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談(澳門篇)/澳門:宗教和諧與文明共生\吳志良
這一現象是澳門歷史文化長期演變的自然結果,不僅彰顯了澳門社會的內在和諧和城市特性,更以其包容與共生的實踐,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多元文明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相融共生、彼此照亮。
市井萬象/「菊隱个園」
近日,人們在江蘇揚州个園景區「菊隱个園,四時閒趣」為主題的精品菊展上賞菊遊玩。\新華社
人與事/溫暖的記憶\郭曉懿
《天堂電影院》裏的老放映師,留下一地剪片,像留給後人的一片遺產。那些剪片,是他未能說出的話。老放映師留下的無數剪片,是光的記憶。而父親遞給我的無數香蕉,是味道的記憶。那些味道的記憶,更能穿越時光。父親給我的香蕉,便是他溫情的底片。他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於是就用最簡潔的方式勸我,打開門,遞出一根根香蕉,說一句「早點睡」。也許,他一生都不會直接表達太多的愛,但在那香蕉裏,藏下所有的心意。
藝象尼德蘭/尼德蘭「水晶肘子」有深意? \王 加
畢生專注於靜物畫題材的赫達憑藉「宴會靜物」(荷蘭語Banketje)題材在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壇「一招鮮,吃遍天」。在他的畫作中普遍存在一個頗具辨識度的「模板」:餐桌被安置在具有「卡拉瓦喬式」明暗對照的巴洛克光影下,其調色盤多是柔和的銀灰色和深棕色,桌上往往擺着玻璃杯、各式銀器和錫器餐具、新鮮的牡蠣、半剝皮的檸檬等標配物品。除了能夠展現用餐的高端規格,還是畫家對表面材質和反光精確描摹的炫技之舉。畫面所傳遞出的氛圍是深邃清冷的,但餐桌上的物品卻是華麗耀眼的。
閒話煙雨/方尖碑(下)\白頭翁
公元前三十年,羅馬帝國征服了埃及王國,在以後六百多年期間,沒人統計過羅馬人從埃及擄走了多少古埃及文物,其中被羅馬人痴迷的方尖碑尤為熾熱。把一座座高大雄偉、沉重莊嚴的方尖碑整體運出埃及,渡過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國之大事,為此他們專門製作了運送方尖碑的大型運輸木帆船,又建造了專供運輸方尖碑的超大型水陸碼頭,為此還專門開鑿了一條長約三十五公里的大運河,創造了海陸聯運的奇跡。在羅馬拉特蘭廣場上,就豎立着一尊從埃及赫利奧波利斯運來的高達三十二點一八米、重四百五十五噸的號稱「天下第一」的方尖碑。
七日談(北京篇)/人文引領 文化賦能\張頤武
在中國社會經歷了數十年高速的經濟發展之後,社會進入了相對普遍豐裕的狀態,人們的精神需求、價值尋求和對於豐富的文化感受和體驗的追求也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因。它現在不再僅僅是建立在基本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之上的需求,更是人們開始更多關注的中心,也是社會向上提升,不斷進步的重要的引擎,它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文化不僅僅是人們生活的重要方面,而且還在起着對於整個社會引領和賦能的作用。它並不凌空蹈虛,也不抽象空洞,而是既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也成為主導消費的核心要素,對於千行百業也有着重要的拉動作用,從各個方面為社會的進步提供支撐。文化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現在也是人們關注的「人文經濟學」的焦點,人文引領經濟,經濟反哺人文的新的良性發展的社會狀況正在形成。從「人文經濟學」的角度看,人文的價值在當下的發展中具有更豐富的功能,為社會的新一波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整個社會的提升正需要有人文的引領和文化的賦能,對於這方面的認識現在也越來越清晰。
自由談/「熟皮」乎「受壁」\楊小波
在丁字路口,街南立一塊白底紅字、東西指向的路牌「受壁街」,街北鑲一塊精緻的咖色銅板,板右側豎寫「受壁街」三個白色大字,左側橫寫三行白色小字,介紹街名由來:「西四北四條全長五百零三米。明代稱熟皮胡同,因當時有熟皮作坊在此而得名。因熟製皮料臭氣四溢,後又稱臭皮胡同。一九一一年後以諧音改稱受壁胡同……」
市井萬象/初冬景如畫
初冬時節,多彩景致交織成一幅幅醉人冬景圖。圖為十一月十四日拍攝的江蘇南京明孝陵景區燕雀湖畔景色。\新華社
閒話煙雨/方尖碑(上)\白頭翁
更讓人震驚的是在盧克索神廟前曾有一對方尖碑,其另一尊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方尖碑在公元一八三〇年被當時任埃及總督的穆罕默德·阿里贈送給了法國國王,經過兩年多時間渡過大西洋,被運至巴黎,後被放置於協和廣場。兩年多的時間,這其中該有多少困難?約二百三十噸重、二十三米高的整體花崗岩方尖碑,運到巴黎,這份重禮,使整個巴黎,整個法國都沸騰了。這份厚禮送到巴黎後,正趕上天地姻緣,恰到好處。方尖碑也沒有想到,它竟然是沐浴着法國大革命的洗禮扎根在巴黎的協和廣場上。因為原來那兒矗立的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青銅雕像。路易十五有多麼受法國臣民擁戴?一七四四年,當他重病時,全法國都在悲哀,都在痛心疾首,為了世世代代紀念他,還為他創作了一尊十分帥氣的青銅像。