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談(北京篇)/中國古陶瓷學研究的雙闕 ──懷念耿寶昌先生\姜舜源
上世紀三十年代,耿寶昌進入享譽京城的文物行「敦華齋」,拜古陶瓷鑒定家、「宣德大王」孫瀛洲為師,抗戰勝利的一九四五年,年僅二十三的他已是業界後起之秀,在琉璃廠開辦了「振華齋」文物店,寓意振興中華。一九五六年,在中央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王冶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邀請下,師徒二人相繼加入故宮博物院,先後為國家搶救回來的瓷器等各類文物難計其數。一生經手過目的歷代瓷器上百萬件。國內絕大部分博物館一、二級瓷器藏品,都經他鑒定過;國外收藏的中國古瓷器,很多也經過他鑒定。耿寶昌總結古陶瓷鑒定要領和評判標準,創立了「造型、紋飾、胎釉、款識」四位一體的鑒定體系,簡稱「型紋釉款」,就像中醫診病「望聞問切」一樣,被古陶瓷鑒藏界奉為四字真言。他於一九九三年出版的《明清瓷器鑒定》,輯錄幾十年來過目的明清各代官窟瓷器,全書六十餘萬言、近六萬幅圖片,是第一部系統闡述明清瓷器鑒別方法的專著,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物鑒定的里程碑」、「中國古陶瓷收藏界的聖經」。以傳統經驗鑒定著稱的他,還熱衷於古陶瓷學術研究,積極促進國家文物局主持、馮先銘主編的《中國陶瓷》的修訂完善;對科學考古寄予厚望,相信隨科技、研究、資料更新,陶瓷鑒定研究會獲得新發展;一九八六年,他和馮先銘受文物局指派,參加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南海沉船打撈文物拍賣會,深受觸動,回國後報請上級機關最終經國務院批准,於一九八七年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隊。馮先生去世後,耿先生對我說:以前兩人經常一起出差,遇到問題有個商量,現在真不習慣。
自由談/深秋的北京\伍春軒
下午,放下工作在建國門外大街附近閒蕩,途經光華路、永安里一帶,深秋的京城,銀杏處處,遍地黃葉。像筆者這種匆匆忙忙的趕路人,兩三天來來去去,獨自逗留一個城市,偶爾停下來,在午後驕陽擁抱下,看着黃葉飄飄,任由路旁小店拿鐵暖心。此刻,惱人的工作,煩心的俗務,都恍似煙消雲散,隨着落葉飄走了。我心依舊,不亢不卑,不疾不除。面對這眼前的一切無怨無悔,義無反顧……
維港看雲/中國數據新聞教育碩果纍纍\郭一鳴
北師香港浸會大學以前叫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這是內地第一家與香港共同創辦的大學,今年剛好是建校二十周年。儀式開始播放創校初期篳路藍縷的短片,當年主事者的遠見卓識,令人敬佩。UIC創辦不久,我曾應邀到學校和剛入學的新生對話,我們的對話是晚上在校園廣場露天舉行,抬頭可以仰望星空,可惜忘了當時對話的內容。後來也曾到UIC出席校際學生創業方案評獎活動。再後來學校搬到新校址,繼而二期校園動工,改名北師香港浸會大學。全新的校園,全新的人事,全新的感覺。
文化什錦/外國人留學中國小史\海 龍
據載歷史上最早外族裔到中土留學的是漢明帝時代的匈奴人。《後漢書·儒林列傳》記錄漢明帝博覽群書很有才華,經常在京師開講座給儒生答疑解惑,聲震華夏。漢明帝也興建學校為功臣子弟施行教育,這些舉措傳到國外,吸引了周邊國家前來留學的興趣。史載「匈奴遣伊秩訾王大車且渠來入就學」,來者是南匈奴王子,漢明帝安排他在洛陽太學讀書,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錄的留學生。其後又吸引了更多匈奴人留學,有些匈奴人甚至改漢姓、穿漢服、說漢語。著名的例子有西晉末年的匈奴胡人劉淵竟然以「光復大漢」為立國口號,可見當時匈奴留學習漢俗的影響。
市井萬象/冬日「毛衣樹」
近日,隨着氣溫下降,北京國際關係學院為校園內的部分梧桐樹穿上「毛衣」,吸引師生打卡拍照。 中新社
七日談(澳門篇)/我家的「劉姥姥」\穆欣欣
我媽是經歷過抗戰、跑過警報、遭遇過重慶大轟炸的人,即便不說她的年齡,大家也都能猜個八九。
市井萬象/「遇見白堊紀」
「遇見白堊紀:恐龍化石特展」正在北京遇見博物館舉行。展覽通過六百五十餘件展品、超四千平米生態復原場景和多種展示形式,全方位復原白堊紀時期的生命圖景。\中新社
