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嚴陣以待有效部署 經受風浪考驗
「韋帕」是香港自1946年以來發出的第17個十號颶風信號,維持時間約7小時,與兩年前的「蘇拉」相若。但不論是颱風強度還是破壞程度,都無法與2017年的「天鴿」與2018年的「山竹」相比,尤其是後者,曾造成458人受傷。儘管如此,颶風的破壞力不容小覷,香港此次能成功抵禦,並非僥倖,而是建基於三個因素:
社評/註冊企業創新高 彰顯香港「磁吸力」
香港自疫後開始經濟復甦,但並非一帆風順,因外圍市場不穩定和消費模式改變影響,市面上關門結業的消息不斷,予外界負面觀感。但這並非事實的全貌,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因為在一些公司倒閉的同時,更多新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起。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成立的公司錄得84293家,同期有50308間公司解散,比例為1:1.68,也就是「執五家、開八家」。新開張的企業數量遠多於結業的數量,彰顯了香港經濟的韌性和活力。
社評/國際資本用真金白銀看好香港
資本無寶不落,香港市場的低估值和高增長潛力,對國際資本構成強大吸引力。年初至今,香港股市已升值近兩成,在全球一枝獨秀,平均市盈率由9.61倍升至11.58倍,饒是如此,仍不足美國標普500指數平均28.55倍的一半。這種低估值特性,使得香港市場成為國際投資者的「價值窪地」,這與高盛報告指出國際資本正溫和地退出美國股市和債市尋找新市場相脗合。
社評/中國在全球產供鏈中的話語權持續增強
第三屆鏈博會吸引了來自7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機構的超過650家企業和機構參展,世界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佔比超過65%。今次鏈博會出現了不少新面孔,有230多家是首次參展的新夥伴,美國芯片巨頭英偉達也是首次亮相。從企業參展數量及國際覆蓋面來看,第三屆高於首屆鏈博會參展企業510家,也高於第二屆鏈博會參展企業600家。第三屆鏈博會規模空前,凸顯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話語權持續提升。
社評/支持網約車規管分階段推進
網約車平台於2014年進入香港市場,吹皺了一池春水。香港的士業服務長期質素參差,與市民的期待存在相當大落差,網約車為市民提供了多元化選擇,因此受到熱烈歡迎。但另一方面,網約車長期缺乏監管,在車輛和乘客安全保障、保險及司機專業水平方面存在不少弊端;特別是網約車動了的士業界的奶酪,搶走了不少生意,雙方矛盾叢生,齟齬不斷,影響社會和諧。
社評/不斷擦亮香港書展的「金字招牌」
回歸以來,香港書展規模不斷壯大,影響力與日俱增,如今已成為亞洲最重要的文化盛事之一。從吸引訪客數量來看,近年已達到百萬之眾;從多元化及參與度而言,也是區內所罕見的,被譽為全球最成功的書展之一。來到今年,參展商數量較去年進一步上升,再加上今年書展主題具吸引力,且提供更多現代科技元素,有助吸引更多各地讀者入場。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之地,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窗口,書展正好提供了這樣的平台。書展越辦越紅火,是「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實踐的又一有力體現。
社評/以長遠眼光推動香港創科發展
香港人傑地靈,曾培養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畢業於中文大學數學系的丘成桐正是其中之一。丘成桐日前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19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物質財富的快速積累改變了社會風氣,大眾對基礎科學的熱情驟降,香港科研發展陷入停滯。這些年來,香港以房地產和金融作為主要發展方向,雖然也提出加強高科技發展,但事實上數碼港是科技概念的房地產項目。事實已經證明,用「做生意」的那一套理念去發展創科是行不通的。
社評/經濟轉型陣痛難免 創新求變贏得未來
《大公報》今日報道了逆市拓展的兩個案例。一間於疫情期間開張的食肆,憑着輕奢室內設計及每年換三次新品菜單,成功吸引年輕人及家庭客。不受歡迎的菜式就更換,受歡迎的則成為常駐菜式,加上電子點餐、電子支付到外賣平台,由一間店發展到了如今的六間店。還有一家主打韓流的服裝店,將地面舖換成樓上舖以降低租金,並以網購價格來打開市場,開設了多個社交平台,客戶接觸以過去的「一對一」,變成了「一對多」的形式,成功拓寬客源,闖出了一條新路。
