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談(廣東篇)/書中讀劇\侯 軍
升級版的另一層意思是,觀影和觀劇也存在檔次上的差別:電影畢竟是大眾普及型藝術,在我小的時候,電影票幾分錢一張,頂多一兩角;而進劇場觀劇那就奢侈多了。在我的印象中,中小學階段只看過一部話劇,劇名好像叫《革命教師》,說的是我們天津一位中學老師向文海的故事。因為是第一次,所以記得清,我至今還記得那位老校長是由天津人藝的馬超扮演的,還有一位年輕女教師,依稀記得是由顏美怡扮演的,至於那位男一號,反倒毫無印象了。
如是我見/第一次玩劇本殺\尹 畫
有一次竟然玩了九個小時,難以想像一個遊戲怎麼需要玩那麼久。
維港看雲/祥雲,茶馬古道中美並肩作戰\郭一鳴
據記載,茶馬古道主要興起於漢藏之間的茶馬互市,是連接橫斷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兩大民族文化帶的走廊,以背夫、馬幫和牦牛駝隊為運輸載體,穿過三千米以上的崎嶇古道,把雲南盛產的茶葉和布匹等販運出去,換回騾馬、毛皮和藥材等。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形成於宋,明清兩代達到鼎盛。清朝詩人舒熙盛寫道:「崎嶇鳥道鎖雄邊,一路青雲直上天。」除了滇藏茶馬古道,還有一條川藏茶馬古道。
人與事/香江遙憶父親\駱曉亦
那晚接到父親突發病危的電話,我人在香港,心卻瞬間墜回浙江老家。我無法相信,明明早晨他仍鮮活如常,老家醫生卻告知:或許熬不過今夜。但只要有一線生機,我們絕不放棄。全家連夜奔走,緊急轉往杭州的醫院。父親信任我們,用意念捱過了漫漫長夜。途中他意識清晰,反覆問:「到了沒?」他頑強地撐到了杭州,卻在轉院後的病床上驟然離去。每每想到父親的最後一刻就淚水決堤。父親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二○二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享年七十八歲。
七日談(北京篇)/一個粉絲與偶像同框的展覽\吳洪亮
齊白石,中國家喻戶曉的藝術家。他人生中最後一個榮譽就是北京畫院的首任名譽院長。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齊白石去世後,有兩千餘件齊白石的作品及文獻逐步入藏北京畫院。這二十年來,北京畫院以齊白石為中心,進行了二十世紀中國六十多位美術大家的研究與展覽,而在國內外舉辦的齊白石展覽及活動就有四十餘場。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上,我們要舉辦什麼樣的展覽呢?經過大家的反覆討論與推演,白石老人的一首詩浮現而出。「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這裏的「青藤」「雪個」「老缶」,指的是明朝的徐渭、清初的八大山人、民國初年的吳昌碩,這三位在中國美術史上獨樹一幟,劍走偏鋒的藝術家正是白石老人所崇拜的前輩大師。他反覆題寫此詩,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悸,不僅甘願為「走狗」,更要「三家門下轉輪來」。而最後這一句也就成了本次展覽的主題。除去敬意,更似白石老人的性格,富含着幽默因子,還流露出白石老人心底深處的竊喜。因為這場「粉絲與偶像同框的展覽」,讓齊白石跨越時空,以作品與前輩大師相聚了。
黛西札記/此中有真意\李 夢
「此中」顧名思義,來自陶淵明詩中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再與展覽副題「竹與園的互觀」對照來看,便能見出策展的巧思:將傳統文人對於竹境和園林的嚮往和「天人合一」的追索置於當代視覺語境中再探看,試圖從空間與時間的交往與轉置間,找尋形而上的靈犀一點。一重屬於中國、直抵東方審美且能兼賞於域外的詩意與想像。
英倫漫話/未完成的作品\江 恆
這要從卓別林的電影講起,在他憑藉標誌性的圓頂禮帽和手杖形象一炮而紅,開創了獨樹一幟的喜劇風格之後,拍攝了多部深入人心的經典影片,包括人們耳熟能詳的《舞台生涯》《摩登時代》《大馬戲團》等等。然而,他人生中的最後一部電影,儘管籌備多年並且幾乎傾入全部精力,卻始終未能完成,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如是我見/風暴過後是彩虹\陸小鹿