但路易十五命大,起死回生,整個法國都為他的痊癒喜極而泣,奔走歡呼,並把那個新建成的廣場命名為「路易十五廣場」。想起中國有個成語叫「望塵而拜」,用來形容當時的法國人對路易十五的崇拜特別貼切形象。僅僅過去二十六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巴士底獄被攻陷了,路易十五的青銅雕像被粗暴地推翻,又被瘋狂地肢解;國王路易十六就是在「路易十五廣場」上,在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中被砍下頭顱,挑首示眾。光禿禿的「路易十五廣場」只剩下他曾經讓千百萬法國人敬仰過的那尊青銅雕像的半條腿和一隻腳。正當革命黨人準備重建新秩序時,「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從埃及運來的方尖碑到了!他們把「路易十五廣場」改名為「協和廣場」,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造的歌頌他自己的方尖碑被高高矗立在巴黎協和廣場之上,原本屹立在盧克索底比斯神廟大門的西側,而如今只有矗立在東側的另一尊方尖碑還在守護着底比斯神廟,它的孿生兄弟經過兩年多輾轉艱苦的運輸,被整體運到了巴黎,成了巴黎協和廣場上最高大雄偉、奇特雄渾的建築物,這尊方尖碑傲視着整個協和廣場,也傲視着整個巴黎城,也傲視着法國大革命。
人與事/瑤家講解員\謝基立
這些三五成群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在導遊小姐帶領下,依次到各少數民族「人家」作客,參觀訪問。
七日談(北京篇)/中國古陶瓷學研究的雙闕 ──懷念耿寶昌先生\姜舜源
上世紀三十年代,耿寶昌進入享譽京城的文物行「敦華齋」,拜古陶瓷鑒定家、「宣德大王」孫瀛洲為師,抗戰勝利的一九四五年,年僅二十三的他已是業界後起之秀,在琉璃廠開辦了「振華齋」文物店,寓意振興中華。一九五六年,在中央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王冶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邀請下,師徒二人相繼加入故宮博物院,先後為國家搶救回來的瓷器等各類文物難計其數。一生經手過目的歷代瓷器上百萬件。國內絕大部分博物館一、二級瓷器藏品,都經他鑒定過;國外收藏的中國古瓷器,很多也經過他鑒定。耿寶昌總結古陶瓷鑒定要領和評判標準,創立了「造型、紋飾、胎釉、款識」四位一體的鑒定體系,簡稱「型紋釉款」,就像中醫診病「望聞問切」一樣,被古陶瓷鑒藏界奉為四字真言。他於一九九三年出版的《明清瓷器鑒定》,輯錄幾十年來過目的明清各代官窟瓷器,全書六十餘萬言、近六萬幅圖片,是第一部系統闡述明清瓷器鑒別方法的專著,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物鑒定的里程碑」、「中國古陶瓷收藏界的聖經」。以傳統經驗鑒定著稱的他,還熱衷於古陶瓷學術研究,積極促進國家文物局主持、馮先銘主編的《中國陶瓷》的修訂完善;對科學考古寄予厚望,相信隨科技、研究、資料更新,陶瓷鑒定研究會獲得新發展;一九八六年,他和馮先銘受文物局指派,參加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南海沉船打撈文物拍賣會,深受觸動,回國後報請上級機關最終經國務院批准,於一九八七年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隊。馮先生去世後,耿先生對我說:以前兩人經常一起出差,遇到問題有個商量,現在真不習慣。
自由談/深秋的北京\伍春軒
下午,放下工作在建國門外大街附近閒蕩,途經光華路、永安里一帶,深秋的京城,銀杏處處,遍地黃葉。像筆者這種匆匆忙忙的趕路人,兩三天來來去去,獨自逗留一個城市,偶爾停下來,在午後驕陽擁抱下,看着黃葉飄飄,任由路旁小店拿鐵暖心。此刻,惱人的工作,煩心的俗務,都恍似煙消雲散,隨着落葉飄走了。我心依舊,不亢不卑,不疾不除。面對這眼前的一切無怨無悔,義無反顧……
維港看雲/中國數據新聞教育碩果纍纍\郭一鳴
北師香港浸會大學以前叫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這是內地第一家與香港共同創辦的大學,今年剛好是建校二十周年。儀式開始播放創校初期篳路藍縷的短片,當年主事者的遠見卓識,令人敬佩。UIC創辦不久,我曾應邀到學校和剛入學的新生對話,我們的對話是晚上在校園廣場露天舉行,抬頭可以仰望星空,可惜忘了當時對話的內容。後來也曾到UIC出席校際學生創業方案評獎活動。再後來學校搬到新校址,繼而二期校園動工,改名北師香港浸會大學。全新的校園,全新的人事,全新的感覺。
文化什錦/外國人留學中國小史\海 龍
據載歷史上最早外族裔到中土留學的是漢明帝時代的匈奴人。《後漢書·儒林列傳》記錄漢明帝博覽群書很有才華,經常在京師開講座給儒生答疑解惑,聲震華夏。漢明帝也興建學校為功臣子弟施行教育,這些舉措傳到國外,吸引了周邊國家前來留學的興趣。史載「匈奴遣伊秩訾王大車且渠來入就學」,來者是南匈奴王子,漢明帝安排他在洛陽太學讀書,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錄的留學生。其後又吸引了更多匈奴人留學,有些匈奴人甚至改漢姓、穿漢服、說漢語。著名的例子有西晉末年的匈奴胡人劉淵竟然以「光復大漢」為立國口號,可見當時匈奴留學習漢俗的影響。
市井萬象/冬日「毛衣樹」
近日,隨着氣溫下降,北京國際關係學院為校園內的部分梧桐樹穿上「毛衣」,吸引師生打卡拍照。 中新社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