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謙伍允龍 《武替道》揭動作片秘辛
電影《武替道》以武師界三代不同人物,講述香港影壇動作替身的血淚故事,冀讓觀眾更了解武師背後的辛酸歷程。香港電影武術指導界的代表人物之一董瑋這次回歸幕前,飾演固執的過氣武指「森哥」,早前董瑋偕同有份演出此片的兩位後輩伍允龍及劉俊謙接受訪問,分享拍攝感受。
動作場面也考演技
對於伍允龍和劉俊謙兩位後輩,董瑋表示有看二人演出的《九龍城寨之圍城》,出來的效果令人有驚喜。他肯定劉俊謙的演技是不用擔心,動作方面也是OK的。劉俊謙指拍攝期間有很多得着,不止學習拍武打動作戲,也學到如何設定威吔,不止拍攝內容,更是去了解動作電影究竟是什麼。很多觀眾看不到的幕後故事,今次在這部電影中可以一探究竟。這次對動作電影的加深了解,劉俊謙是愛上還是嚇怕了呢?他笑說:「不會嚇怕,但越拍越覺得自己要練功。」他不諱言最近多了動作戲邀約,大家都以為他識打,其實他是不太懂的。而向來主力拍動作片的伍允龍,會否想拍其他類型的電影呢?他說:「我不會不拍動作片,我的強項是用動作表達自己及講故事。拍動作場面較難,要記住動作又要演戲,過程不容易。之前《九龍城寨之圍城》大家讚我的演技,我感覺好窩心,希望繼續做一個有演技的動作演員,這些也是要靠經驗累積,希望觀眾多入戲院支持,始終拍電影是生意,投資者賺到錢便會開拍多些電影。」
杜自持10月辦管弦樂團音樂會
音樂會的曲目包括許多耳熟能詳的荷里活經典金曲,有《傻豹》主題曲、電影《珠光寶氣》主題曲《Moon River》、《玉女迎春》主題曲《A Summer Place》等,重溫1950至1980年代的影視佳作。
徐克12部電影M+戲院選映
「徐克:天馬行空的先驅」旨在向徐克致敬,將放映其12部代表作。徐克是香港影壇影響力最深遠的導演之一,從首作《蝶變》(1979)掀起香港電影新浪潮開始,45年來一直創作不輟。他與著名監製施南生在1984年創立的「電影工作室」更是匯聚電影人才、讓他們發揮創意的舞台。1980至1990年代期間,徐克監製出品《英雄本色》(1986-1989)、《倩女幽魂》(1987-1991)、《笑傲江湖》(1990-1993)系列及《黃飛鴻》(1991)等叫好叫座的電影,以革新手法為經典題材賦予新生命,不但開創潮流,也令不少本地明星蜚聲中外。千禧年後徐克拍片重心移至內地,利用更雄厚的資源繼續他的類型改造和技術革新,如《蜀山傳》(2001)破紀錄的電腦特技鏡頭、「狄仁傑」系列及首部3D武俠片《龍門飛甲》(2011)。除了選映電影,M+戲院還會舉辦一場由徐克與張艾嘉對談的講座,他的電視劇《金刀情俠》亦將於10月開始於M+多媒體中心展出。
張天賦演繹新歌《筆友》難忘戲中情
《筆友》由戴偉作曲、梁栢堅與此片導演何妙祺聯合填詞,導演首次挑戰填詞工作。男主角兼主唱的MC表示意想不到,因為導演不是專業填詞人,但寫出的內容與旋律配合佳,導演做得好好。錄音時,MC對電影中天橋場景特別有感觸:「不自覺地想起君如在中環天橋追出來、天橋上又有人busking一幕,好似是戲中一段感情的完結點,當時的劇情與這首歌非常契合。」
地道澳門街頭美食進駐旺角
蝦子撈麵是梁慶記的招牌推薦菜品之一,將蝦子撈麵配上雲吞、豬扒、墨魚餅、牛根腩、金錢肚等美味小食,製作出澳門味道的懷舊美食。傳統竹昇麵的經典配料是雲吞,而梁慶記推出了首創的「燒」蝦子撈麵系列,安格斯牛蝦子撈麵備受食客好評。竹昇麵燙好後,撒上秘製醬汁,將其放入錫紙盤燒製,使麵條吃起來帶着牛肉的香氣。
港青創業/「讓更多人了解竹昇麵製作技藝」
「我想要幫助他們把店舖帶到香港,讓更多的人知道,梁慶記的麵是真的很好吃。製作竹昇麵需要用竹子來壓麵條,但如今這一技藝知道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年輕人可能都不知道什麼是竹昇麵。」
潘少談食/享一場「舌尖上的東海之旅」
寧波菜又稱「甬菜」「甬幫菜」,因漫長的海岸線給寧波帶來了豐富的海產資源,所以魚蝦蟹等海鮮成了寧波菜的中流砥柱,更使其形成了鮮鹹合一的特色。雖擠不進中國傳統八大菜系,但「魚米之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得寧波菜成為浙菜中最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晶彩登月遊」 潮版中秋許願
apm於中秋當晚將在中庭舉行「中秋樂團圓派對」,由黃昏音樂會開始,邀請多位新晉年輕歌手唱出動人歌曲。
邵大箴:學貫中西,以美弘道
2021年11月,中國美術館舉辦「文心墨韻──邵大箴藝術展」,展出他美術研究成果的大量珍貴文獻,以及中國書畫作品100餘幅,從美術研究和創作兩個領域全面回顧先生的藝術人生。
話你知/邵大箴(1934-2024)
著名美術理論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文聯文藝理論家協會顧問、第十屆中國文聯榮譽委員。1955年赴蘇聯列賓繪畫雕塑建築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60年7月畢業後回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美術》雜誌主編。
好書同讀/三聯書店8月暢銷書榜(前三)
本書精選70個重點史事和相關知識,文筆輕鬆平實,專為初接觸香港歷史的讀者而設。本書亦觸及各類民生範疇,從生活四周重探歷史痕跡,配合豐富多彩的圖畫演繹,是一本香港史入門書。
維港之畔奏響 《永遠的山丹丹》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對大公報記者表示,「《永遠的山丹丹》已經演出逾90場,這一次把這場音樂會帶到香港,邀請到這首曲子首演時的原班人馬與香港中樂團一起合作,呈現出近200人的超大型樂團,希望可以給香港觀眾在藝術形式上帶來新的滿足。」
原汁原味/近200位樂手參與演出
回憶與蘇文的合作,閻惠昌表示,「在創作時,王丹紅把民歌部分的配樂寫得很現代。很多民歌歌手可以唱原始的民歌,但是並不識譜,所以有些創作的部分就唱不出來,蘇文與樂團的合作非常順利,他可以將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唱得非常好,同時也可以和樂隊進行很好的合作。至於陝北說書這一表演形式,高永原的聲音和樂隊的合作最和諧,依舊是首選藝術家。」
話你知/《永遠的山丹丹》
《永遠的山丹丹》是陝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創作的一部大型原創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以陝北腰鼓、嗩吶、信天遊、陝北說書等藝術形式,展現黃土地上壺口瀑布的雄壯與千面鬥鼓的赫赫聲浪,展現大旱之年百姓求雨祈雨的苦苦渴盼、趕腳走西口的悲愁以及女人們的思念之情,展現世世代代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陝北人民窰洞棲居的生活,是一部主題宏大的音樂作品。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