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談(北京篇)/另眼看鄉間 ——讀于華的《青春歲月》\周大新
于華先生在彼時鄉間生活裏看到的第一種東西,是人情美。他們父子當時離開老家淮陽城,在安徽淮河灣、大別山一帶的鄉間流浪謀生,每到一個村子,很多像五叔、楊三爺、貴山哥、二伯、二媽、勞大爺的村民都會根據他們的表現作出自己的判斷:這父子兩個是好人!之後,便對他們充滿同情,盡力照料他們的生活,為他們安排住處,輪流管他們吃飯,努力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有兩個村子裏的村民,甚至還為他們父子專門闢出宅基地,給他們蓋房、安灶、送糧、送菜,還想要為他們辦理落戶手續。當時的鄉村生活境況其實都很差,吃不飽的現象幾乎普遍存在,村民們在這種情況下接濟接納他們,固然有他們父子表現好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強大的鄉村傳統倫理在暗中支持。這種鄉村傳統倫理的基本內核,就是對進入本村本族範圍的外鄉弱者,不能不相助,不能見困不救,不能見貧嫌棄。幾千年的中國鄉村社會,就是靠這種無形的倫理來維持其穩定的,這種無形的鄉村倫理,年深日久,就在鄉間生成了一種于家父子可以感知的人情美,一碗醃蘿蔔乾、兩瓢麵、幾個雞蛋,三兩句勸解,十幾塊路費,給你的東西不多,卻能讓你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愛意。鄉村就是因此有了凝聚力,也因此使得生活在窮困鄉間的人們覺得,頑強地活下去有意義。于華父子的流浪生活,使他們在不經意間觸摸到了鄉村社會最隱秘最珍貴的東西。
柏林漫言/街頭藝術\余 逾
最著名的街頭藝術當屬「東邊畫廊」了。這是世界上最長的露天畫廊,大約有一點三公里長,總共有超過一百幅大型壁畫。更重要的是,它還承載着柏林的歷史——這些壁畫是作於原柏林牆,象徵着柏林牆的存在和倒塌,代表着藝術的自由表達。其中最有名的作品當屬《兄弟之吻》這幅震撼人心的政治圖像。
維港看雲/又見喀什\郭一鳴
「我們」是指以主席李大宏為團長的香港新聞聯高層訪問團一行,參加由全國記協組織的新疆交流訪問。有的團友首次入疆,像劉姥姥進大觀園,大開眼界,筆者故地重遊,多了一份親切感,亦不乏新發現。前年筆者在本欄寫了三篇新疆遊記,這次擬續寫三篇,就從喀什談起吧。
HK人與事/春秧街的醃麵\劉 妍
周日休息的豆包,這日電話裏向我發出了盛情的邀約,到有「小福建」之稱的春秧街走走。眼前的春秧街早已被高樓所佔滿。街道兩側商舖密密麻麻,個別商舖選擇在周日休息。即便是行色匆匆的路人也能感受到春秧街上濃郁的人間煙火氣。豆包的祖輩是上世紀從福建漳州移居此地的。近四十年,他的遠房親戚接二連三地移居到香港,第一站還是春秧街。
七日談(北京篇)/為什麼居庸關的蘋果這樣甜\葉 梅
燕山南麓的暖陽,會把一年的光熱都揉進果實裏,昌平一帶的蘋果樹綴滿紅裏透粉,青黃泛着紅暈的大果,沉甸甸地壓彎枝椏。那蘋果熟了的季節,正是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日子,來到居庸關下的果園裏,思緒便不由沉浸在歷史與現實之間。
黛西札記/當我們談論「原創」\李 夢
不僅在文學界,藝術界也不乏「抄襲」事件。今年初,中國某藝術家涉嫌抄襲比利時某藝術家作品一案,經過五年多的訴訟,終審判決比利時藝術家勝訴,加上此前某國際知名當代藝術家的雕塑作品涉嫌抄襲時尚雜誌廣告,還有某美術學院教師作品涉嫌大量抄襲他國攝影家作品,如是種種,再一次引起藝術創作者對於「原創」邊界的關注和討論。
市井萬象/「天地同和」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正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國博廳」展出,集中展示精品文物共計二百餘件(套),較為系統地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發展演變脈絡。\中新社
