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范長江行動 香港傳媒學子重慶行之3/港生走近大足石刻 品味千年藝術魅力
栩栩如生的石刻,形態各異的人物,更以連環畫形式將佛教故事展現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來到大足石刻,港生們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和藝術造詣。
話你知/大足石刻與趙智鳳
趙智鳳自幼便對佛教有着濃厚的興趣。十六歲時,趙智鳳西往彌牟深入研習佛教密宗。回到大足後,趙智鳳立志要以石刻造像的方式,建設一座大型的佛教密宗道場,將佛法以石刻的形式傳承下去。他四處化緣籌措資金,召集當時技藝精湛的工匠,精心設計規劃,按密宗道場的格局,以大、小佛灣為中心,在寶頂山的懸崖和古道旁開啟了近萬尊佛像的雕琢工程。在長500米、高10餘米的崖壁上,將八大六通護法像、六道輪迴圖、華嚴三聖像等依次呈現,其間還穿插着碑記、題刻、佛塔,使大足石刻造像達到鼎盛。\大公報實習記者鄺雅文
體驗短劇製作全流程
重慶麥芽傳媒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內容創作和科技創新為驅動的綜合型數字文化科技公司,業務範圍涵蓋微短劇創作、MCN內容生產、數字行銷服務和品牌孵化等領域。
親身參與拍攝 演繹不同方言
學子鄧伊鴻表示,在這次拍攝過程中,他體會到如何才能拍攝好一段吸引人的視頻。特別是在使用代表性方言時,要思考如何設計台詞,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百年商埠活化重生
園區內,每一棟建築都被重新賦予生命,保留了它的歷史價值。在「立德樂洋行」舊址的修復中,團隊發現時建築物外牆已被灰覆蓋,歲月的侵蝕導致牆體脆弱不堪。專家們透過對磚體材料的微觀分析,調配出成分、色澤、硬度近乎一致的修復材料,重現牆體1981年的面貌,團隊在修復過程發現的英文「立德樂洋行1896」橫牌也被保留下來。現今「立德樂洋行」已被活化為辦公室,但內部仍然保留着西式建築風格。
以「飲食文化」為題 設表演及工作坊 「嚐賞非遺」嘉年華 味覺視覺雙體驗
為了配合主題「飲食文化」,現場的攤位和公眾活動都是與食物相關的非遺項目。嘉年華設有多項製作技藝的工作坊及示範,市民可參與製作及認識與非遺有關的食品,例如傳統甜食龍鬚糖、新界鄉村的傳統小食及祭祀供品手粉、端午節應節食品灰水糉,和長洲、大澳及南丫島等地特產蝦膏蝦醬。
「移動非遺」專車9月進校園
車內設展板介紹非遺項目等,主要以新界圍村的非遺項目為主。以往的非遺活動,多為攤位,今次以車的形式出現,吸引不少市民「上車」觀看。車上亦有蓋章活動,市民在了解非遺項目之後,還能親手印製紀念卡以作留念。
演藝潮流/農夫夥拍胡敏芝 發掘大灣區新奇景點
農夫(陸永、C君)早前夥拍新世代主持胡敏芝(Karen)於大灣區拍攝旅遊文化節目《旅行最緊要近》。節目中三人遊走多個城市包括順德、廣州、佛山、清遠等。節目以香港為中心,沿着高鐵線拓展「一小時生活圈」,帶領觀眾暢遊大灣區城市,以最低消費享受最高級的旅遊體驗。
農夫:明年將有大計劃
談及未來的計劃,農夫透露明年將會有一個很大的計劃,其實他們在音樂上一直沒有解體,但之前大家會各自拍不同的節目,今次就合體拍旅遊特輯。明年的大型計劃則在準備中,現階段主力是創作及度橋,估計也會一年後才能成事。
東西影畫/《碟中諜8》見證62歲湯·告魯斯自我超越
身兼製片人和主演的湯·告魯斯始終堅持「短打武生」戲路,不斷挑戰動作難度和身體極限。《碟中諜》系列第一部的空中懸吊,第二部徒手攀岩,第三部在高樓飛躍,第四部攀爬迪拜塔,到第五部扒軍用運輸機,第六部的高空跳傘,第七部懸崖飛車,再到日前上畫的《碟中諜8》之《最終清算》,對動作場面的極致追求,留下不可替代的銀幕經典。
反轉疊加 引發探案熱 《刑偵12》多重人格提升懸案張力
《刑偵12》打破以往同類劇集「幾集破一案」的套路,而是兩集破一案,表面看似案件告破,但內裏有暗線牽連,吊足觀眾胃口。劇集選取案件,涵蓋「新七宗罪」,包括欺凌罪、壟斷罪、販毒罪、污染罪、虐兒罪、虐畜罪、不義罪,並令觀眾有一種「帶着劇本追劇」的快感,足見劇組對劇集的品質有十足地把握。劇中每個案例看似獨立,實則貫穿全劇,開播第一集,三案連發,劇情的推進更是讓觀眾直呼過癮。值得劇迷關注的是,究竟《刑偵12》的「12」,是講述12個大小案件,還是12種人格﹖這也是劇集帶來的微妙之處,更有網民帶着數字找尋「人格」。
2025年范長江行動 香港傳媒學子重慶行之2/走進十八梯 探尋老街活化創新之路
從曾經年久失修逐漸衰落,到如今成為備受矚目的文旅打卡地,十八梯的活化之路可謂歷史文化街區創新發展的生動範例。站在十八梯斑駁的石階上,香港學子們彷彿觸摸到重慶的「城市年輪」。沿着層層疊疊的石梯漫步,學子們來到十八梯記憶館。踏入館內,彷彿穿越時空隧道,進入十八梯的歷史長河。這裏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實物展品,詳細介紹街區的改造歷程。「我們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對70%以上的老建築進行了保護性修繕。」現場導賞員介紹道。場館中還運用AR技術,遊客通過掃碼就能「穿越」時空,看到老重慶的市井生活場景。
話你知/十八梯歷史文化街區
十八梯位於渝中區,是重慶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自明清時期起,這裏便是連接重慶上下半城的交通要道,青石板鋪就的178級台階蜿蜒而下,錯落有致的吊腳樓林立兩側,商賈小販的吆喝聲、挑夫扁擔的吱呀聲,共同勾勒出濃郁的市井氣息。爬坡上坎的獨特地形,更讓這裏成為山城特色的絕佳縮影。抗戰時期,郭沫若、老舍等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創作,留下諸多動人故事,為老街增添深厚的人文底蘊。
沉浸式感受「重慶大轟炸」
時過八十多年,在重慶大轟炸慘案的發生地,學子們重溫歷史記憶,了解和感受先輩們頑強不屈、奮戰到底的愛國主義精神。據現場導賞員介紹,遺址所在地的十八梯,是當時重慶老城區的核心區域,亦是當時市民避難的主要通道與場所之一,成為大轟炸時期重慶公共防空隧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此隧道至今保留着重慶人民面對轟炸時的真實場景。
尋源范長江精神
在展覽中,幾件展品令港生們印象尤其深刻。在展館的入場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刊載范長江報道的兩份《大公報》影印件,其一記載了紅軍在西北地區的情況。這正是范長江所說「記者永遠在路上」這句話的體現。港生們表示,在看過那張泛黃的報道後,作為《大公報》的實習記者,同時也在記錄和行走的他們彷彿與多年前的范長江產生了共鳴。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