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元首在韓國釜山舉行的會晤,在中國看來是多贏。
一是中美都是贏家。雙方都是超大規模國家,國內治理一向是重中之重。美國政府關門打破歷史紀錄就足見內部治理難度之高。現在雙邊關係穩定下來,減少對抗和衝突,不僅可以免去對抗所消耗的資源,還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內部治理上來。二是中美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國家,雙邊關係有很大的外溢效應。中美穩定世界就會穩定,國際秩序也能更好的運作。像美國在聯合國提議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沒有中國的配合肯定無法通過。
所以此次會晤取得的成果令中、美、世界都是贏家。
但出人意料的是,歐美媒體卻都一致認為美國輸了。這除了對特朗普本人的不認同因素外,不外乎是認為中國並沒有付出什麼真正的代價,卻獲得了美國實實在在的減稅以及更多的讓步。比如中國恢復對美國大豆的採購,歐美媒體就認為大豆本就是中國需要的,不過是把從第三方買的大豆轉向美國。而且由於中國有了更多的賣家可選,還增加了議價能力。至於稀土,不過是暫緩一年,主動權仍然在中國手裏。但一年時間美國根本無法建立稀土替代。特別是考慮到特朗普本人朝令夕改的性格以及美國政治「翻燒餅」追求眼前效益的特點,稀土替代是根本不可能的。
此外,儘管對雙方來講都是暫緩一年,但中國政治制度的高效和長遠規劃能力、民眾的勤奮和社會的適應能力遠不是美國可比的。相對於美國,從成效上講,中國贏得了兩年甚至更多的時間來發展。屆時,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將聳立在美國面前。
雖然客觀來講,從具體成果來看,中美雙方在會晤上互有讓步,各有所獲,雙贏實至名歸。不過從一些角度來看,歐美媒體所論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第一,美國整體實力仍然居世界第一,還是超過中國。結果一場博弈打下來,雙方平分秋色。但實質就是中國贏了。就如同朝鮮戰爭,中國國力遠遜於美國卻能最終打成平手,恢復戰前的38度線,這當然是以弱勝強中國的勝利。
第二,這次中美對抗是特朗普執政後主動挑起的,而且是興師動眾,耗費巨大道義、外交和經濟資源,也可稱舉國之力。但最終結果卻基本上是一無所獲,雙方又回到起點。美國並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從這個角度,當然是美國的失敗,也自然是中國的勝利。
第三,中國是唯一一個對美國進行對等反擊的國家。這和歐盟、日本、東盟等經濟體屈服很不同。更重要的是,那些屈服的經濟體最終接受的都是不平等協定,這和中國對打獲得的對等協定有質的不同。也就是說屈服並沒有獲得美國更好的條件和對待,自身的利益並沒有受到保護。但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和實力,選擇了一條適合自己、與世界都不同的方式並最終維護了自己的利益。從這個角度講,當然是中國贏了。
第四,相當程度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特朗普對全球發動貿易戰,並威脅各國不要報復和反擊,否則將會加倍懲罰。在美國的實力和威脅下,中小國家不用說,只能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就是英國、歐盟這些國家也都由於種種原因選擇不報復和接受不平等協定。像英國脫歐後在美國心目中的地位已經大幅下降,它也再承受不了和美國關係的惡化。今天的歐洲已經不比特朗普第一任期時,俄烏衝突令歐洲對美國的依賴大大提升,特別是安全和能源。為此歐洲只能在貿易戰屈服以換取美國在安全上的支持。
儘管如此,各國心中的憤懣自是難平。恰在這時,中國橫空出世,對美國打響了反擊的第一槍,也是當今世界的唯一一槍,雙方展開了空前規模史詩級的大戰。在其他國家看來,這不僅僅是替天行道,替它們出了一口惡氣,客觀上也幫了它們。美國為了應對中國的反擊,不但暫緩了對其他國家關稅三個月,事實上還提高了其他國家的議價能力。假如中國也和歐盟、日本、英國等經濟體一樣,面對世界上的不公不義不但沒有任何國家發聲,只顧自己門前雪,它們受到的損害更大。
可以說這一役,不但凸顯了中國的硬實力,還贏得了世界各國的讚許和尊敬。
第五,對未來中美戰略博弈創造了更為良好的條件。一是此次中美元首會晤前一刻,特朗普重提G2,說明中國也贏得了這個對手的尊敬。以後美國要想再對中國出手,必然會思量再三。二是中美戰略博弈以來,美國一直要求盟友或強迫其他一些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雖然整體上看,由於中國是世上多數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出於自身經濟利益它們一直推延、虛與委蛇。但當中美博弈達到特定階段,恐怕選邊將不可避免,到時各國都要進行精心的利益算計,以兩害取其輕,特別是對於勝負結果的預判最為重要。
但通過這一輪中美交手,中國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擔當。這毫無疑問將影響未來這些國家的選擇。總的看,它們要麼有勇氣對美國說不,保持中立。要麼選擇站在中國一邊。
以此兩點,都對未來中美戰略博弈的結果有重要影響。此一戰,頗有「打得一拳開」的效果。所以,從此次會晤的當下結果看,中美是雙贏,但從更長遠和更全面的角度來看,歐美媒體認為中國贏了也是正確的、實事求是的結論。
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