提高對內地的認識,在拓展在內地的人脈之餘,亦要讓他們了解到內地發展的機遇。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多平台的兩地交流讓香港學生由小開始就建立與內地的聯繫,培養對文化的認識。

現時,兩地中小學姊妹學校已超過1500家,其中以大灣區的姊妹學校數量最多。兩地姊妹學校可舉行更多樣的學習和文化交流,如開展網上教學讓兩地學生一起學習,或以運動和音樂賽事作為媒介,如學生一起觀看2025年粵港澳三地合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進行啦啦隊比賽等活動,深化兩地中小學生的交流。另外,有關當局亦可鼓勵香港中小學生積極在內地交流活動中採訪當地人,了解內地的風土人情。

對於有志於在內地創業的港青,大學階段是建立內地人脈,尋找未來創業夥伴的最佳時期。現時香港多所大學已經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大學合作辦學。這些兩地合辦的院校可更好地利用合作辦學的優勢,在未來提供面向香港高年級大學生的創新和創業相關課程,幫助港青掌握在內地創新和創業所需的知識和實踐經驗。此全新課程可着重教授內地的營商知識、政策環境、法律法規和稅制等,協助青年了解創業所需的基本理念,如內地法定代表人的概念及消費稅等。

此外,將來參加合辦大學的創新和創業課程的學生需要通過「畢業專題項目」(Final Year Project),透過選擇「創業實戰」或「創業計劃」,以累積一定的創業實踐經驗從而滿足畢業條件。在「創業實戰」項目中,合辦大學可幫助香港學生在內地實際創立公司、入駐孵化器等,讓學生通過真實創業過程獲得內地的第一手經驗。「創業計劃」則利用編寫商業計劃書、向投資者進行匯演或參加創業比賽等方式,讓港青累積創業門檻較高、資本要求較高的行業(如生物科技)所需的創業技能。

為了促進兩地的科創發展,全面發揮兩地學校的優勢以幫助港青建立所需的知識體系及人脈網絡是必不可缺的。青年興則香港興,內地和香港應抓緊通關後的時機,推動灣區創科人才的流動,給予香港青年多一些機遇「北上」進行創新創業。如此一來,港青將能在廣闊的平台獲得大展拳腳的契機和經驗,壯大本地的科創人才庫。而在更宏觀的層面,香港亦能更積極地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達至多贏局面。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