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華夏/霞浦品海\魯 力
下午開車行至霞浦,夜幕已經降臨,漁村的燈火與天上的星光交相輝映。遠處的海面上,漁火點點,宛如天上的繁星落入凡間。海風輕拂,路邊小店傳來陣陣海鮮的香氣,混合着海水鹹濕的味道,讓人沉醉。
人生在線/鑲嵌在歲月裏的美好瞬間\葉 炎
印象中的童年,拍照片是一件很難得的事兒,要麼是六一、國慶,要麼是元旦、春節;要麼是小孩滿月、百日、周歲,要麼是畢業、工作、婚戀、離別、團圓,總之是有什麼紀念意義才去照相館拍張照片,平白無故是不可能去拍照片的。年輕人談情說愛,對方若是主動送你一張照片,一切盡在不言中。你會把它視作珍寶,藏在錢包的夾層中,放在貼身的口袋裏,形影相隨,心心相印。那時候百姓人家的牆壁上,幾乎都掛有大小不一的木製相框,承載着一家人幸福的模樣;辦公桌上的玻璃板下,也會壓上一抹難忘的時光。
市井萬象/「開往春天的列車」
近日,浙江杭州城區內梅花盛開,與途經的列車相映成趣,「梅花樹下開往春天的列車」成為打卡點。\中新社
HK人與事/拚搏的香港\東 瑞
我們初到時舉目無親,遇到香港經濟不景氣,與「印象」中的香港有一定差距。不過,到了新環境要立足,也就什麼工作都先去做。要尋工作,首先是學好廣東話;朋友說,多看電視,慢慢就學會。確也是如此,任何語言、技能或學識,只要有心且努力,也會熟能生巧。誰曾料到,幾十年後,我被邀到中學演講,敢於用不鹹不淡的廣東話。
柏林漫言/德國人養生\余 逾
從小開始,德國人就非常重視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哪怕是冰天雪地的冬天,小孩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都會盡量在一個小時以上,甚至兩小時。春夏就更多了,只要不是學校上課時間,小孩們幾乎都在戶外玩耍和運動。所以成年以後,德國人也大多保持了良好的戶外運動習慣。從跑步到自行車,或者網球足球等等,每周保證一定時間的鍛煉,早已是德國人養生環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黛西札記/「魔童」闖世界\李 夢
電影在內地和北美地區熱映,坊間圍繞哪吒和封神演義等古代神話傳奇的討論亦熱烈,不僅帶火了相關書籍和繪本等,以哪吒、龍王三太子敖丙、太乙真人甚至守衛陳塘關的兩隻結界獸等為原型的衍生文創產品更是持續熱銷。電影主創團隊與泡泡瑪特合作的「天生羈絆」系列聯乘盲盒,線上線下均熱賣斷貨,在其官方小程序上,預售期甚至已經排到今年六月底。而圍繞電影角色開發的冰箱貼、毛絨公仔、徽章甚至黃金首飾等,均備受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喜愛。如是熱鬧場景,依稀讓我想到自己和身邊同學讀書時喜歡的哈利波特和漫威動畫等歐美大片。可見好的創意IP帶來的巨大影響和消費潛力,從來無分國界。
HK人與事/啟德體育園驚艷\朱昌文
在各方緊密配合下,整個演練流程暢順。這次演練亦測試新推出一個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實時數據分析的網上平台「離場易」,錄得超過一萬人次使用。筆者置身在擁擠的人潮當中進場和離場時仍十分順暢。
客居人語/橙的柔美\姚 船
華人習俗,逢過年都要在家裏擺一盤橘子,除了取其橘和「吉」諧音,象徵大吉大利,還因為橘子的橙色是紅和黃的結合,它帶有紅的熱情和黃的貴氣,但又不張揚,柔和美麗,象徵溫暖親切、富貴幸福,深受人們喜愛。
