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秤桿,三個冬瓜,卻掀起「義賣救國」熱潮。
一九三八年盛夏,濕熱黏膩的香港街頭,瓜菜市場的瓜菜販丁炳南,他看着報紙上日軍鐵蹄踐踏國土的報道,眉頭微蹙。緊接着,一個樸素的念頭閃過,丁炳南擦拭着冬瓜上的泥水,鄭重寫下「抗日救國,義賣捐獻,每元一斤」的紙條。在一車冬瓜售罄後,他毅然而然地將當日所得款項全數捐獻支援抗戰。令他自己都沒想到的是,他這僅僅是自己能為國盡一份微不足道的心意的舉動,就像落入乾柴的火星,短短數月間,從菜場到茶樓,從報童到人力車夫,香港街頭捲起一場奇特的「義賣救國」熱潮,如星火燎原般席捲全國。在民族存亡之際,香港底層商販的竹筐與貨攤之間,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家國力量。
丁炳南,是那個時代無數普通香港市民的縮影。他沒有政治背景,亦非富商巨賈,日寇步步緊迫的現實,卻使他無法獨善其身。當香港報紙連續刊登國土淪陷、同胞蒙難的報道,街頭議論着前線戰士缺醫少藥的消息,一種樸素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在丁炳南心中奔湧。他或許講不出高深的救國理論,卻深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能出一分力是一分力。他的操作方式異常簡單卻具號召力,瓜果蔬菜照常出售,但價格由顧客憑愛國心自由支付,遠超市價部分悉數捐獻救國。這種讓渡定價權的方式,將日常交易昇華為參與者共同的愛國儀式。購買者購買的不僅是一個冬瓜,更是公開表達愛國立場、贏得社會讚譽的機會。
丁炳南的舉動迅速被香港進步媒體捕捉。媒體敏銳地意識到其巨大的象徵與道德感召力,不吝版面大加報道。丁炳南本人和他的冬瓜,成為一種強大的動員符號──「愛國不分貴賤,人人都能出力」。這極大地激發了普通市民的參與熱情和仿效意願。擦鞋童子捐出五百枚銅板,衣衫襤褸卻高呼「抗日事大」;七旬老嫗跪地拆解裹腳布,取出珍藏銀元獻作「子彈費」……一種超越階級的愛國共同體悄然形成。
丁炳南的菜攤,如同投入時代洪流的一顆石子。沒有政府指令,沒有精英號召,中環、鵝頸橋的瓜菜販次日便集體響應。緊接着,街頭的花童高喊「愛國鮮花義賣」,旺角的鮮魚行在碼頭高舉「義賣鮮魚助軍餉」橫幅,報刊陸續推出「榮譽廣告」版面,酒樓茶室五行商會更是推出「救國宴」……不到一個月,義賣風潮從瓜菜行、鮮魚行蔓延至報業、茶樓、百貨、娛樂等數十個行業。一股難以遏制的愛國暖流在一個月內席捲香港。這場由底層民眾發起的「義賣運動」,在短短一個月內籌款逾一百萬港元,相當於當時三千名工人年薪總和、兩百架戰鬥機的造價,創造了抗戰募捐史上的奇跡,最終如江河匯海般湧向抗日前線。
當港英當局試圖以「擾亂市價」叫停時,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迅速介入,將零散義賣納入「八一三獻金」國家運動,創建「義賣日」制度,設立中央記賬處公示款項。至此,小販的籮筐變成國家募捐箱之一。各行業行會制定詳細規則、統一標識、監督募款去向、公示款項明細,五行商會更是建立「義賣稽查隊」,嚴懲舞弊,極大提升了公信力與效率。
香港義賣的影響力沿着貿易網絡輻射四海,在全國激起層層漣漪。一九三八年九月,重慶瓷器口碼頭出現「香港模式」粥攤,三天籌得法幣兩千元;至一九三九年底,全國二百八十七個市縣登記在冊的義賣活動超萬次。各地義賣雖形式各異,但都閃耀着愛國精神的光芒。國際鏈條悄然成型:灣仔裁縫阿英將旗袍義賣款,經僑批局匯往紐約僑團購置止血繃帶;旺角金舖老闆抵押三根金條,換成外匯購買雲南前線急需的奎寧;美洲《少年中國晨報》記載,一九三九年舊金山華僑收到的香港募捐信平均每月四百封。香港大學檔案庫一卷一九三九年的審計報告顯示,當年全港小販義賣總額的百分之六十二通過隱秘渠道匯出境外購買物資,真正構築起「四両撥千斤」的抗戰供應鏈。
一九四一年日軍鐵蹄踏進香港時,小販義賣也並未因此消亡。他們沿街流動售賣「愛國糖」,包裝中藏着抗戰傳單;「愛國粥舖」在深水埗暗室營業,所得款項經密道輸往東江縱隊……這種草根韌性再次證明:那些最早在冬瓜上貼起義賣標籤的小販,早已在不經意間為中華民族的抗戰意志熔鑄了一具堅強的民間鎧甲。正如陶行知題詩所言:「南海有義賣,高風可崇拜。富翁學窮人,中國不會敗。」這場始於小販冬瓜的運動,終以超越階層、國界的生命力,為抗戰注入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動力。
從深水埗菜攤的吆喝到重慶報童的「榮譽廣告」,從一元一斤的冬瓜到百萬巨款的凝聚,「香港義賣」譜寫的是一曲由小人物創造、全社會共振、兼具草根智慧與制度韌性的壯麗戰歌。它深刻地詮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來不是空洞口號,它可以具象為一頓飯、一份報、一條魚,乃至一個帶着泥土芬芳的冬瓜。而當商業的齒輪被愛國的信念驅動,也能迸發出改造歷史的磅礴動力。這種誕生於市井煙火,成長於商業叢林,最終熔鑄於民族血脈的抗戰精神,是香港史冊上光輝奪目的一頁,亦是人類面對強權時展現不屈意志的永恆見證。
義賣的硝煙早已散去,但街頭小販的精神火種仍迴盪在歷史長廊:堅實的民族脊樑,有時無需鐵甲槍炮,只需一個烙印愛國靈魂的冬瓜。八十七年後的今天,當國際局勢再度波譎雲詭,這段歷史提醒我們:民族生命力的真正密碼,往往藏在市井中那些帶着體溫的銅板,和普通人挺直的脊樑之中,最堅韌的國防線,永遠築於普通人的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