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2025立法會選舉/選舉論壇感受良性競爭的新氣象\林鳴謙

第八屆立法會選舉全面開啟,候選人名單公布後,39場「愛國者同心治港」選舉論壇接連登場。最大的感受,是氣氛「熱」了、節奏「穩」了。論壇不再是「鬥大聲、鬥出位」的場面,而是回到比政綱、比能力、比形象的正面競爭,更讓選舉從海報與口號真正走進社區現場與市民日常,把「政治」重新放回「公共對話」的原位。

首兩場論壇聚焦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氣氛熱烈、秩序良好,與過去「靠惡、靠大聲、靠抹黑」的劣質選舉文化形成鮮明對比。一方面,市民政治參與度顯著提升。候選人數量多、覆蓋界別廣,論壇觀眾席人頭湧湧,企業、商會與公務員群體也以不同方式鼓勵投票,從社區到街頭都動起來——選舉不再是冷清的「專屬事件」,而是城市的「共同項目」。

「可感的互動」形成正向循環

另一方面,討論議題聚焦民生更「接地氣」。交通擁堵、居住負擔、基層福利、青年上樓、產業升級、創科生態……無不切在市民痛點上,不再只比立場、喊口號,而是拿出具體方案與落地路徑。台上說得清,台下聽得懂,政治語言被「翻譯」成生活語言。此外,專業界、地區服務者、青年創業者、體育與文化界面孔齊聚一堂,讓候選人更像香港社會的縮影。多元背景意味着多元視角,也意味着各種議題能被更細緻、更專業地拆解和回應。

政治信任從哪裏來?不是靠口號,而是靠「可感的互動」與「可驗的承諾」。論壇讓市民有機會近距離檢驗候選人——你怎麼想?你如何做?你做過什麼?當候選人用具體數據與案例說明方案,市民感受到的不只是「會說話」,也是「會做事」。這份務實與坦誠,正是政治「人情味」的核心——把抽象的社會治理,變回具體的人、具體的事。

這種「可感的互動」會形成正向循環:參與越多,資訊越透明;資訊越透明,期待越理性;期待越理性,合作成本越低。社會信任就在一次次面對面的討論、一次次公開的辯論中,被重新積累起來。當市民覺得自己的關切被聽見、自己的意見有回應、自己的投票有意義,「政治冷感」就會自然轉化為「參與熱情」。

從「一國兩制」實踐的角度來看,選舉論壇的舉辦可以說是「愛國者治港」原則的具體落實。其一,是代表性與回應性的同步提升。論壇把分歧「擺到台上」討論,讓政綱競爭替代情緒對立。當議會更能回應基層與專業的真實需求,政策就更有黏着度與可執行性。其二,是治理效能與發展動能的疊加。論壇把經濟與民生置於「中心位」,這將倒逼政綱更可落地、監督更有抓手、協同更有效率。當議會與行政形成良性互動,重點政策就能少走彎路、加速落地,產生可感、可見、可衡量的改善。其三,是政治文化的「去極端化」。有秩序、有內容、有節制的辯論,重建了公共討論的規則感。規則感一旦建立,制度就能承載更多分歧而不致失序,治理就能在爭論中前進而不是在撕裂中停擺。這也正是「一國兩制」下高質量民主實踐的應有之義。

直面問題以解決為導向

口號走下舞台,對話走上街頭。這次連場論壇與熱烈參與,讓我們看到香港政治的新溫度——尊重事實、直面問題、以解決為導向;也讓我們看到重建信任的新路徑——把市民請回現場,讓每一次提問、每一張選票,都與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連在一起。把握這股新氣象,讓良性競爭、務實監督與理性共識成為新常態,香港一定會在由治及興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也更暖。

時政評論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