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談(北京篇)/「流動盛宴」,嶺南盛宴\姜舜源
在中華民族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從何時形成了飲食文化、把吃飯變成了藝術,如今恐難提供確切的答案,但以農耕文明著稱的中華民族,為人類發明了稻作、穀物、絲織,當草原文明、遊牧民族還在茹毛飲血的時候,我們的先輩已經「鐘鳴鼎食」、「錦衣玉食」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廣州秦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不但有中原地區通行的青銅器,還有當時高科技前衛產品鐵鼎,用鐵鍋燒製食物,比厚重的銅鍋實用多了。「玉食」之說在商周之際已經存在。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之後,給天下立法規《洪範》,規定:「惟辟(君王)玉食」,唯有君王可以享用美食。春秋《管子》批評商紂王「瑤臺玉餔」猶嫌不足,唐代房玄齡解釋:玉餔就是玉食。
藝象尼德蘭/「尼德蘭八寶飯」的縮影\王 加
儘管姓氏為烏德勒支,但被視為「華麗靜物」題材初創者的阿德里安,卻是土生土長的安特衛普人。反倒是受其影響的揚·大衛茲·德·希姆(Jan Davidsz de Heem)出生於荷蘭的烏德勒支城,並在而立之年左右移居安特衛普,遂成為最早描繪此主題的荷蘭人並將其在荷蘭共和國發揚光大。無論姓氏還是地名,烏德勒支似乎都很難和這一風靡十七世紀的靜物畫種脫開關係。
人與事/「我什麼都有,我什麼都沒有!」──緬懷作曲家陳能濟\鄭學仁
一九四○年,正值二戰時期,陳能濟在印尼雅加達一個富裕的華僑家庭出生,在兄弟間排行第十一,是家中的幺子。一九五三年,陳家與成千上萬的海外僑胞響應國家的感召,一起回歸國內,這是年僅十三歲的陳能濟第一次踏上中國國土。其後,他先在福建廈門由華僑之父陳嘉庚創辦的「集美中學」念初中課程,而他心中的音樂夢也就是在這裏萌芽的。據他憶述,有一次他途經一間課室時,聽到一位年輕大學生在拉奏貝多芬的《G大調小步舞曲》,那小提琴的聲音一下子把他震住了,他開始夢想成為一個音樂家,而那位大學生後來也成了他第一位音樂老師。
七日談(澳門篇)/孫中山與澳門:革命搖籃與兩岸紐帶\吳志良
澳門是西學東漸的歷史前哨,自十六世紀開埠以來,便是中國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窗口。葡萄牙人帶來的不僅是貿易與宗教,更開啟了中西文化的深度碰撞。一八三九年馬禮遜學堂在澳創辦,成為中國第一所西式學校,容閎、黃寬等首批留學生從這裏走向世界;一八二二年創刊的國境內首份外文報紙《蜜蜂華報》以及一八三九年林則徐組織創辦的《澳門新聞紙》,將啟蒙思想傳入嶺南。這種獨特的文化土壤,為近代中國培育了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群體。
繽紛華夏/宛若夢幻的仙境(下)\雲 德
關於灌溉與管理,小劉進一步介紹說,梯田採用的無動力半自動灌溉方式,主水渠沿等高線開鑿,坡度約三十度,在水渠分水口處放置刻有不同寬度的凹槽橫木,按先祖留下的規矩,指派專職的「溝長」負責溝渠維護,也監督木刻分水器的公平使用,保障水流根據面積和需求進行精準調控,從而實現對所有稻田的均衡灌溉。樸素的民間智慧,成為它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重要因素。
文化什錦/汆、灼、浸、泡\方曉嵐
汆,普通話:Cuan,廣東話:音川,拆字就是入水,字義是把食物放在沸水裏稍煮。在中菜烹調法中,汆是一種獨立的烹調技巧,有些人以為「汆菜」聽來比較陌生,覺得肯定不是南方菜式,其實剛剛相反。汆菜的做法是用極短的加熱時間,使新鮮而細嫩的材料,在水或湯中快速煮熟,盡量保留食材的鮮味和水分,菜式清淡,這正是粵菜的精髓。
