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經濟思維/CPI與PPI同步改善凸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宇 文

數據顯示,今年10月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四個月來首次上漲,扭轉數月來復甦停滯甚至下滑的局面,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降幅也同比放緩,表明企業利潤壓力減輕。這兩項關鍵指標的同步改善,既體現了擴內需政策的階段性成效,也折射出經濟循環的逐步暢通。

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CP1、PPI的同步改善,也和經濟增長形成同頻共振,凸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說明中國經濟能夠實現今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

從CPI回升看,主要得益於「雙節」效應與政策刺激的疊加助力。眾所周知,國慶、中秋雙節拉動的短期消費需求拉動服務價格環比上漲0.2%,其中賓館住宿、飛機票和旅遊價格漲幅顯著高於季節性水平,反映出假期出行消費的拉動作用。食品價格亦結束此前連續數月的低迷,鮮菜、肉類等品類價格環比上漲。

此外,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1.2%,連續第六個月擴大漲幅,表明服務消費和工業消費品需求呈現溫和修復態勢。

繼續推進產能優化

政策端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以舊換新、消費券等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推動家用器具、文娛耐用消費品和家用雜品價格環比上漲2.4%-5.0%。能源價格的穩定和金飾品等非必需消費品的價格飆升,則進一步支撐了CPI的邊際回升。

雖然這種回暖是由短期因素與政策刺激的疊加結果,但也說明中國消費市場的活力與政策疊加的有效性。當然,房地產市場的低迷,也凸顯當前消費市場的內生動能不足,需要更強的市場修復與政策刺激,化解周期性低迷。

從PPI改善看,主要表現在供給側的調整與外部環境的變化。國內部分行業供需關係改善對PPI改善實現良性推動。此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正向傳導,如有色金屬礦採選業價格環比上漲5.3%,也帶動工業品價格企穩。此外,中國產能治理政策的持續推進,使得煤炭開採、光伏設備製造等行業的價格降幅收窄,部分行業甚至出現轉漲。

不過,受新興產業「內捲式」競爭的持續影響。企業為搶佔市場份額,不得不通過降價促銷消化過剩產能,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此外,國際油價下行導致石油加工等行業價格承壓,輸入性通縮壓力尚未完全消退。

因此,讓CPI、PPI同步改善更有「後勁」,需要政策「短期托底」到「長效機制」的建立。短期來看,需進一步強化擴內需政策的精準性。消費端,可加大對服務消費的支持力度,例如優化假期安排、擴大文旅消費補貼範圍,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生產端,應繼續推進產能優化,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等市場化機制加速落後產能出清,同時加大對科技創新的稅收優惠,提升產業鏈附加值。

長期而言,需構建更可持續的內需驅動模式。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對上下游產業鏈的拖累仍未結束,需通過保障性住房建設、城市更新等舉措穩定市場預期。此外,針對新興產業「內捲」問題,需加強行業自律與反不正當競爭監管,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對資源的浪費。

經濟基礎穩韌性強潛能大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發布,給市場注入了信心,有望形成「政策、產業、消費」的良性循環。短期內,消費補貼、以舊換新等政策將快速提振內需;中期新興產業集群(如低空經濟、量子計算)的規模化發展,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升級,形成新增長極;長期:通過人力資本提升(如職業教育改革)和制度型開放(如自貿試驗區升級),構建參與全球競爭的新優勢。

10月CPI和PPI的同步改善,既是2025年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標誌,也為2026年乃至未來五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基礎。從全球範圍看,中國經濟依然維持中高速增長,給世界經濟的貢獻率保持30%左右,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

因此,CPI、PPI同步改善釋放出來的市場修復信號,以及「十五五」規劃建議帶來的長期政策利好,也為中國經濟年底衝刺提供了強大動力。中國有能力實現今年5%的經濟增長目標。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