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談(廣東篇)/從一個冬瓜到舉國浪潮 ── 一九三八年香港小販發起「義賣救國」行動\梅毅
一九三八年盛夏,濕熱黏膩的香港街頭,瓜菜市場的瓜菜販丁炳南,他看着報紙上日軍鐵蹄踐踏國土的報道,眉頭微蹙。緊接着,一個樸素的念頭閃過,丁炳南擦拭着冬瓜上的泥水,鄭重寫下「抗日救國,義賣捐獻,每元一斤」的紙條。在一車冬瓜售罄後,他毅然而然地將當日所得款項全數捐獻支援抗戰。令他自己都沒想到的是,他這僅僅是自己能為國盡一份微不足道的心意的舉動,就像落入乾柴的火星,短短數月間,從菜場到茶樓,從報童到人力車夫,香港街頭捲起一場奇特的「義賣救國」熱潮,如星火燎原般席捲全國。在民族存亡之際,香港底層商販的竹筐與貨攤之間,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家國力量。
柏林漫言/猖狂的偷車賊\余逾
柏林很多公寓的車庫是這樣的,車進大門時會有個手動遙控,人在車裏按一下遙控,車庫門便會打開。而出門的時候便比較「原始」,是拉動車庫門內的一根繩子「開關」,車庫門便會打開。這便意味着小偷可以悄悄跟着車進車庫,然後拿着偷的東西拉個繩兒便可以逃之夭夭。
維港看雲/新一代援疆留疆的年輕人\郭一鳴
小寶由援疆變成留疆的故事,聽起來有詩和遠方的浪漫,但其間遇到不少困難,最初教維吾爾族學生的中文課時,溝通有一些難度,壓力很大。還有對生活環境不習慣。阿克陶縣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麓,大部分山區在海拔四千至五千米,小寶說每次因為工作需要到這些山區,都會有高原反應。這次我們香港新聞聯一行來到海拔三千六百米的喀拉庫勒湖,我頭痛難受,走路要慢動作,好在車上備有氧氣罐。「現在我已經習慣這裏的生活,喜歡我的工作,我的家就在這裏」,小寶代表阿克陶縣委宣傳部接受我們致送的紀念品。
客居人語/鮮甜「薄殼」\姚船
這是潮汕地區一款夏日常見湯水。苦瓜的甘與薄殼的鮮互相呼應,天氣暑熱,喝一碗,清爽解渴。
黛西札記/「我家住在中華門」\李 夢
電影聚焦一九三七年底至一九三八年初那段黑暗歲月,取材自真實史料影像。彼時南京淪陷,日軍入侵,燒殺搶掠,長達六個星期的屠城致三十餘萬人慘遭殺戮,震驚世界。與其他憶述抗戰的同題材電影不同,《南京照相館》的主角並非將領兵士,也未直敘前線戰事之艱困慘烈,而是截取幾位萍水相逢普通百姓的故事,不求宏大,反而直抵內心。因緣巧合相遇在南京城內吉祥照相館中的阿昌、老金和毓秀等人,相伴步入一場直面生死、驚心動魄的旅程。晦暗、壓抑、憤懣,卻從不缺少對正義與生命的希望。
英倫漫話/並非虛構\江 恆
事實上,隨着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西方掀起偵探文學熱,一批女性偵探形象脫穎而出,被讀者熟知的有《女偵探啟示錄》中的帕斯卡爾夫人,《女偵探》中的格拉登夫人,以及《巴澤爾蓋特先生的經紀人》中的米麗亞姆·李等。在連載讀物中,也有多個知名的女偵探角色:作為年輕寡婦的莫莉·德拉米爾,她以擔任國際珍珠經紀人作掩護,智勝盜取珍珠的竊賊;作為天才護士的希爾達·韋德,她巧妙接近一位誣陷別人謀殺的醫生,並通過一系列冒險之旅將其抓拿歸案,以及喜歡穿裙子的年輕女性多拉·梅爾,她擁有劍橋大學醫學學位,卻樂於在私家偵探行業裏冒險。
如是我見/詩與樂共舞 ──《詩韻中華》音樂會聽後感\丹 楓
開場的《黃河大合唱》選段便定下了厚重的基調。寰宇交響樂團在麥家樂指揮下,讓《保衛黃河》的激昂與《黃水謠》的深沉交織,譚天樂的朗誦更讓母親河的意象從音符中躍出,彷彿能看見滾滾浪濤裏的民族筋骨。而隨後的《江雪》管弦樂團版世界首演,則以空靈的配器還原了「孤舟蓑笠翁」的寂寥,與《一剪梅》的婉轉相思形成奇妙對照,一剛一柔間,盡顯詩詞意境的多維度。
七日談(吉林篇)/內在的遠方\任 白
我在檐下喝茶,
柳絮紛飛/跨州購物省錢多\小 冰
