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潮流/陳家樂:與角色一樣不善表達愛
由陳家樂、岑麗香(香香)主演,HOY TV首部原創劇《我愛九龍城》即將播出,早前陳家樂接受《大公報》專訪,提到今次出演HOY TV的首部原創劇,打頭陣的他會否感到壓力呢?家樂想了想說:「沒有呀,我也不知這個劇是第一部。」家樂指接拍此劇,主要是因為劇本有趣,當初劇名是《九龍城三害》,故事講述他與敖嘉年、泰臣飾演的角色如何守護家中麻雀館的基業。此劇只有十集,每集三十分鐘,故事精簡節奏明快。
演戲之餘 亦夾BAND
專注於演戲的陳家樂,原來私底下亦有跟朋友夾BAND。但他暫時無意出歌當歌手,也未有計劃跟太太合唱。不過,他透露早前跟一班好朋友一齊創作了一首歌曲,他更是首次負責填詞,並已完成錄製。雖然作品完成了,但他卻未過到自己的心理關,覺得推出這首歌會有壓力。他說:「我還未想到有什麼契機來推出這首歌,(這首歌)又不是劇集主題曲,所以尚未想到如何去呈現時,先HOLD起計劃。」但他表示跟一班「兄弟」一齊創作這首歌的過程是很開心的,公司都有催他盡快推出,因為是公司投資讓他錄歌的,但他笑言要先放下自己的包袱。
走進「故宮 36500」 探索紫禁城「密碼」
來到香港文化中心,尚未進入地下大堂就能在門口看見融入故宮文化元素設計的十二生肖,造型生動可愛吸引不少小朋友與之合影。進入地下大堂,就能看見《故宮 36500 時空》大型藝術裝置。這是一座重新構築的立體「九宮」空間,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一裝置以藝術科技及組裝建築模式,重現了紫禁城的中軸線、十二地支時辰、五行方位等設計,讓參觀者走進中華時空,體驗古人以天地、時間、空間融合的建築智慧。
「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 邀學生欣賞泉州提線木偶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源於秦漢,傳承至今,保存獨有的劇種音樂「傀儡調」,並發展出一套成熟的操線功夫和獨具特色的偶頭雕刻、木偶造型和製作工藝,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於2012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古藝新姿木偶戲》於2002年榮獲第十屆文華獎,內含七齣經典小戲如《元宵樂》、《小沙彌下山》、《鍾馗醉酒》和《馴猴》等,展現閩南民俗千年技藝。
抗戰勝利80周年/在光影中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珍愛和平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佳作歷久彌新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銘記歷史,才會更加珍愛和平。縱觀中外影史,以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影片不斷出新,一些經典影片歷久彌新,至今仍觸動全球觀眾的心靈。\大公報記者 張 帥
陳凱歌執導《大閱兵》 聚焦鮮活個體
《大閱兵》的故事發生在國慶35周年前夕。解放軍某部正在選拔參加閱兵式的士兵,教員孫放的訓練方法嚴厲苛刻,這讓很多新入伍的戰士感到了壓力,每個人都在內心深處追求着閱兵的意義。士兵郝小園的母親病逝,孫放跟大家商量,決定讓他回家奔喪,但是沒想到他去而復返。一件件感動的事讓閱兵式不再是簡單的隊列訓練,而成為了他們的精神寄託。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指,像9月3日北京天安門閱兵這樣的宏大場面,觀眾在看新聞時已經知道大致情況,進行影視製作的話很難出彩,若只重複新聞裏的鏡頭,衝擊力和感染力恐會削弱,因此就需要挖掘「個像」的故事。「群像」能呈現大閱兵雄壯威武的氣勢,「個像」則有背後具體可感的生動。
