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活/《樂活》八歲自以為島嶼\潘 少
《樂活》(LOHAS),源自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是一種「快樂與金錢無關」的生活哲學。八年間,它陪伴我們走過城市的街角與世界的邊緣,記錄了逾百家餐廳的滋味、近百部電影的感觸,也寫下關於環保與社會的思考。從塔斯曼尼亞的瀑布到京都的清酒館,從港島的小食攤到巴黎的麵包店,《樂活》的足跡像潮水,時而湧動、時而退去,但始終帶着鹹鹹的人情味。
墟 里/討 好\葉 歌
根據現有理論,面對危險大家的普遍反應是三個「F」:嚇呆(freeze)、爭鬥(fight)或逃逸(flee),Clayton提出了第四個「F」,討好(fawning)。她並不把討好視為性格弱點或道德瑕疵,而是將根源追溯到過往人際關係中的創傷,特別是童年時代的創傷。弱者有時不得不討好強者來保全自己。雙方強弱對比太過懸殊時,奮起反抗只會遭受更多羞辱和傷害。但當這種下意識行為一再重複,成為無法擺脫的強迫症時,會把個人存在的意義完全寄託於外人的肯定、認可,根據外在標準改造自己,也就喪失了自我。Clayton指出,討好型人格可能永遠無法徹底改造好。不過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分析自己的討好傾向,弄清究竟是面臨實在的危險還是習慣成自然。對症下藥,才能糾正不健康的心理傾向。
知見錄/給自己找個「樹洞」\胡一峰
秘密這個東西很奇怪,不敢讓人知道又希望別人知道。把它寫在信紙上,裝進玻璃瓶,扔到河海湖泊,任其漂流到有緣人身邊,便給自己找到了一個「樹洞」。有不少社交軟件以此創造出網絡漂流瓶,任由秘密在網絡汪洋中飄盪,直至被人捕捉。有一陣子,我也曾熱衷於打撈「漂流瓶」,在那些或長或短的文字或語音中,感受「樹洞」回聲。
普通讀者/奧菲莉亞熱(上)\米 哈
博物館的公關驚訝又欣喜地說:「我們最近的確迎來了奧菲莉亞熱!」這波突如其來的流量,讓不少年輕人重新走進美術館,而這也是一場意料之外的跨世代文化對話:一位二十一世紀的流行歌手,透過一首歌,重新喚起世人對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關注,而世人的關注又是對十七世紀莎士比亞劇作之美的凝視。
文藝中年/《世外》\輕 羽
電影述說的「世外」空間,是讓已逝之人過渡的區域。逝者只要穿過彌山的瀑布,經過精神洗滌而忘卻前塵往事,便可投入輪迴境地,再獲新生。然而,大部分人都有難解的心結,如何灑脫地忘記往事?這是一個現實問題。《世外》故事開始之時,女孩小妹不知自己已經身故,仍在努力追尋她的小弟弟。小鬼是「世外」的靈守,負責守護亡魂直到其投胎轉世。小鬼守護着小妹,並協助小妹追尋其弟。然而,追尋過程經歷千年,人世間不斷出現戰亂、饑荒,人們互相廝殺、怨憤。到底怎樣才可拋開惡念,將糾纏不清的仇恨永遠消除?
