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談(海外篇)/勳猷留與後人看\吳 捷
上世紀三十年代,日軍侵華,步步逼近。大公報「義不受非法統治之干涉」,從天津播遷上海、漢口、重慶、香港、桂林五地。不過,在這番顛沛流離之前,大公報於天津市內還有一次匆忙搬家,彷彿是為此後在中國「旅行辦報」(胡政之語)演習。
柏林漫言/花樣滑冰\余 逾
還記得那一整個學期的周四早上,家長們都肩負了額外的「重任」──送小孩到校外的滑冰訓練中心,這對於好多需要送兩個小孩上學的家庭還真出了個難題。好在很多家庭都住得並不遠,互相調整安排一位家長統一送要去學校的小孩,另一家的家長負責送要去滑冰中心的小孩。
維港看雲/打造香港文化藝術的風景\郭一鳴
湘西民風慓悍,昔日土匪多,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沈從文年輕時就當過土匪,他一生曲折離奇,當土匪的經歷後來成為他寫作的題材。至於湘西多鬼神,巫術盛行,沈從文的作品中也有描述:「地方統治者分數種:最上為天神,其次為官,又其次才為村長同執行巫術的神的伺奉者……人人皆依本分擔負官府所分派的捐款,又自動的捐錢與廟祝或單獨執行巫術者」。湘西巫師非常出名,同樣出名的是湘女多情。毛澤東主席有詩曰:「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傳說中,舜帝兩位夫人娥皇、女英千里追尋舜帝,到洞庭湖君山,聞舜帝已崩,抱竹痛哭,流淚成血,落在竹子形成斑點,故名斑竹、淚竹、湘妃竹。
人與事/臨《蘭亭序》\尹 畫
每臨《蘭亭序》,我都緊張得通體冒汗,心跳加速。用一個詞來形容,即凝神屏氣。只怕稍一分心,筆畫就走形了。所以說,通臨《蘭亭序》不僅考驗筆力,更是對心志的一種磨練。
七日談(北京篇)/閱讀之風薰兮\綠 茶
二○一七年,為了讓這座古村重煥生機,人們動起了心思,引來了藝術家進駐。慢慢地,近百名文化藝術界人士集聚於此。藝術家工作室、博物館、展覽館、書館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星羅棋布地散落在村子的角角落落,給這座古老的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井萬象/「琉光璃彩」
「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藝術展」正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該展通過一百八十餘件(套)古今琉璃佳品,展現中國琉璃傳統工藝的賡續傳承與當代轉化。圖為參觀者觀看琉璃鳳冠,該鳳冠是以明孝端皇后鳳冠為原型的琉璃製品。\中新社
人與事/野人生計\李丹崖
人在自然的懷抱裏就是容易放鬆,不知不覺,日沉西山,隱隱的最後一絲餘暉還在天邊徘徊,我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炭爐,燃着,煮了一鍋麵,用的是周遭隨便採來的野菜:莧菜的紫,讓人想起香雲紗上的色澤;空心菜梗的嫩,讓人想起初生嬰孩的肌膚吹彈可破;掃帚菜苗嫩嫩的一團,掐下來,汁水染了手掌……這些菜掐下來,放在清澈的河水裏洗淨了,下一鍋麵條,有野野的韻致。
英倫漫話/狂野西區\江 恆
倫敦西區是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北部的一個特定區域,很多人把它與文藝聯繫在一起,因為那裏彙集了大量劇場和影院,可以看到從音樂劇《歌劇魅影》到莎士比亞的舞台劇《哈姆雷特》等許多精彩演出,堪稱與百老匯齊名的世界戲劇中心。最會說故事的英國作家毛姆曾在回憶錄中寫道,他早年在倫敦求學時,趁剛開學的幾個周末比較空閒,經常去西區蹓躂,大多數周六晚上,他都會去看戲。由於西區戲劇活動發達,荷里活影星費雯麗在童年時被母親送到西區的一所戲劇學校,她在那裏掌握了戲劇表演基礎。就連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女兒薩拉,年輕時也在西區的一家著名劇院中擔任過舞蹈演員。
黛西札記/大地上的書店\李 夢
周六下午,雨絲綿密,卻無阻人們前來這間書店的熱情。門外,先鋒書店的招牌下,思想者雕塑旁,圍滿了遊客。到此一遊拍照打卡者居多,也有不少像我們這樣的愛書人。
七日談(澳門篇)/我有,AI無\穆欣欣
追本溯源,人工智能一詞的第一次出現,是一九五六年達特茅斯會議上,馬文‧明斯基、約翰‧麥卡錫等人工智能領域的先行者宣告:我們將嘗試,讓機器能夠使用語言,形成抽象概念,解決人類現存的各種問題。
柳絮紛飛/紅杉樹之戀\小 冰
水杉長得端莊素雅,是紅杉樹中的美女子。加州的紅樹國家公園,打從四川移植了水杉,兩地便開始了跨洋交流合作。公園的一個木牌上寫着「Dawn Redwoods are Ambassadors From Another Time」,譽稱水杉為遙遠的大使。水杉被視為植物界的「活化石」,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水杉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是住宅綠化特別是工礦區綠化的好樹種。
君子玉言/魯迅筆下的香港(二)\小 杳
魯迅用紀實而帶着冷幽默的筆觸,寫到主張振興中國國粹的竟來自當時的港督,「在報上見過一篇『金制軍』的關於國粹的演說,用的是廣東話,看起來頗費力;又以為這『金制軍』是前清遺老,遺老的議論是千篇一律的,便不去理會它了。現在……才知道這『金制軍』原來就是『港督』金文泰,大英國人也。大驚失色,趕緊跳起來去翻舊報。運氣,在六月二十八日這張《循環日報》上尋到了。因為這是中國國粹不可不振興的鐵證,也是將來『中國國學振興史』的貴重史料,所以毫不刪節……」
暄暖人生/父愛的奇跡\香 寧
每年五月,我們都雷打不動和潘生慶祝生日,他退休後亦如此。今年五月,他一直拖到月底才有空,我們紛紛困惑退休後的他怎能如此繁忙。聚會當晚,剛坐下碰了酒杯,我們就聽他說了個「驚魂」故事。
七日談(澳門篇)/澳門之子冼星海的赤子情懷\吳志良
蜑民作為嶺南獨特的水上族群,世代以船為家,他們的生活與潮汐共舞,歌聲中流淌着對自然的敬畏與生命的抗爭。黃蘇英常以蜑家漁歌撫慰幼子,那些充滿韻律的船工號子和婉轉的鹹水歌謠,構成了冼星海最初的音樂啟蒙。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港口,教堂的聖詠、街頭的粵曲、葡人的結他聲交織成獨特的音樂土壤,也滋養着這位未來音樂家的靈魂。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