反法西斯戰爭經典影片
中國導演申奧執導,2025年上映。
香港團隊助力主旋律電影製作
「中國電影進入國際觀眾的視野,還是要靠講好中國故事。香港電影的專業水準在亞洲一直很高,而且長期與國際接軌,對全球表達有豐富的經驗。」李力持指出,今天內地電影的拍攝製作水平已經非常高,再輔以香港電影市場積累的全球化經驗,兩地攜手能夠將更多主旋律電影推廣出去,吸引全球觀眾。
抗戰勝利80周年/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抵禦外侮的怒吼 ──漫談中國抗戰歌曲
嚴格上來說,抗日救亡歌曲或抗戰歌曲不是一個樂種,更貼切地,它算是一種當代的藝術歌曲,而「救亡」、「抗戰」便是這種歌曲的主題或內容。抗戰歌曲的興起,固然是源於當時中國人面對日本的戰爭威脅,但這種建立在西方音樂理論基礎上,以齊唱、輪唱或合唱方式,宣揚家國信念的藝術形式,也受到世紀初學堂樂歌延伸性的啟發,歌聲中強大的生命力、澎湃的感染力,在戰時對國人的精神面貌帶來正面而積極的影響。
抗戰勝利80周年/書生至樂事 文化報國情 ── 《暗鬥》評介\谷中風
1940年1月19日,張元濟家中,鄭振鐸、張元濟、何炳松等和從重慶取道香港秘密潛入上海的中央圖書館籌備處主任蔣復璁一起成立了專事挽救淪陷區古籍的組織,對外嚴格保密,對內稱之為「文獻保存同志會」。這個組織以暨南大學、光華大學、商務印書館涵芬樓的名義購書,原則上以收購藏書家的整批書為主,未售出的,盡量勸其不售;不能不售的,則收購之,決不聽其分散零售或流落國外。
好書同讀
主編:劉智鵬、劉蜀永
抗戰勝利80周年/孩子劇團:抗戰血泊中產生一朵奇花
「八一三」事變以後,日軍入侵上海,許多孩子在戰爭中淪為孤兒。以滬東臨青學校為主的部分中小學生,自發地在難民收容所裏進行抗日宣傳活動。1937年9月3日,在上海地下黨組織成員王洞若和吳新稼的領導下,上海第一個抗日少年兒童戲劇團體和「中國兒童界三大明星」之一的孩子劇團正式誕生。
延續演出 致敬「同齡人」
吳驊向《大公報》介紹,為了傳承抗戰時期孩子劇團精神,1986年,長春街小學等江岸地區8所學校的百餘名少年兒童組成的「新孩子劇團」成立,當時健在的老孩子劇團的團員都到武漢慶祝,和新孩子劇團的團員一起同台演出。此後,這些新孩子劇團的團員活躍在街道里巷,為成千上萬的民眾歌唱革命歷史歌曲、歌唱時代新歌。新孩子劇團成為他們不忘國恥、擔負責任、擴展視野的舞台。
孩子劇團親切的「鄧媽媽」
吳驊介紹,國民黨武漢市黨部有一天突然通知要收編孩子劇團,說是宿舍已準備好,第二天早上就派卡車來接。接到通知,他的父親吳新稼急忙來到八路軍辦事處,先後向鄧穎超和周恩來作匯報。經周恩來、鄧穎超等領導指示,孩子劇團緊急前去黃石的石灰窰演出躲避。後在周恩來、郭沫若的努力下,劇團被郭沫若所在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正式收編,孩子劇團搬進了武昌曇華林的三廳駐地,抵制收編的「鬥爭」取得了勝利。
特稿/「講出英雄們的愛國故事」
1938年,在血火交織的抗戰年代,當時十三歲的吳秀聖在哥哥吳新稼的動員下堅決「不做亡國奴」,投身抗日救亡的孩子劇團,在戰火中淬煉出獨立果敢的品格,從此生命中多了一段不能遺忘的非凡經歷。到九十七歲高齡時,她對那段歲月依舊記憶猶新,認為這段經歷教會了自己「要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