市井萬象/「從畫派到學院」
廣東廣州,「從畫派到學院:嶺南中國畫的現代轉型」展覽在嶺南畫派紀念館舉行。本次展覽通過作品、文獻、檔案、影視等多重媒介的展示,揭示嶺南畫派從畫派向現代學院教育轉型的內在邏輯,及其對中國畫現代轉型的意義。\中新社
善冶若水/香港竹棚\胡恩威
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香港竹棚別具應用性。它不僅是一種傳統技藝,也是一種實用的建築技術。竹棚不僅在香港的城市景觀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被廣泛應用於建築工地,成為香港建築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於香港地少人多,建築工地往往位於狹窄的空間中,竹棚技術因其靈活性和可塑性,成為不少建築項目的首選。
七日談(澳門篇)/食物與愛情\穆欣欣
「上海人講規則,再好的朋友,能幫忙則幫忙,不能幫就講明。」
市井萬象/《輪居》亮相西九文化區
第二屆「西九家FUN藝術節」今日起至四月二十七日,在西九文化區舉行。其中一個重頭節目是全球首展、由美國藝術家Alex Schweder和Ward Shelley共同策劃的大型戶外藝術裝置《輪居》,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海濱東草坪展出,探索人與空間、藝術與建築的關係。\圖、文:大公報記者劉毅
柏林漫言/旅遊展走走看看\余 逾
走進會場,首先驚到我的是門票,以往參加如電器展、農產品展等等,門票約十至二十歐元不等,然而旅遊展會的門票竟然要七十歐元!售票妹子跟我支招說:「你去官網上買,五十歐元。」那就官網買票吧,動動手指能節約二十歐元還是值得的。
維港看雲/愛國主義教育需要感染力和創意\郭一鳴
院子裏的花香,父母親的慈祥,
繽紛華夏/宛若夢幻的勝景(中)\雲 德
帶着疑問走進了阿者科。入村,沿途鋪着不甚規整且飽含歲月滄桑的石板舊道,路旁古樹參天、枝葉茂密,村裏的房舍皆獨具哈尼風情的蘑菇房,屋頂以茅草覆蓋、呈圓錐狀,牆壁由石塊和泥土砌成,老人坐在門口曬着太陽,孩子在街上嬉戲打鬧,處處保留着濃郁的傳統生活方式,乍一看,時光彷彿在這裏倒流,人們進入了幾百年前的哈尼族生活場景。實際上,政府已與中山大學合作在這裏成功實施了「阿者科計劃」,他們組織村民成立村集體旅遊公司,以傳統民居、梯田和勞力等資源入股的形式參與旅遊開發,建立起一整套包括民居、梯田、酬勞和戶籍在內的旅遊收入分紅機制,同時還創建了抖音、視頻號等社交賬號,發布各種實時旅遊信息,讓小村一下成了網紅打卡地,直接推動了阿者科村從貧困山村向世界「最佳旅遊鄉村」的華麗轉身,進而讓這個梯田景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哈尼古村落,一躍而成為古老傳統與信息社會有機融合的成功範例。
七日談(廣東篇)/涼茶舖裏的灣區故事:從香港銅葫蘆到澳門「廿四味」\梅 毅
涼茶的誕生,源於嶺南人與自然的博弈。嶺南地區自古多濕熱瘴氣,東晉道家醫藥家葛洪南下嶺南時,見此地「瘴癘流行、溫病橫行」,遂以《肘後備急方》為基礎,採集夏枯草、金銀花等草藥配伍成方,用於防治疾病。這種就地取材、以中草藥煎煮成的湯劑,奠定了涼茶的雛形;而這種「藥食同源」的智慧,也逐漸演變為嶺南地區的日常習俗。至清代,廣州十三行誕生了第一家涼茶舖「王老吉」,標誌着涼茶從家庭配方走向商業化。港澳地區因地理環境與嶺南一脈相承,涼茶文化在此扎根尤深。清代的苦力、漁民將涼茶配方帶入香港、澳門等地,銅葫蘆、竹蔗茅根水等基礎款涼茶開始在碼頭流傳。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