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事論事/香港的新出路繫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邱達昌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近日於北京勝利閉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如今,國家發展已經實現「量」和「質」的飛躍,香港各界進一步認識到,大力發展創新科技,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參與「十五五」發展建設是香港未來新的出路。

回顧「十四五」時期,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國家經濟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展現出強大韌性與活力。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34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2020年增長23.9%,年均增長5.5%;貨物貿易規模從2020年的32.2萬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43.8萬億元,年均增長8.0%,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穩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取得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令人非常敬佩和驕傲。

前沿領域碩果纍纍

創新驅動方面,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超過3.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2025年,國家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首次躍升至第10位,百強創新集群數量位列全球第一,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高端芯片等前沿領域創新碩果纍纍,國家正從全球製造中心大步邁向全球創新中心。這些成就的取得,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香港參與國家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

「十五五」時期是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二十屆四中全會上,中央準確研判了國家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將實體經濟、科技創新和擴大內需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體現了中央對未來一段時期國家發展的高瞻遠矚。

筆者詳讀「十五五」規劃建議後,深切感受到,國家經濟始終朝着高質量發展的正確方向上前進。實體經濟是「根」,科技創新是「芽」,擴大內需是「土」。只有把根扎深、芽育壯、土培肥,無論外部是風是雨,大國經濟都能蓬勃生長。

在人工智能、新能源、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中國技術領跑世界,同時實現了成本遠低於西方國家。加上科技成果高效轉化不斷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出現,提振消費的同時,令企業有更多財力和動力,繼續加大研究投入,實現良性循環。在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綠色低碳轉型、航空航天等等多個領域,中國的科技創新成果都為世界作出貢獻。

民生方面,「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加大直達消費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資金用於民生保障支出,提高民生類政府投資比重等等,全心全意、腳踏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十四五」時期,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美國的無端打壓等諸多不利因素,國家仍能保持年均5.5%的經濟增長,持續擴大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對超過100個國家實行全面互免、單方面免簽或過境免簽政策,以自信的大國姿態歡迎世界友人來了解真實的中國。這些充分說明,中國的發展不再依靠其他國家,正堅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長期以來依靠地產、旅遊消費等傳統產業實現自身發展。香港不應該再盲目效仿西方的發展模式,而是要跟隨國家大力發展科技、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方向,在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的同時,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與內地形成創新合力,利用金融市場、開放的營商環境、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保護等優勢,為內地科創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渠道,吸引海內外龍頭企業來港設立國際研發中心,鼓勵國際科技組織與會議落戶香港,結合近期國家公布的擴大人才簽注適用範圍政策,聚集科研人才。

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只有更好地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才是香港的新出路。「十四五」時期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後盾,「十五五」規劃建議為香港參與國家建設提供了廣闊舞台。香港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內地攜手共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全國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