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2025立法會選舉/選舉論壇不是「泥漿摔角」而要彰顯民主初衷\鄭曼晴

「愛國者同心治港」選舉論壇今日將舉行最後兩區的地方選區論壇,受到各界高度關注。從過去4日各區候選人的表現可見,選舉論壇呈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面貌,摒棄了極端與攻擊性的惡鬥,取而代之的是比拼政綱、比拼建樹、比拼能力的良性競爭,真正體現了民主選舉所應有的要求,彰顯民主的初衷。一連二十日的選舉論壇不但讓市民進一步了解候選人的政綱和質素,亦充分展現出今屆選舉高質量民主實踐的本質。

自今屆立法會選舉展開以來,輿論以「君子之爭」來形容選舉的氛圍。但有些人一聽到「君子」二字,便以為候選人之間沒有真正的競爭,或者覺得選舉論壇只是「走過場」而已,這完全是誤讀。

過去香港的選舉論壇與其說是政治辯論,倒不如說更像是「娛樂表演」。市民看的不是候選人能力高低、政綱如何,而是有什麼「出位」的言行,漸漸「鬥大聲、鬥激」變成了選舉論壇的常態。然而,選舉論壇不是「泥漿摔角」,更不是撕裂香港的平台,一場高質素的選舉論壇,應反映在候選人的政綱是否有道理、有新意,反映在辯論過程是否有理有據,只要是這幾天有真正看過論壇實際情況的市民,相信都會同意這絕非徒具形式的「表演」,而是一場真真正正的較量。

問題導向 責任導向

首先是激烈的競爭性。要獲得選民支持,靠的是「真本事」,靠的是有沒有對問題的洞見、對民情的把握、對香港的擔當精神,這是非常高的要求。以昨日論壇為例,各候選人就香港發展的重要問題、選民高度關切的問題展開激烈辯論,其間你來我往,再也沒有「粗口橫飛」和人身攻擊,但處處體現出「問題導向」、「責任導向」,體現出對如何推動香港發展的思想碰撞。例如,有候選人就另一候選人過去發表的研究報告提出質疑,認為對方的發言不符客觀要求,候選人做足功課、有備而來,嚴謹有序。這就是高水平的選舉論壇所應有的表現。

其次是務實的建設性。過去的選舉論壇基本上被反中亂港分子騎劫,他們根本不重視政綱或政策建議,將所有精力放在如何潑污水,如何靠言語攻擊、侮辱對手。但這次的選舉論壇卻成功構築起一套理性溝通的模式,候選人反有更多空間就民生、經濟議題進行深入討論,使其更像是一場探討香港未來發展方向的全港性頭腦風暴。

例如多名候選人都提出要利用好「背靠祖國」的優勢,透過深化與內地的合作來推動香港進一步發展:有人建議借鑒粵港澳共同承辦十五運會的經驗,與粵澳合作申辦奧運會,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有人則建議香港加強利用融資平台的角色,聯合更多內地企業「併船出海」;又有人表示會爭取高鐵提升靈活性,實現高鐵「港鐵化」;亦有人提出與內地企業聯手發展更多創科園區,善用香港的基礎科研能力貢獻國家。

試想在過去那些抗拒國家等於政治正確的選舉論壇上,這些政綱或建議有可能在公開場合得到公正的審視和討論嗎?正因新選制確立了「愛國者治港」原則,候選人和市民才能有空間正視政綱本身的內容,並在一次又一次的辯論下評估不同政綱的優劣。

以民為本 展現擔當

第三是政綱的貼地性。這次選舉論壇看不到候選人喊極端口號,而是把握機會闡述市民的訴求、地區關注的問題,就算候選人本身有專業人士的背景,發言時也沒有「高高在上」,而是盡可能貼近基層,反映民意。例如有候選人指出新界西北的基層市民缺乏生活周邊的配套,常常要「搭車搭到懷疑人生」;有候選人要求政府正視造成低生育率的原因,強調很多市民「無錢、無地、無時間」,直言不會為「兩萬蚊」生育;甚至過去鮮少在政綱被提及的精神健康問題,也有候選人着墨,並建議構建全面支援網絡,在地區康健中心引入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為居民免費評估,以及爭取五年一次全港性精神健康調查。

這些建議既回應市民所思所想,亦為政府施政建言獻策。歸根究底,還是因為這次選舉要求所有候選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為了爭取選民支持,每名候選人都要費盡心思深入社區,了解各區各界市民的不同訴求。正因如此,候選人才能真正站在香港市民的立場思考政綱,而不是依賴空洞的口號來取悅支持者。

儘管沒了以往那種「火藥味」,但本屆立法會選舉論壇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考驗候選人的能力水平和擔當,同時也為廣大選民提供了一個最佳機會評斷候選人的優劣。地方選區論壇將在今日結束,接下來是選委會界別和28個功能界別的論壇,相信市民會看到更多候選人專業而精彩的較量,並對新一屆立法會產生更大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