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謝曉瑩:創作與時代接軌的新粵劇

  圖:謝曉瑩致力推廣粵劇藝術。\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日前,香港青年粵劇演員謝曉瑩在大型綜合文藝晚會「鐘聲迴響」中,表演由高潤鴻編曲的粵曲《白蛇·遊湖》,獲得觀眾好評。身為一名能演出能編劇的粵劇人,謝曉瑩堅持演好戲、打造品牌,創作與時代接軌的劇目,並積極通過網絡社交平台,向香港以及內地觀眾展示粵劇魅力。\大公報記者 劉毅、實習記者丁蘊

今年上半年,謝曉瑩忙着排戲、寫劇本。她不僅成功申請到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亦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主題電影《一樣的天空》之「梨園荊夢」單元飾演秦瑩,與米雪有對手戲,整齣故事重在宣揚粵劇情懷及傳承;為了提升不同年齡層觀眾的觀劇興趣,她還自編自演粵劇《重生趙飛燕》,於7月底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上演。

身為名校優等生,謝曉瑩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她對中國文化文學懷有濃厚興趣,邁向職業粵劇人的腳步愈發堅定。適逢其會,2012年謝曉瑩擔任《北斗七星》編劇,並飾演燈仙一角,同年又成為香港八和會館粵劇新秀系列的演員,正式開始其粵劇生涯。她珍視每一次演出機會,不斷精進,唱念做打,有板有眼。隨後,她獲頒2015年「香港藝術發展獎」之藝術新秀獎(戲曲),再到今年成功申請「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過程中,她感受到的是粵劇在本地的發展愈來愈蓬勃。

傳統與創新並不矛盾

謝曉瑩形容,今年可以憑藉《畫皮》和《馬湘蘭》成功申請到「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不僅是國家層面的認可,也讓我獲得了更多關注。」謝曉瑩道:「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又面向港人開放『國家藝術基金』申請,不僅令本地藝術家獲得極大鼓舞,亦指明了新方向。」

本地粵劇人如何在利好政策的扶持下,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謝曉瑩表達了自己的見解:「身為本地粵劇人,我認為最關鍵的是演出高質量的戲。至於傳統與創新,也並不矛盾—將傳統守到最後,將創新做到前面。部分戲曲很經典,但其價值觀與時代脫節,很難吸引現在的年輕觀眾。就要做些創新。」

「品牌化」打造本地劇團

故而,她在創作《畫皮》和《馬湘蘭》時,前者不僅吸收京劇程派的水袖功,又加入一些現代舞元素,上半場服飾偏現代動漫風,下半場就回歸傳統,可謂一種大膽嘗試;後者主角雖為秦淮八妓,謝曉瑩則將其角色行當定為青衣:「在戲曲世界,妓女角色行當甚少是青衣,但我覺得馬湘蘭這個人很豪邁,講義氣,充滿新時代女性思維。」她認為,倘若今時再寫薛平貴一面娶了西涼公主,一面又回來試探妻子王寶釧忠貞與否的戲碼,一定不合時宜,「所以我在寫新戲時,盡可能令觀眾產生共鳴。」

8年前,謝曉瑩創建了香港靈宵劇團,希望以「品牌化」思維打造本地劇團,「在我創作的戲中,角色有其個人形象,如我編寫的《鳳求凰》,據此會製作一些香盒。觀眾看完戲後,可以帶回家,如此既可以勾連人們的生活,亦可以令觀眾看到這個物件就會想到靈宵劇團、想到我們的戲。」謝曉瑩還通過內地網絡社交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推廣粵劇。

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期間,不少演出都受到影響,靈宵劇團也要更改演出計劃,但她拒絕「躺平」,帶領劇團尋求突破,創作網絡互動版《重生趙飛燕》,觀眾可在「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及「靈宵官網」上免費觀看。「雖然粵劇是一個很講究現場感的表演藝術,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放棄使用互聯網的力量。於一些未開始欣賞粵劇的年輕人而言,他們不會走進戲院欣賞3個小時的戲曲,但一條互聯網平台的片段,或許可以令他們喜歡上粵劇。」此外,謝曉瑩也希望自己開設的抖音平台,能夠令內地觀眾也能認識到她的表演,為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表演做好預熱。

「疫情前,我曾到訪廣西百色演出,過程中也了解了很多的內地風土人情。但疫情爆發後,雖然期待能到大灣區進行戲曲交流,卻始終未能如願。」未來,她期待能多往大灣區內地城市表演香港粵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