飲食男女/吃「嘎啦」\劉世河
嘎啦,學名蛤蜊,又叫花蛤,屬貝類中的珍品,因其貝殼表面光滑並布有美麗的紅、褐、黑等色花紋而得名。把蛤蜊叫嘎啦,是青島人的專屬。青島人舌頭硬,喝酒叫「哈」酒,烤肉叫烤「右」,因此將蛤蜊叫成「嘎啦」也就見怪不怪了。
英倫漫話/迷人的舞者\江 恆
原來吸引眾人捧場的是繪畫大師畢加索回顧展,共有二百七十件藝術品參與展出,包括他的《鴿子》《哭泣的女人》《夢》等一些知名的畫作,該展覽的規模直到今天仍是最大的。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當時畢加索已經是世界聞名,但他的名字在英國卻非家喻戶曉,這多少與現代藝術尚未流行有關,也就是說,當普普藝術席捲美國時,在英國,充滿異國情調和前衛風格的畢加索仍然是一種新鮮事物。
黛西札記/月光光,照池塘\李 夢
此劇根據吳石等烈士的事跡改編,大半遵循史實,加添少許情節以豐富敘事。三十九集的篇幅,起首講述眾人初抵台灣,着重介紹人物關係,並穿插一日三餐等生活閒筆;繼而交通員朱楓來台後,以谷正文為首的特務窮兇極惡嚴查「東海小組」,所幸在眾人齊心下數次化險為夷;最終,因蔡孝乾叛變,吳石的「東海」身份暴露,「東海小組」英勇就義,台工委一千餘人幾乎全部犧牲……節節遞進的劇情框架,于和偉、吳越和魏晨等一眾主演的出色演繹,儘管部分情節內容的合理性有待商榷,但瑕不掩瑜,劇集既獲得了高收視率,也得到線上線下的眾多關注。
七日談(吉林篇)/我將寫出愛情在草籽裏越冬的樣子\任 白
但是千百年來,人們對雪的詠是千差萬別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以相似之形轉喻迥異之物,從中替換掉嚴寒,繼而從挑戰中看到希望;「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是把寒江孤舟的冷寂凝聚到白雪之上,而一個「釣」字則道盡「蓑笠翁」對孤獨的迎納與據守;「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中能看到一顆熱切之心對眼前自然景物的投射與「篡改」;「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其一》)則是以「冰雪」極言人世隨時可能遭際的絕境,它們在萬水千山的阻隔之上又增添了寒冷的摧折;「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風雪攪動心緒,一個動盪的物理世界裏不確定性永遠是一團凝重的霧靄,而這時候柴門犬吠就是撥開迷霧的一道光亮,歸人已歸,一個殘缺的世界又重回圓滿;當然,寒風凜冽之時,有什麼比一份對飲的邀約更令人心動呢?「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問劉十九》)爐火旺心意即滿,新酒盈天地亦圓,雪只是一個下行的引子,現在,它要被一段溫暖飽滿的時光托起,萬古愁也好,人間恨也罷,解藥都在一杯酒裏了。
柳絮紛飛/百年量子 百年音樂\小 冰
這次嘗試很難得,深奧的科學曾經讓全劇組人員感到緊張,吳曉東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講解為他們啟蒙自然界的規律,物理學中的理論與背景,秩序與邏輯等。吳教授希望,觀眾專注於量子理論本身,而不與角色的情感相聯結,通過歌劇感覺量子、聆聽量子,並與之產生共鳴。吳教授的想法得到了尊重。
君子玉言/陪伴母親的日子\小 杳
十一月四日(周二),與妹妹回老房子取衣服,睹物思人,母親的枕頭上,似乎還有母親潔淨清淡的氣息;打開衣櫃,撫摸母親穿過的衣服,在醫院一直隱忍的悲痛,此刻再也忍不住,一聲聲叫着媽媽放聲痛哭。
自由談/初冬的靜美畫卷\李仙雲
沿棧道淺行漫賞,蒹葭萋萋,荻花如羽,這堤畔的煢煢舞者,在風姑娘的輕歌漫吟中,兀自搖曳翩躚。在這秋冬交替之際,環顧四野,滿目的繽紛絢爛,宛若天際將退的最後一抹璀璨晚霞,為這一季生命的落幕做最濃情的告別。
七日談(北京篇)/呼喚經典\雲 德
經典並非一個僵化的標籤,它的形成與認定總會伴隨一個艱苦卓絕的創造、錘煉與檢驗的過程,既不會輕而易舉,也不可人為操作,而是浩如煙海的作品歷經歲月沉澱,被廣泛共識最終確認的精華。對經典的巨大渴望與收穫的稀少,直接構成智能時代信息氾濫與優質文化積累失衡的矛盾實質。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