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談(北京篇)/中國古代夏日用冰\姜舜源
中國人對冰的利用由來已久,用冰技術成熟、用冰管理制度化,都在距今兩千多年前到三千年的周朝就形成了。總結周朝國家設官分職及崗位責任制的《周禮》(又稱《周官》),在「天官塚宰」的政府總務部門,設「淩人」一職,編制是「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其職責是「掌冰」,即掌管藏冰、出冰之事。其主要工作包括:每年十二月最寒冷季節,組織人「斬冰」,即到潔淨的河湖上鑿冰,運回冰窖「淩陰」裏深埋掩藏。儲冰量「三其淩」,達到實際需要的三倍,以抵銷儲存期間融化損耗。春季到了,開始修治、準備用冰的工具「鑒」。當時普通的鑒就是像瓦罐那樣的大口的「甀」,罐內盛冰,置食物於其中,消除食物的溫氣。冰鎮食物首先用於獻給祖先的犧牲,「將獻羔而啟冰」。古人特別注意食物不能發酵變質,規定內外祭祀、宴會之膳羞、酒水,都置於冰鑒中保存,說「酒醴見溫氣亦失味」,祭祀時要使用冰鑒,宴請賓客要有冰。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宋代蘇軾詩《皇太后閣六首》之三稱:「水殿開冰鑒,瓊漿凍玉壺。」夏天到了,暑氣轉盛,君王以冰頒賜大臣們,淩人則主持這項工作。秋涼,冰鎮食物不利於身體健康,於是「冰不用」。經過一夏天的運行,冰窖裏差不多也清空了,到秋天淩人應該展開「秋刷」,對冰室進行大掃除,準備接納冬季的新冰。
202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