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8名民主黨參議員倒戈,美國參議院11月10日通過臨時撥款法案,這意味着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聯邦政府「停擺」鬧劇有望結束。然而,當由黨爭惡鬥引起的「停擺」鬧劇每隔數年便上演一次,已嚴重動搖世界對美國的信心。
在美國聯邦政府「停擺」41天的同一天,美國參議院通過一項臨時撥款法案,法案今日送交眾議院表決,預計眾議院最快可於13日通過法案,並送交總統特朗普簽署生效,結束「停擺」。
這場美國歷來最長時間的政府「停擺」,已對美國的經濟民生造成嚴重影響。白宮經濟顧問哈塞特坦言,高盛估算政府「停擺」已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1.5%。可見,民主共和兩黨惡鬥糾纏導致的擺爛式「停擺」,已經讓美國經濟下滑,國家利益嚴重受損。
這場政府「停擺」不僅拉低美國經濟增長,更波及數千萬美國民眾的日常生活。4200萬人的「補充營養援助計劃」救濟金暫停發放,這是該計劃設立60年來首次停發救濟金。此外,140萬聯邦僱員被迫無薪工作,許多政府僱員不得不排隊領取救濟。
事實說明,成天把民主民權掛在嘴上的美國政客,在政黨和自身利益面前,根本不顧國民的疾苦,暴露了美國政府的虛偽和政客的自私。
加劇全球市場不確定性
令人擔憂的是,政府「停擺」40多天導致經濟數據發布停滯,使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對實際經濟狀況陷入盲區。美聯儲近期在沒有就業數據的情況下決定是否調整利率,這在歷史上尚屬首次。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形容:「如果你在濃霧中駕駛,你會減速。」這種「經濟數據的黑暗期」正在加劇政策風險和市場不確定性。
美國政府「停擺」的本質是兩黨在醫保法案、財政支出等問題上的政治博弈。民主黨將延長醫保補貼作為預算的前提,共和黨堅決反對。共和黨試圖藉「停擺」推進聯邦政府裁員計劃,清洗民主黨政治遺產;民主黨則把醫保問題當作選舉前哨戰,通過強硬立場強化黨內團結。這種將「停擺」危機視為打擊對手工具的做法,使美國政治陷入惡性循環,也說明美國政府的失能,是美國大國形象的淪喪。
美國政府「停擺」也對全球經濟造成傷害。高盛預計,美國政府「停擺」或導致歐盟GDP損失高達160億歐元,全球市場風險偏好也會受到抑制。
簡言之,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當聯邦政府無法有效運作,其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遠超經濟數據本身,其深層衝擊在於其動搖了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根基。一方面,已經引發全球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在通過臨時撥款法案前,美國兩年期國債孳息率一度下跌1.9點子至3.547厘。十年期債券孳息率一度下跌0.8點子至4.085厘。另外,美股經歷了自4月以來最糟糕的一周,納斯達克100指數下跌3.0%,標普500指數下跌1.6%。更嚴峻的是,美國作為「最後貸款人」的信譽遭受重創。世界銀行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佔比已從2020年的63%降至56%,多國加速增持黃金與人民幣資產。
因此,美國政府「停擺」導致全球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和政治穩定性產生懷疑。作為全球大國,美國不僅因為自身內政問題傷害全球經濟,特朗普政府還對世界各國實施關稅訛詐,這樣的美國堪稱世界級惡霸。
可見,美國政府「停擺」也是美國大國信譽崩塌的標誌。因為美國的「停擺」,正在讓世界看到一個失去理性、失去擔當的超級大國形象。
失去民主制度應有的功能
相比之下,中國始終以負責任大國的姿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在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中國的發展為世界提供了穩定性和確定性。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已達到30%,這不僅是經濟數據的體現,更是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有力證明。
美國政府「停擺」的教訓是深刻的。政治不應成為國家發展的障礙,更不應成為打擊對手的武器。當政客將國家利益置於政治私利之下,當政府運作因政治博弈而停滯,普通民眾的生活和全球經濟的穩定都將受到威脅。
美國需要重新審視其政治體制,找到解決分歧的理性方式,當「停擺」成為常態,美國政客繼續以「停擺」為政爭武器,不僅會進一步損害自身經濟,更將加速其大國信譽的崩塌,讓世界對其失去信心。
在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之際,美國政府「停擺」提醒我們:一個健康、穩定的政府體系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當政客們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置於首位,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繁榮和全球的穩定。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