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集/選戰一觸即發
報名者中,有爭取連任的資深議員,也有很多年輕新面孔,他們來自不同階層、不同專業,各有主張訴求,也各有支持者。這將是一場公平、公正、公開、有序的選舉,不存在什麼「祝福名單」,也沒有誰享有什麼「特殊待遇」。獲得「入閘」資格是第一道關,最終能否在擁擠的競選跑道上脫穎而出,靠的是政綱、拚的是能力和表現。
井水集/點燃全運熱情
香港傳遞火炬路線全長10公里。以添馬艦政府總部為起點,以十五運香港主場館啟德體育園為終點,橫越維多利亞港,途經添馬公園、中環和灣仔海濱、金紫荊廣場、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太空館,都是香港的著名地標。
井水集/滅蚊不放鬆
基孔肯雅熱主要由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目前全球44個國家和地區呈報了逾44萬宗感染個案及155宗相關死亡個案。在本港,至今錄得40多宗感染個案,之前的都是外地輸入。但由於本港也是白紋伊蚊的活躍地點之一,出現本地感染個案並不令人意外。
井水集/科技賦能 提速增效
香港有不少舊樓,年久失修埋下隱患處處。相比傳統的手動火警警報及喉轆系統,新系統配合滅火筒,可自動偵測火警,且沒有結構和空間限制,工程亦較傳統系統需時5至6年,大幅減少至2星期,費用則減少三分之二。在維修監管方面,新系統可實時監測,無需年檢。
井水集/弘揚教育家精神
強國必先強教育,強教育必先強師。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提出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井水集/北都開發體現改革精神
雄安新區發展迅速。短短數年時間,就完成了從一張圖紙到現代化城市的華麗蝶變,展示了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雄安的頂層設計、空間布局、新舊融合、聚焦高端高新產業等發展模式,對香港完善北都布局及加快發展速度,都有重要借鑒意義。
井水集/無礙最佳機場稱號
事故發生後,香港機場反應迅速,第一時間趕到事故地點,救起貨機上4名人員,並下海搜救失蹤職員,可惜送院後傷重不治。昨日機場有逾千架飛機起降,未受事故影響。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昨午去機場,與機管局、民航處等代表會面,聽取最新匯報,確認事故發生時天氣良好,跑道適合運作,空管人員與貨機保持正常溝通,機場保安公司員工正在進行正常巡視工作。
井水集/珍惜香港好局面
僅僅是在六年前,香港還處在黑暴的深淵。街頭上,是癱瘓的交通與四處點火的暴徒,市民遊客被打是常態;議會內,亂港勢力製造對立撕裂,嚴重干擾特區政府依法施政,阻礙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嚴重危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國際上,反華勢力勾連亂港分子,對香港進行瘋狂的抹黑,威脅、恐嚇與制裁一個接一個。
井水集/因時制宜
2021年,特區政府提出重建位於香港國際機場的國際空郵中心,造價46億元。預計2027年建成的新空郵中心,每年處理郵件量將提升四倍半,可滿足未來15年至20年的需求。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最近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新冠疫情疊加地緣政治惡化,令最新預算的空郵郵件量較原先預計下跌近七成。若推行原有重建計劃,將不符合成本效益。
井水集/「大破防」的貝森特
美國計劃對中國船隻徵收「港口費」,是中美近期談判的焦點之一。中方代表明確表示若美方一意孤行,將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中方說到做到,美國於本月14日落實所謂「港口費」,中方針鋒相對,同日對美方船隻徵收「港務費」,並將韓華海洋的五家美國子公司納入制裁名單。
井水集/輕軌賦能南區發展
連接金鐘和鴨脷洲的南港島綫東段已啟用多年,但貫穿香港仔、華富及數碼港的南港島綫西段一直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據知主要涉及技術可行性、財務成本及區內需求等多方面考量。其實,香港興建鐵路有豐富經驗,技術可行性固然重要,最大的顧慮可能是區內人口不足,建鐵路不合成本效益。
井水集/豈容借長者呃公帑
領取綜援的長者入住私營院舍,可申領醫療用品津貼等相關政府資助。這本來是特區政府關愛長者的一項德政,不料被一些私營院舍上下其手,中飽私囊。
井水集/挺進機械人時代
中文大學InnoHK香港物流研究中心昨日推出首個香港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機械人平台,這個平台由四足機械人和視覺語言模式驅動的雙臂具身人工智能操作系統構成。前者是一款小巧而高效的機械人平台,專為複雜環境中實現靈活度而設計,具有負載能力,也可以跨越崎嶇及具挑戰性地形;後者具備語意理解和環境感知能力,能按實際情況作出反應。
井水集/強化基層醫療
香港公共醫療長期處於「頭重腳輕」的局面。一方面,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的撥款比例懸殊,大約是83%VS17%;另一方面,公立醫院承擔了絕大部分醫療服務,住院服務更高達九成。市民凡有「頭痛腦熱」就求助於公立醫院,導致急診室長期人滿為患,而社區健康中心常被投閒置散。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如何增加公立醫院的醫護人手,都是無濟於事。
井水集/別具意義的「源火」
這是中國科技實力之「火」的最新展示。9月18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下潛至冷泉滲漏點,其後船上的光伏發電裝置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並傳輸到海底,在1522米的深海成功將這股來自地球「深源」的氣體引燃。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