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公布了令人期待己久的《新田科技城創科產業發展規劃概念綱要》,為佔地210公頃的新田科技城訂下發展方向、時間表和路線圖。待新田科技城完全投入運作,每年將為香港GDP貢獻約2500億元,創造30萬個職位。這一發展規劃概念,體現了特區政府勇於破局的擔當精神,值得肯定。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科技城將以「三紐三帶」劃分和發展,「三紐」包括河套樞紐,鄰近深圳和河套香港園區,形成創科橋頭堡;洲頭樞紐鄰近北環綫支線洲頭站,將引入學研機構和人才公寓等;南側的麒麟樞紐則預留作發展規劃中心。「三帶」指的是三大產業發展方向,分別為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以及微電子與智能設備。其他產業包括新材料、新能源和綠色科技。
《概念綱要》分5個發展階段,整個土地釋放至平整需時10年,首4個階段預計需時8年。新田科技城規模龐大,發展周期長,這可以理解,但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時間不等人,如何在加快建設的同時配合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對特區政府的一大考驗。譬如說,香港第三間醫學院花落香港科大,目前科大只能自建臨時場地,如果擬議中的新田大學城早日落成,對推動香港科研將大有助益。
發展模式方面,政府考慮以成立專屬公司的模式,與市場共同參與開發。這是一大亮點,體現了特區政府的改革思維。其好處在於,在確保政府主導的同時,借助市場力量加快開發進度、優化開發成本。但如何推動「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有機結合,如何吸引市場參與,還有不少挑戰。
新田科技城是北都四大板塊的核心,是香港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地,更是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重中之重。今次公布的是《概念綱要》,要將概念變成藍圖,將藍圖化為現實,還需要特區政府及持份者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