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食物的文字,以簡潔為好。像王熙鳳那樣賣弄式地介紹「茄鯗」,那是大觀園裏的調性,嚇唬劉姥姥還可以,若把聽眾換作魯智深或李逵,早就一個大巴掌打過去:「誰耐煩聽這般聒噪絮叨!」
蘇軾寫「寒具」,「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寥寥數字,色香味全出。「寒具」,也就是油炸的饊子,筆者頗好此物。讀到這句詩,嘴巴就不爭氣地垂涎生津。蘇軾後面又續上兩句:「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筆意輕鬆新奇。饊子的形狀,正像被壓扁的金鐲子。詼諧幽默,是真正的「吃貨」、資深的「老饕」,所不可少的氣質。
「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寫的是豆粥,濃濃的香氣和煙火氣氤氳滿紙。哪座五臟廟,經得起這樣的誘惑哉?難怪東坡「卧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趁熱吃最重要,顧不上修邊幅了。
宋人有吃「春盤」的習俗,也就是用薄麵餅,捲上蘿蔔、蔞蒿、嫩葱、韭菜等新鮮時蔬一起食用,類似於現在的春餅。時蔬略帶辛辣,取其提神補氣的功用,以解「春睏」。蘇軾的「青蒿黃韭試春盤」,楊萬里的「韭芽捲黃苣舒紫」,都是寫實。至於「蓼芽蔬甲簇青紅,盤箸紛紛笑語中」——食物可愛,文字活潑,陸游也吃得歡快。一團和氣。
同一題材,南宋方岳的《春盤》詩,更為詳細繁複:「萊菔根鬆縷冰玉,蔞蒿苗肥點寒綠。霜鞭行茁軟於酥,雪樹生釘肥勝肉……青紅餖飣映梅柳,紫翠招邀醉松竹。擎將碧脆捲月明,嚼出宮商帶詩馥……」但未免太形而上了,充滿了濃重的王熙鳳式營銷味,遠不如「蓼芽蔬甲簇青紅」清新爽利。放到米芝蓮餐廳,招攬出手闊綽的高端食客尚可,升斗小民則被勸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