英倫漫話/杜撰之作\江 恆
《鹽路》是由英國作家雷納·溫恩於二○一八年發表的回憶錄,講述她和丈夫被朋友欺騙投資失敗後,變得無家可歸,而丈夫又被診斷患上腦神經退化疾病(CBD),讓他們陷入困境。於是兩人決定沿着英國西南海岸線徒步旅行,路程長達六百三十英里。過程中,他們經歷了惡劣天氣、艱難地形、缺乏食物和住所等多種挑戰,但始終互相扶持並克服困難,在逆境中找到了治癒疾病方法和重生的力量。溫恩夫婦展現出的堅強樂觀精神深深打動讀者,回憶錄在全球銷量超過二百萬冊,去年更被拍成同名電影。出版商企鵝蘭登書屋在網站上評價《鹽路》稱:「這是一個無所畏懼、鼓舞人心和充滿生命力的真實故事。」
准風物談/讀蔣士銓\胡竹峰
忠雅堂是蔣士銓家宗祠堂號,忠字真沉重,第一等人忠臣孝子,雅字透着清逸,風花雪月。
七日談(澳門篇)/這兒可有人讀托爾斯泰?\穆欣欣
一開始,我羨慕編輯朋友有一份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這聽起來多神聖啊。但他們告訴我,很多時候他們讀到的是一堆爛文字。直到我偶爾也幹起編輯的活兒時,發現文字不好的人比文字好的人要多,我才體會到讀邏輯不通的文字時的痛苦。也許這是形成圖書市場龍蛇混雜的原因,頂流作品鳳毛麟角,多數作品在中段載浮載沉,彷彿和世界無關。
飲饌短歌/我的抓周選擇 ──《小城回味志》自序\徐 成
我小時候,嵊州的糯米果多為烏豆沙餡,形狀圓圓扁扁,似一輪雪白的圓月。包糯米果所用的烏豆沙餡製作費時費力,略過不述;糯米果的皮子則相對容易製作,只需將糯米充分浸泡後上屜蒸熟,再入石搗臼,加少許涼白開水反覆舂打揉搓即成。剛包好的糯米果還留有餘溫,軟糯香甜,分外好吃。糯米果的外皮鋪了薄薄的一層糯米粉,一口咬下去,這糯米粉也就黏留在了嘴邊,吃者好似長了一層淡淡白鬚,惹來觀者一陣笑。糯米一冷就返生發硬,因此隔夜的糯米果不適宜直接吃,需用少許油細煎,待兩面金黃即可食用。煎過的糯米果外皮略脆,內裏卻還是糯軟香甜,而且傳統烏豆沙裏混有糖漬金橘碎,起到平衡甜膩之效,別有一番食趣。
人生在線/送 別\楊流昌
親愛的峰哥,
君子玉言/小院的偶遇\小 杳
夏日的山區鬱鬱葱葱,由於空氣濕度大,「只此青綠」便有了一些朦朧。熱也熱,但陽光是透亮乾淨的,不黏膩。小院一如過往整潔,除了我們,還有一撥不期而至的回頭老客,門口停滿了車,房間也住滿了,小院顯得十分熱鬧。偉寧亞平和她老母親笑呵呵地迎了出來,亞玲正在廚房忙着給大家準備午餐。
七日談(廣東篇)/香港民間信仰三千年:從百越巫鬼到宗廟煙火\梅 毅
香港民間信仰之根,深植於先秦百越文化的土壤中。《呂氏春秋·特君覽》載:「揚漢之南,百越之際……其俗畏鬼,其祠皆見鬼形。」寥寥數語,勾勒出百越文化中巫鬼崇拜的濃重底色。面對變幻莫測的海洋與瘴癘瀰漫的山林,百越人將恐懼化為具象崇拜,洪水傳說中救世的靈蛇,被奉為部族保護神,衍生出蛇形祭器與鼓樂歌舞的祭祀儀式,成為先民與天地對話的密碼。這種將自然力量人格化的泛靈思維,延展至山石草木,奠定了香港早期民間信仰的基石。大嶼山史前石刻上的祭祀舟船,印證了先民將航海安危繫於神佑的宇宙觀。「雞卜」「蛋卜」等預知吉凶的巫術,則是他們試圖操控人鬼邊界的古老嘗試。如《淮南子》所言:「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先民們「劗髮文身,以像鱗蟲」,將身體化為與自然神靈溝通的媒介。桂南龍州一帶至今流傳「鬼出龍州」的俗諺,正是古百越巫鬼文化的千年回響。
自由談/當麥兜遇見舒伯特\陸小鹿
麥兜的世界,始終扎根在香港的街巷裏。荔枝角道、大角咀道、花園街、旺角、長洲……這些地名不是冰冷的標籤,而是浸着生活溫度的坐標。麥兜和媽媽住在「大角咀」的舊樓裏,窗戶對着別人家的晾衣繩,樓下是街坊鄰里用粵語打招呼的叫賣聲。這些場景像一幅流動的香港浮世繪,而音樂,恰似一支給畫上色的筆。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