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西札記/筆墨自在 無問東西\李夢
八十之齡,百里先生即將在香港大會堂舉辦個展,展出創作生涯一甲子不同時期的佳作:既有早年間傳承嶺南畫派風格寫成的牡丹或蓮花等扇面小品,有遠赴太行山親見朝陽初升而對生活心懷熱望的「曦望」系列,有「靈山秀水」和「四方秋思」中四時四季之妙趣多變,還有與同為畫家的兒子何紀嵐合寫的、呈示香港山海風景的「嵐山百里舟」種種。創作年代不同、心境各異,風格時有創變沿革,卻皆為「寫心」之作,由景及人,借景抒情,我手寫我心。誠如他本人所言:「師自然,由情入手為高。」
英倫漫話/埃塞克斯人\江恆
上世紀九十年代,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刊登了專欄作家西蒙·赫弗的一篇文章,稱因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使埃塞克斯地區居民過上富裕生活,令他們在整個八十年代都一直支持保守黨,成了她連續三屆選舉獲勝的主要功臣。由此,西蒙創造了一個新詞──「埃塞克斯人」,用來描述一種新型選民:主要來自於倫敦東部工人階級家庭,但年輕、勤奮、靠從事金融行業暴發且略顯傲慢,代表着工業衰落之後個人主義興起。文章還附帶一幅漫畫,畫的是一個額頭較小的傢伙,穿着一套昂貴但不合身的西裝,在他閃亮的新車和議會大廈前喝着一罐啤酒。
人與事/臨《苕溪詩帖》\尹畫
苕溪,位於現今浙江省北部,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因沿河各地盛長蘆葦,進入秋天,蘆花飄散水上猶如飛雪,當地居民稱蘆花為「苕」,故名苕溪。這片山水靈秀之地,吸引了米芾前來遊歷。
七日談(廣東篇)/從北宋真宗朝鹽鐵博弈看港島經濟基因覺醒\梅 毅
鹽,作為封建時代國家壟斷的核心資源,既是財政支柱,亦是民生命脈。宋真宗在位期間,彼時的北宋面臨着兩大財政挑戰:一是澶淵之盟(一○○五年)宋遼關係緩和後,對遼的歲幣負擔,二是西北党項勢力(西夏前身)的崛起威脅邊疆安全,軍備壓力仍未減輕。「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鹽稅佔北宋賦稅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是國家財政的重要支柱,成為當時填補財政缺口的關鍵。所以,朝廷亟需通過改革優化管理,以支撐軍費與內政開支。
柳絮紛飛/悲壯的三文魚之跳\小 冰
這些三文魚來自加拿大,牠們游過海峽,穿過山澗河流,破浪激流險灘,游到這裏往高處逆流而跳。河水泛着白泡,水流洶湧,礁石陡峭,嘩嘩的水聲。
君子玉言/魯迅筆下的香港(一)\小 杳
關於一九二七年初隻身從廈門乘船經香港赴廣州任教,他在一月十六日日記中寫:「晴。晨發廈門。」此趟行程為十六日午從廈門出發,十七日午抵香港,停泊一夜,十八日午抵廣州。
自由談/廣玉蘭讚\葉興禮
她高約八米以上,樹幹粗壯,一人難以合抱而攏。繁茂的枝葉向四周舒展,如同一把巨大的綠傘,為門前的場地撐起了一片蔭涼。炎炎夏日,她為我們遮擋烈日,綿綿春雨,她為我們撐起了一方晴空。她的葉子寬大而厚實,形似小船,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彷彿又在訴說着過去的故事。
七日談(澳門篇)/灣區共融育新苗 歷史長河潤濠江\吳志良
賽事舉辦以來,澳門中學生歷史知識競賽已形成覆蓋全學段的生態。本屆賽事自四月十三日初賽啟動,採用「筆試+晉級賽」的階梯選拔機制:初中組與高中組各自在四十分鐘內完成涵蓋中國通史、澳門地方志、世界文明史的閉卷筆試,最終每組別十六支隊伍晉級。這種設計既考驗知識儲備的廣度,又注重歷史思維的深度,還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歷史教育不是填鴨式記憶,而是培養穿透時空的分析能力。為提升賽事專業性,主辦方特別設置立體化培養模式,使歷史教育突破課堂邊界。在初賽階段,中學歷史老師將「大歷史觀」融入教學設計。例如通過對比澳門議事會制度與唐代三省六部制,學生們開始理解制度文明的演進規律。
自由談/達芬奇的藝術箴言\一 心
「Painting is poetry that is seen rather than felt, and poetry is painting that is felt rather than seen.」(繪畫是可見的詩,詩歌是可感的畫。)
藝象尼德蘭/繪框,「盡我所能」\王 加
是凡·德·維登筆下晶瑩剔透的淚珠?是克里斯圖斯(Petrus Christus)趴在畫框上的蒼蠅?是倫勃朗肖像中「攝人心魄」的眼眸?是維米爾窗前彷彿能觸碰到質感的波斯毛毯?還是赫達(Willem Claesz Heda)餐桌上那些璀璨奪目的金銀器?在我看來,上述大師們的「畫龍點睛」,都略遜於揚·凡·艾克(Jan Van Eyck)的手繪畫框。就比如,剛在德累斯頓古代大師畫廊中「膜拜」的《德累斯頓祭壇畫》(本名《聖母子與聖米歇爾、聖凱瑟琳和一位供養人》)。
如是我見/《水餃皇后》啟發自強\潘明珠
實際上,水餃皇后的故事並不是新故事,不少人都聽過臧姑娘的奮鬥事跡,甚至我自己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見過她本人,並很喜愛吃她手做的水餃。
七日談(北京篇)/俠影文心:百年回望與《大公報》的江湖序章 ──梁羽生、金庸誕辰紀念的文化啟示\王 軍
二○二四年三月,中國文壇以兩場世紀紀念叩響歷史之門。二十日,「百年梁羽生·永存俠影在人間」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啟幕,學者撫摩其一九五○年代《大公報》時期手稿,解析「以俠勝武」如何照應香港文化認同的構建;七日後,金庸百年誕辰座談會上,北大教授手持一九六五年金庸致梁羽生書信原件,指認「武俠需破舊立新」的宣言,揭示文學革新背後的時代使命。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