樂問集/擴音的傳奇女高音\周光蓁
就記憶所及,現年六十六歲的弗萊明在二○○七年、二○一九年,先後與港樂合演李察·史特勞斯和舒伯特等藝術歌曲。這次十月二十四日晚的演出,一改以往正統古典曲目,選來一套集古典、流行歌曲,配以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影片,述說環保主題。雖說這套節目為她贏得二○二三年度最佳古典獨唱專輯的格林美獎,然而演出期間多次手持擴音話筒演唱,白費了港樂幾十樂手的管弦音色(附圖)。
古聞港食/灌肉錦荔枝\蕭欣浩
苦瓜煮法多樣,清代《隨息居飲食譜》有專談「苦瓜」一條,詳言:「靑則苦寒滌熱,明目清心,可醬可醃,鮮時燒肉,先瀹去苦味,雖盛夏而肉汁能凝,中寒者勿食。熟則色赤,味甘性平,養血滋肝,潤脾補腎。」苦瓜寒涼,得名「涼瓜」,食療功效不少,清熱消暑最著。熟後味轉,屬性轉平,衍生其他功效。苦瓜配肉,現有苦瓜炒牛肉,小菜中十分常見。
大川集/四十五度人生\利 貞
零度的躺平太擺爛,九十度的內捲又太辛苦,或許既不完全放棄也不盲目競爭的「四十五度」才是人生的平衡點。漫漫長路,一直以衝刺的速度來跑,以歲月之長定然難以為繼,而一味原地躺平也只會讓自己淪為「千帆過盡」背景中的一葉沉舟。這樣看來,「四十五度人生」頗有一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與淡然,如同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的從容——不是放棄前行,而是選擇更適意的節奏。
瓜 園/冷天熱麵\蓬 山
到日本中部長野縣的上高地一遊,沒想到,還不到十一月,就這麼冷。早晨九點還晴朗的天,不久就彤雲密布,居然下起了雪粒——也就是所謂的「霰」。原本以為對禦寒做了足夠準備,但薄羽絨服根本抵擋不住。瑟縮着徒步了十公里,身上早被冷透。等回到市區,走出地鐵站,望着滿街的食肆,義不容辭義無反顧地走進了一家拉麵館。
墟 里/重遊芝加哥\葉 歌
行前心中忐忑。一方面,特朗普派遣外州國民自衛隊進駐,和當地人發生了衝突,媒體照片觸目驚心。另一方面,因為國會無法通過財務預算,聯邦政府已經停擺半個多月了。據說負責安檢、空中指揮的聯邦僱員因拿不到工資大批請假,造成航班延誤、取消。可能是外界以訛傳訛、誇大其詞,也可能是身處風暴中心反倒最為平靜,市中心看起來還正常。
知見錄/下班路上「充電」忙\胡一峰
而讀、聽、看三者中,我以為最有益的是「讀」。我雖改不了對紙質書的偏好,但早已習慣了在下班路上用手機閱讀。尤其是閱讀軟件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選書、劃線、摘錄更加方便,做個通勤閱讀族越來越愜意。讀累了,就換到「聽」,播客、音樂、戲曲、曲藝,可聽的太多了,那就解放雙眼用耳朵吸收知識,享受藝術吧。當然,還有「看」,影視劇、短視頻、網絡直播,同樣很豐盛。古人說開卷有益,今人只要抱定「充電」之心,開「屏」照樣是有益的。
普通讀者/康斯塔勃的《乾草車》(下)\米 哈
畫中的小屋,是康斯塔勃童年成長的地方,那裏有他的記憶、他的家人、他的初戀。康斯塔勃一生都離不開蘇福克郡的這片土地,即使後來長居倫敦,他仍常回鄉寫生。他在信中寫道:「我熱愛這些柳樹、岸邊、滑滑的木樁與磚牆。」那一種熱愛,滲透在他的每一筆畫。
竹門日語/熊出沒注意\簡嘉明
不知何故,日本短時期內發生多宗熊襲擊人類及搶奪食物的事件,叫人聞風喪膽。有說是由於在樹林內找不到足夠食物,因此逼得急着吃飽然後冬眠的黑熊為了覓食接近人類,才導致悲劇發生。
館藏擷英/鄭燮《雙松圖軸》\閒 雅
中國的長壽文化源遠流長,不少形象被賦予了「長壽」的意味。松樹壽命可達千年,臨冬不凋,在道教中被視為長生不死的象徵。而鶴則是鳥類中的長壽者,不少品種的鶴壽命可超過百年,民間認為高潔、清雅的鶴是仙物,因此也把牠與長生聯繫起來。二者合繪,寓意「松鶴延年」,藉此傳達對生命長久的祝願。
雜果賓治/《藤本樹17-26》\羽 羊
以《鏈鋸人》、《Look Back》(驀然回首)揚名的日本漫畫家藤本樹,在十七歲至二十六歲期間,已經畫出異想天開的漫畫精品,其中八則短篇,收錄於《藤本樹短篇集17-21》與《藤本樹短篇集22-26》兩本漫畫集裏,最近更被改編成動畫《藤本樹17-26》,以「PART.1」、「PART.2」兩集,登上大銀幕,叫觀眾回溯漫畫家的原點,走進其青春躁動、創意爆發的年代。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