吸引我去影院的,是「舒淇」與「導演」兩個標籤的疊加。舒淇是華人演員中我很喜歡的一位,她鏡頭下的故事會是什麼模樣?我感到好奇。
七日談(北京篇)/展現文化發展的新前景\張頤武
文化對於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既是精神的引領,也是社會的價值所繫,更是人們的生活所需,也是讓世界認識和了解中國的關鍵部分。在中國經歷了長時段的高速發展,已經走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高度的背景之下,文化對於社會的作用更加凸顯,文化發展更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這次公布的「十五五」規劃的建議在文化方面提出的「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目標,為未來的文化發展點明方向。文化的發展需要思想的引領,讓社會明確方向,看到目標,找準路徑,這是明確方向;文化的進步需要精神的凝聚,讓社會更加團結,更加奮發,更有活力,這是凝聚人心;文化的影響需要價值的感召,讓社會向上提升,更有自信,更有底氣,這是確立價值;文化的傳播需要國際的影響,讓世界了解中國,體認現實,共同進步,這是傳通世界。明確方向就能有發展目標,凝聚人心就能有精神力量,確立價值就能有社會提升,傳通世界就能有全球影響。這些目標在當下中國文明的根基牢固,中國新的傳播技術高速發展的基礎上,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未來前景,也看到了這些目標實現的現實可能。按照這樣的方向扎實推進,文化就會不斷走向新的高度,為中國社會和全球文明的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自由談/吃一碗不托\李丹崖
餐將盡,主人端上來一個瓦盆,當着我們的面,加水,攪成了勁道的麵糊,濃稠黏筷子的那種,且讓我們每個人輪流着都攪幾下,說,這種眾人參與的麵糊糊,待會要依照宋朝的慣例,做成一種麵片湯。
君子玉言/行走在故鄉的桂花間\小 杳
我一邊笑一邊幾乎落淚。我把臉側過去,免得母親看見我眼圈紅紅,聲音也有點哽咽,但我是高興的,我有意大聲說話,有意大聲笑,讓媽媽知道我有多開心,媽媽也笑。我看着熒幕上母親的笑容,一邊截屏,錄下母親的笑容。恨不能熒幕錄音錄影,留下這美好的二十三分鐘。
繽紛華夏/遇見冷極之地的奧克里堆山(下)\杜明燕
而山頂的中央,那個早已沉寂的火山口靜靜卧在那裏。火山口的邊緣不算陡峭,卻保持着原始的粗糙形態──岩石上布滿了裂縫,縫隙裏長着幾株低矮的野草,風吹過時,野草輕輕晃動。我站在火山口邊緣往下看,能看到火山口底部覆蓋着一層厚厚的腐殖土,上面長着幾棵矮小的偃松。嚮導說,這座火山在幾十萬年前就停止噴發了,如今的火山口早已變成了「生命的棲息地」。我想像着幾十萬年前,火山噴發時的壯觀景象,岩漿從山頂噴湧而出,染紅了半邊天,火山灰瀰漫在空氣中,大地都在顫抖。而如今,曾經的「狂暴」變成了「溫柔」,火山口成了偃松和野草的家園,這種「反差」,讓我對這座山多了幾分敬畏。
自由談/梯田的閱讀\楊小波
那是個美麗的景觀。在雲南邊疆哀牢山南段,在茫茫森林掩映中,在漫漫雲海覆蓋下,百萬畝梯田與地勢地貌、生態環境、民族建築完美結合,四時四季不同風光,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百變梯田」的奇妙景觀,具有無與倫比的美學價值。
藝象尼德蘭/玻璃球中的「自拍」\王 加
這幅尺幅不大、畫中物品種類繁多的靜物畫完成於畫家三十而立的一六二八年。畫作昏暗的棕黑色背景不禁令人想起倫勃朗的肖像畫,然而,比倫勃朗年長近十歲的彼得·克萊斯顯然比前者更早達到了畫技巔峰。這幅桌上堆滿各類物品的靜物畫充分展示了畫家完美描摹各類物品材質的能力。畫中最醒目的自然是以對角線斜靠在書本上佔據畫面中央的一把小提琴。以它為中心,從左自右分別擺着反射出房間窗戶的玻璃球、前景打開的帶撞針的時鐘、傾倒的墨水瓶與斜倚在上面的羽毛筆和時鐘後的皮套組成了「書寫組」、沒有燈油的燭台、敲碎的核桃、打翻的空玻璃杯,以及最右側小提琴下的骷髏頭……出鏡的所有事物都指向一個令人深省的哲學隱喻──世俗享樂的短暫與生命的轉瞬即逝。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