從洛杉磯到科羅拉多大峽谷,途經加州、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在加州與內華達州交界的河邊小鎮Needles停車,走進一家中餐廳,窗外,加州這邊加油站的招牌令人犯疑,每加侖五點八九美金。
君子玉言/自 在\小 杳
  母親有時對自己不太滿意,覺得瘦了二十斤有點脫相;不能接受自己成了「一個病人」,不願出門,怕鄰居看到一個與以往健朗漂亮的外婆「不一樣」的外婆;連家門口來來往往的遊客都不好意思碰到,怕自己走得慢,影響興沖沖的遊客拍照興致;更怕給我們大家添麻煩。我們要推她上街,母親不肯。自己也盡量少活動、少出門,買東西盡量自己網購。表舅表姨阿量兄弟他們拿來菜餸,母親特別過意不去,一再感謝,也一再囑咐我們要記住他們的恩情。
自由談/歡迎寫詩\姚文冬
可是它落選了。這也不意外,畢竟強手如林,能入選決賽就不錯了。但我想知道落選的原因。有個朋友在這次比賽中是評委,他告訴我,是這次比賽的贊助商、一個據說也是攝影發燒友的人,他在最後評審時,也表示照片的確不錯,但美中有不足,他說,如果沒有這堵破牆的話,就更好了。我和朋友對視,先是莞爾,之後開懷大笑。
七日談(廣東篇)/藝術鄉建:城鄉共舞的雙向奔赴\蔣述卓
藝術鄉建對鄉村最直觀的改變體現在環境的美化和空間重塑上。傳統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常常面臨兩難選擇:要麼保持落後面貌,要麼全盤接受城市化改造。藝術介入提供了一條「柔性更新」的中間道路,在不大拆大建、修舊如舊的過程中,實現對鄉村空間的創造性利用,既改善了生活環境,又保留了鄉土特色。鄉村擁有城市稀缺的自然景觀、傳統文化和空間資源,而城市則集聚了人才、技術、資本和市場優勢。藝術鄉建為這兩種資源的對接提供了平台。浙江台州橫渡美術館將橫渡鎮廢棄的中學改造為一個具備會議廳、咖啡書吧、觀景台的當代美術館建築,被譽為「長在田裏的美術館」,還與上海大學合作舉辦了「橫渡之春:社會學藝術節」,產生了國際性的影響。廣東從化良口鎮樂明村,距離從化市區六十公里,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經濟不發達,綠芽基金會本着「參與共生」的理念,以開放的姿態推動村民自發參與「源美術館」的建設,調動在地的審美經驗和文化魅力,構建了「美育空間與生產生活空間並置共存」「鄉土美學與當代藝術共生的美學制度」模式,其「龍眼工坊」、舞蹈創造營、音樂表演活動相繼開展,繪製了一幅和美鄉村圖景。浙江麗水「拯救老屋」的「松陽模式」,通過將廢棄的老屋改造成藝術工作室和民宿,不僅保留了傳統建築風貌,還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曾經的空殼村吸引了年輕人返鄉就業,鄉村改造成「最後的江南秘境」,讓鄉村恢復了生機活力。藝術鄉建探索出的鄉村發展路徑,避免了激進城市化帶來的文化斷裂和社會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選擇。
藝象尼德蘭/在普布斯家中用餐\王加
在布魯日最富盛名的格羅寧格博物館(Groeningemuseum)展廳中,十六世紀荷蘭畫家彼得·普布斯(Pieter Pourbus,一五二三至一五八四)的幾幅真跡就擺在博世(Hieronymus Bosch)與工坊完成的《最後的審判》祭壇畫隔壁。鑒於博世的名望,很多人甚至會忽略旁邊其他畫作的存在。最初關注普布斯的畫作,覺得風格並不像尼德蘭本地風格,反倒是如假包換的意大利畫風,尤其是雙人肖像《揚·凡·艾維爾夫和賈克梅妮·布克夫婦像》活脫就是科西莫一世大公(Cosimo I de' Medici)的御用畫家布隆奇諾(Bronzino)風格的翻版。然而,畫家本人畢生竟從未去過意大利。這一巨大的反差,像極了在他去世後不久出生的荷蘭老鄉倫勃朗──  一生從未離開過荷蘭的後者將卡拉瓦喬的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表現到了另一個極致。由此可見,只要天賦異稟悟性夠高,根本不需要直面真跡臨摹。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