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華先生在彼時鄉間生活裏看到的第一種東西,是人情美。他們父子當時離開老家淮陽城,在安徽淮河灣、大別山一帶的鄉間流浪謀生,每到一個村子,很多像五叔、楊三爺、貴山哥、二伯、二媽、勞大爺的村民都會根據他們的表現作出自己的判斷:這父子兩個是好人!之後,便對他們充滿同情,盡力照料他們的生活,為他們安排住處,輪流管他們吃飯,努力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有兩個村子裏的村民,甚至還為他們父子專門闢出宅基地,給他們蓋房、安灶、送糧、送菜,還想要為他們辦理落戶手續。當時的鄉村生活境況其實都很差,吃不飽的現象幾乎普遍存在,村民們在這種情況下接濟接納他們,固然有他們父子表現好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強大的鄉村傳統倫理在暗中支持。這種鄉村傳統倫理的基本內核,就是對進入本村本族範圍的外鄉弱者,不能不相助,不能見困不救,不能見貧嫌棄。幾千年的中國鄉村社會,就是靠這種無形的倫理來維持其穩定的,這種無形的鄉村倫理,年深日久,就在鄉間生成了一種于家父子可以感知的人情美,一碗醃蘿蔔乾、兩瓢麵、幾個雞蛋,三兩句勸解,十幾塊路費,給你的東西不多,卻能讓你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愛意。鄉村就是因此有了凝聚力,也因此使得生活在窮困鄉間的人們覺得,頑強地活下去有意義。于華父子的流浪生活,使他們在不經意間觸摸到了鄉村社會最隱秘最珍貴的東西。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