英倫漫話/曇花一現\江 恆
影片主人公的原型是現代主義建築大師馬塞爾·布魯爾,他在二戰後從匈牙利移民到美國,並成為粗獷派代表人物,其最著名的設計作品是紐約如倒置金字塔形的前惠特尼博物館,以及巴黎三葉草形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但正如電影《角鬥士Ⅱ》因描繪羅馬人在咖啡館看報紙和喝啤酒的離譜場景激怒了古典主義者一樣,該片也惹惱了對粗獷派抱有複雜情感的建築學家,他們不滿導演對布魯爾的詮釋過於簡單且隨意,特別是電影中呈現的原始混凝土和極簡主義形式建築物,在鏡頭角度和燈光下突顯了巨大體積和幾何線條的視覺衝擊力,卻忽視了長久以來對粗獷派建築的好壞之爭。
市井萬象/「異路」
胡曉媛運用太空鋁、貝殼、綃和玉米纖維等物料作為創作媒材,並以紗幔和燈光創造出獨特的觀展路線,模糊白晝與黑夜的分野。藉着混沌的空間體驗,展覽帶領觀眾思考時間、物質狀態、個體存在和意識等議題。\香港中通社
文化什錦/桃花流水鱖魚肥\劉世河
唐人甚至將鱖魚稱為「龍肉」,珍愛之心,可見一斑。「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的這兩句盛讚更是被後人津津樂道;宋人也不含糊,不但有戴復古「且食鱖魚肥,莫問鱸魚美」的感慨,更有陸放翁「朝來酒興不可耐,買得釣船雙鱖魚」的迫切,以及「新釣紫鱖魚,旋洗白蓮藕」的逸致閒情。
柳絮紛飛/「鄒紫光閣」故里行\小 冰
春節期間隨先生訪故里前塘村,看望親人亦感悟毛筆之鄉的古今。先生姓鄒,與鄒紫光閣創始人同村同族同祖。鄒家祖上由山東鄒縣遷來,從樹立在村口的碑文可知:前塘村是「東魯世家,鄒氏宗族堂號,來自五十六世天經公封東魯國公」,有「東魯名家製筆的歷史」。
君子玉言/春節的三「W」\小 杳
回想自己半生N個「過年三W」,記憶深刻的場景不算多:小時候父親給我們分糖果、我們舉着燈籠踩着雪去俱樂部猜燈謎……回老家,八十多歲的老外婆顫巍巍站到櫈子上,從掛在房樑的籃子裏(為防老鼠)取好吃的給我們……小寶不肯吃飯,一天到晚抱着糖盒,父親買來甘蔗,削給小寶吃。祖孫倆在天井裏,父親坐在小藤櫈上用刀削甘蔗皮,小寶吮着手指跟外公問這問那,外公耐心地答。我們「投訴」父親甘蔗還是糖分,小寶更不肯好好吃飯,父親看着啃甘蔗滿嘴鼓鼓的小寶笑,說孩子愛吃……某年春節全家祖孫四代同堂,照了一張十八口人的全家福,年底父親去世,後來外婆去世……對於我們這一代人,從此世上再沒有真正意義的全家福了……十三年前的春節,江南古城年三十的早晨,白雪披掛。我們從酒店往家走,母親已將臘魚用鹽酒搓好晾在廊簷下,兩手凍得紅紅的。我教母親用微信,從此母親開啟了電子通信時代……
暄暖人生/通透的愛\香 寧
落座之後,幾杯茶幾碟點心入肚,我饒有興趣地談及方才花店推銷花束之事,話題由是否慶祝這節日展開,延伸至愛情觀與婚姻的討論。女同學婷婷說她和老公早在戀愛時就不過情人節,消費主義盛行,節日太多,累心累神,放過老公,也放過自己。她補充說自己的性格比較男仔,從小對花就沒什麼特別興趣,所以更加覺得在這樣的節日買花性價比太低。男同學阿文睜大眼睛,「這麼巧?我太太也是類似的說法,只是她不是不喜歡花,而是有了大仔之後,我們都會首先考慮養育孩子的開支。畢竟都是普通打工仔,要把錢規劃得更實際。但是,花不買,情人節我還是會親自下廚,和她慶祝。」我和婷婷誇他體貼,會煮飯的男人總是特別加分。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