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談(上海篇)/一朵花出發去旅行了\陳丹燕
然後,疫情席捲全球,帶來了顛簸。然而,在顛簸中我看到了一朵花。
自由談/觸摸血脈相連的溫度,香港正青春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八周年有感(下)\熊力頲
街巷的煙火氣裏,藏着南北交融的暖。油麻地的夜市上,東北老闆的烤冷麵攤前總排着長隊,他邊抹醬料邊喊:「加醋加辣,跟瀋陽老家一個味!」隔壁的港式咖喱魚蛋攤,老闆娘會給顧客遞上「雙拼」:一串魚蛋,配一顆北方的糖葫蘆。
藝象尼德蘭/當醫院「化身」藝術殿堂\王 加
在兩年內,我先後參觀了兩座全歐範圍內最古老的醫院博物館。二○二三年在錫耶納參觀了大教堂斜對面的聖母瑪麗亞階梯醫院(Santa Maria della Scala Museum),二○二四年幾乎同期在布魯日邁進了聖約翰醫院。巧合的是,這兩棟歷史悠久的建築不僅分別建在城中心主教堂相鄰的位置,現均轉型為博物館。不過區別在於,聖母瑪麗亞階梯醫院不僅曾是醫院,還做過窮人的收容所和孤兒院。而其博物館內的重中之重是由十五世紀兩位錫耶納畫家洛倫佐·維切塔(Lorenzo Vecchietta)和多米尼克·迪·巴托羅(Domenico di Bartolo)為主所繪的「鋪天蓋地」濕壁畫。反觀聖約翰醫院,已蛻變成歷史古建妥善保存和藝術展覽相結合的絕佳範本。
閒話煙雨/讀罷詩書論濁酒(二)\白頭翁
「生、死、窮、達,不易其操。」可謂蘇東坡一生的寫照。他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大榮大辱,大悲大喜,大窮大達。還有誰能像他一樣?一生共有三十次委任,官做太守;又像君子翻書,小人變臉一樣,十七次失寵或遭貶被流放,還蹲過一百三十天大獄,其罪名大至「欺君之罪」;又被貶到黃州,自號為「東坡居士」自食其力,幹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活。
七日談(澳門篇)/葡風澳韻:多語言的天然實驗室\吳志良
澳門雖僅三十餘平方公里,卻承載着人類文明交流的宏大命題,肩負着崇高的文化使命。自明嘉靖年間開埠,這裏便成為中華文化的守護港:媽閣廟的香火五百年未絕,嶺南古音的韻調仍在街巷回響;同時它又是西學東漸的首站,中國第一部《葡中字典》、《華英詞典》、第一份外文報紙《蜜蜂華報》皆誕生於此,歷史文化遺存豐厚。這種雙重性,塑造了我們最珍貴的特質──「不同而和、和而不同」。這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也是澳門的寶貴財富和核心價值。
善冶若水/愛在人工智能時\胡恩威
馬奎斯筆下的人物,在瘟疫蔓延時仍然執著地相愛,他們的愛情如同百年老樹,根鬚深入泥土,縱使地面上枝幹扭曲,地下的糾纏卻愈發緊密。而今人的愛情,倒像是水培植物,根鬚懸在營養液裏,看似青翠,實則無土可依。智能手機成了新的媒婆,算法比月老更懂得撮合,它知道你喜歡什麼類型的面孔,鍾意什麼氣味的靈魂──如果靈魂真有氣味的話。
自由談/觸摸血脈相連的溫度,香港正青春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八周年有感(上)\熊力頲
清晨的金紫荊廣場,總能先於朝陽喚醒城市的期待。當警察銀樂隊奏響國歌的第一個音符,那支由小號、圓號、大鼓交織的旋律便像一道暖流,漫過維港的晨霧,漫過觀禮市民微微濕潤的眼眶。護旗手的皮靴踏在地面,發出「踏、踏、踏」的整齊聲響──那是中式步操的韻律,二○二一年起,香港紀律部隊開始採用中式步操,每一步都踩着與內地同胞相同的節奏,二十八年來,這節奏從生疏到篤定,早已刻進城市的肌理。
閒話煙雨/讀罷詩書論濁酒(一)\白頭翁
論濁酒先論楊慎。
七日談(北京篇)/為什麼一部日記成寶藏\葉 梅
在東北,很多人都知道抗聯英雄周保中,但或許並不知道他一九○二年出生於雲南大理,是一位白族人,而且他原名叫奚李元。他少年時家境貧寒,但儘管家裏缺吃少穿,父母仍盡力供他讀書。一九二六年,他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為了表達投身革命、保衛國家的決心,改名為「周保中」,寓意一生要「保衛中國」。
市井萬象/科倫坡郊區的野生水鳥
近日在斯里蘭卡科倫坡郊區拍攝的紫水雞。\新華社
柏林漫言/創造「主場氛圍」\余 逾
這個事情是怎麼「吆喝」起來的呢?因柏林一位喜歡「日常追星」的小夥伴在華人群裏喊了一嗓子:
維港看雲/伊朗的女性\郭一鳴
伊斯蘭國家女性的社會地位普遍低於男性,在一些伊斯蘭國家,女性接受教育和參加工作的權利受到限制。伊朗自一九七九年革命之後實施伊斯蘭法律,但在政府、議會和大學都不乏女性身影。事實上,穆哈傑拉尼並非該國第一個女發言人,早在二○一三年伊朗就誕生歷來首名官方女發言人,名字叫阿夫哈姆。伊朗第一夫人賈米勒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談到女性在伊朗的社會地位高,與普遍接受良好教育有關。有資料顯示,九十年代初的伊朗就有百分之四十二的大學畢業生和近三分之一的博士生是女性。如果這個數據準確,在中東地區恐怕是獨一無二。
如是我見/從佩多高斯基的指揮哲學看音樂演繹\一 心
佩多高斯基將指揮的角色定義為「團結的守護者」,他認為「樂團中一百位樂手就有一百種想法,指揮的職責是協調這些不同的聲音,需要團結各人使樂團運作」,這種觀點,與我對音樂演繹的理解近似。
七日談(海外篇)/鮮活濃烈凡人歌\吳 捷
北宋蘇舜欽以《漢書》下酒,以其敘述、文字皆上乘,耐咀嚼。我常以蔡生的書下飯,因為他寫飲食的作品總能勾起人的饞蟲。在中餐食材缺缺的北美小鎮,一飽眼福,慰藉心靈。
黛西札記/澎湃「她力量」\李 夢
今屆入圍作品,都是近期電視熒幕叫好叫座的劇集。改編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我的阿勒泰》和根據「七一勳章」獲得者、華坪女子中學校長張桂梅事跡創作的《山花爛漫時》分別獲得六項提名;刑偵題材作品《我是刑警》、講述鄰里溫情的《小巷人家》和改編自亦舒同名暢銷小說的《玫瑰的故事》更是獲得七項提名。可見如今國產劇集不論在選題的廣度和題材的多元方面皆有顯見的轉變與提升,且其中女性創作者參與的程度和發揮的作用愈發重要。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