社評/「超前部署」應對各類挑戰
由政務司司長掛帥的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聯同保安局、運輸署、路政署、民政事務總署提前開會,商討颱風及暴雨襲港的整體準備和應變部署,並對未來兩天預計會出現的惡劣天氣作超前準備。暴雨襲港期間,各部門各司其職,堅守崗位。保安局轄下緊急事故監督及支援中心24小時監測市面情況,迅速評估風險並制訂應對方案;渠務署提前檢查高風險水浸地點及展開清理工作,亦安排人手實施「及時清渠安排」;路政署提示相關員工及承建商,為啟動緊急控制中心作準備,及時清理道路障礙物、修建斜坡及盡快恢復公共交通。醫管局與港鐵等公共部門亦各就各位,作好一切應急安排。
社評/國家發展勢不可當 香港近水樓台信心強
2021年至2025年中國實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頭4年中國經濟保持年均5.5%的較快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突破130億元人民幣,預計今年達到140億元。在經歷世紀疫情、美國貿易霸凌衝擊的情況下,中國仍能保持這麼高的經濟增速,放眼全球經濟發展史都是罕見的。事實充分證明,中國經濟具有規模效應和強大韌力,「脫鈎斷鏈」、小院高牆非但遏制不了中國前進,反而加快了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社評/加快推進「北環綫」 塑造發展新動能
北環綫是支撐香港未來發展的重點基建工程,其主線將成為北部都會區多個新發展區的公共運輸骨幹,配合沿線發展新增人口的運輸需求。北環綫將連結東鐵綫的落馬洲支線和屯馬綫,實現香港南北交通的閉環連貫,打通香港經濟發展的任督二脈。北環綫還將通過皇崗站與深圳鐵路線連結,促進港深交流,為加快大灣區建設注入新動力。
社評/香港是投資創業成就夢想好地方
具體而言,自2023年1月至今年6月期間,投資推廣署共協助1301間企業在港開設或拓展業務,完成率為115%;這些企業首年直接投資1684億港元,完成率為219%;創新就業職位19136個,完成率為125%。這些企業來自全球各地,首五大來源地分別為中國內地、美國、英國、新加坡以及加拿大。就行業劃分而言,首五大行業分別為金融服務及金融科技行業、創新及科技行業、家族辦公室、旅遊及款待行業,以及商務及專業服務。
社評/強大的國防力量護衛香港由治及興
88年前的今天,「七七事變」爆發,日寇全面侵華,從那時起,全體中華兒女冒着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奏響了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再往前推,從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間,世界列強共計470多次從海上入侵中國。鴉片戰爭的恥辱、甲午海戰的悲歌、抗日戰爭的苦難,都深刻印證一個鐵律:唯有強大的國防,才能確保和平,人民才能過上好日子。
社評/市民利益無小事 改革破局惠民生
港島南區的香港仔是舊區,道路老化及損毀問題嚴重,加上車輛出入繁忙,即使夜間安排維修時間也不容易,導致一些損壞路面的維修工程曠時廢日,有些工程甚至做到一半就馬虎了事,陷阱處處,對過往車輛或路人構成風險,更有長者跌倒受傷的個案,引起居民不滿。鑒於負責港島道路維修工程的承建商持續表現不佳,並有財務問題,合約工程難以為繼,路政署去年七月果斷出手,委託另一家承建商接手合約期內餘下的工程。今年四月,路政署更換另一中標承建商,效果立竿見影。南區的恆常道路檢查及一般維修工作安排迅速回復正常。今年首五個月內,港島南區已完成約150項道路維修工程,較去年同期多出約五成。
社評/「國之重器」入港 「國安家好」入心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28周年,亦是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山東艦編隊在這個重要歷史節點訪問香港,意義重大。行政長官李家超代表香港特區政府和市民,感謝國家對香港的關懷和支持,歡迎海軍山東艦編隊的全體人員來到香港。他指出,海軍現代化的山東艦的親切訪港,讓市民近距離感受軍隊的專業優秀、堅毅精神和無私奉獻,充分展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威武文明之師」的風采,讓「東方之珠」更放異彩,彰顯國家維護世界和地區安全和平的能力和決心。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