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普通讀者/幸福是記憶的數式 (下)\米哈

上回提到,心理學家Tversky與Griffin發現,快樂是記憶中「擁有效應」與「對比效應」的總和。因此,快樂與痛苦的界線,往往不在經驗本身,而在於記憶如何被召喚。

人是一種會在腦海裏重播的生物。每當我們憶起美好的時刻,心裏便重新啟動那場情緒的化學反應。然而,每一次重播,也同時改寫了原本的錄影。回憶,從來不是時間的複製,而是一種詮釋的行為。這也說明了,快樂不是客觀事件,而是一種記憶的風格。

有些人記得陽光,有些人記得陰影。快樂的人,或許並不比他人擁有更多幸福的事件,只是他們選擇了以「擁有效應」的方式去記得。心理學家指出,快樂的人傾向回想能帶來「延續」的記憶,而不快樂的人,則執著於引起「比較」的記憶。前者讓生命累積,後者讓生命消耗。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人面對分手、失敗或打擊時,時間並不一定能治癒一切。有些人在時間中只會越陷越深,而有些人卻能在時間裏找到出口。兩者的差別,不在於經歷的輕重,而在於他們如何運用記憶。

當我們懂得讓過去的歡喜成為滋養,而非對照,快樂便開始有了生命力。人的成長,也正是從「被記憶支配」進步到「能夠編排記憶」的過程。幸福的成熟,不在於逃避悲傷,而在於學會為悲傷找到記憶的位置。

人類的快樂,其實是一種關於記憶的敘事力。幸福不是命運給的總和,而是記憶選擇的結果。於是,我們能在時間裏尋找意義,能在回憶中重建希望。

Tversky與Griffin的方程式是理論的表達,看似簡單,但實際的操作卻是一場沒有固定公式的運算,每個人都在不同的時間裏,為自己的記憶與幸福不斷加減。

當我們學會將記憶化為感恩,而非遺憾,將過去化為延續,而非對比,生命的方程式便會自行平衡。在此,記憶不是時間的殘響,而是幸福的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