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網

大公文匯網
iosEwm.jpg
googlePlayEwm.png
androidEwm.png
國慶文藝晚會 譜寫盛世華章
出席的主要嘉賓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駐港國家安全公署副署長孫青野、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署理特派員李永勝、解放軍駐港部隊副政治委員王兆兵等。
群星祝福/溫拿:祝願國家昌盛繁榮
溫拿樂隊昨晚演出「熱愛祖國 千載不變」環節,同時在晚會結束前大合唱《歌唱祖國》。溫拿五虎表示今次參與國慶文藝晚會演出,十分開心。譚詠麟說:「我們祝福國家昌盛繁榮、富強。」陳友說:「最重要日日是好日。」譚詠麟指昨天除了是國家的生日,亦是陳友的生日。演出後,他們會與陳友食飯慶生,已準備好對方喜歡的美食。提到生日願望,陳友說:「大家都身體健康,今(昨)天特別開心。」溫拿其他成員亦祝陳友早日完成當歌手及大廚的願望。
小劇場戲曲節好戲連場
該節目由上海崑劇團製作及演出,為西九小劇場戲曲節2023節目之一。除了《椅子》,今屆小劇場戲曲節還將上演《霸王別姬》(新編)、《文廣探谷》和《奉天承運》(預演),以及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的小劇場高甲戲《阿搭嫂》,讓香港觀眾欣賞更多不同戲種的小劇場戲曲作品。
「何以文明」全球巡展港澳特展啟動
據了解,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平台推出「何以文明」展覽,利用創新和數字化技術,以全沉浸、立體互動的方式,呈現出十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考古遺址。由良渚走到二里頭,由殷墟走到三星堆,從銅器看見技術水平、從文物看見精神想像、從城邑看見社會規模。
從考古遺址探源文明
其中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地處黃土高原北部,年代距今約4300至4000年,由「皇城臺」、內城、外城組成,緣山而建,建築材料以石為主,王權與神權功能並重(城牆嵌石雕和玉器),出土目前已知最早的骨簧、算籌,是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都邑城址(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
新書《錦繡大千》北京首發
《錦繡大千──中國古代織繡唐卡集珍》(下稱:《錦繡大千》)收錄的唐卡主要來源於收藏家李巍在雪域高原數十年來的辛苦收集。
話你知/製作繡像唐卡 集多民族智慧
姚霜介紹,自元代始,受到了宮廷的青睞,皇家織造工坊開始生產大量以佛造像為題材的織繡藝術品。《活計檔》中製作繡像唐卡的記錄,清楚地標明了刺繡唐卡的製作流程:首先,清宮將唐卡的做樣交予蘇州織造;通常畫心的製作需要一至兩年的時間,完成後送回宮內,交予乾隆帝親自審閱並就裝裱提出意見;然後,造辦處挑選裝裱紋樣呈皇帝御覽,並完成裝裱的工序,包括包首、鑲邊、安裝軸頭、打結子等;最後,在這些藝術品上標註白綾簽,舉行開光儀式,並由皇帝決定其供奉的地點乃至擺設的順序。
52幅鉅作呈現400年西方藝術史 香港故宮11月展「從波提切利到梵高」
此展覽將為觀眾呈獻52幅15世紀至20世紀初的藝術鉅作,由多位備受推崇的大師創作,這些繪畫巨匠包括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林布蘭、哥雅、泰納、康斯塔伯、莫奈和梵高。展出的經典名作涵蓋文藝復興、印象派及後印象派時期等多個藝術史上重要的轉捩點。
展 訊/「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 9
觀賞《長安三萬里》「遇見唐詩」
主辦機構代表廣播處長張國財和香港洛士文基金創會會長胡曉明,聯同外交部駐港公署新聞及公共關係部主任黃景睿、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一起為活動主禮,將寫上「遇見唐詩 以詩會友」的卷軸緩緩拉開,為港台同名系列的全新製作揭開序幕。
月圓饒館 傳承中秋文化
活動現場打造集國風漢服表演、民樂表演、非遺手作體驗、中華美食美酒體驗於一體的「紫荊中秋文化集市」。活動由古箏、琵琶、簫演奏的《城裏的月光》開場。打破時空阻隔,穿越式古今對話,「李白」、「花蕊夫人」、「薛濤」、「司馬相如」和「范蠡」齊聚來到香港饒宗頤紀念館,共迎中秋佳節。扮演這些人物的四位演員的名字也別有用意,花花、郝好、岳教授、元老闆,每位演員名字的第一個字組合在一起,正是「花」「好」「月」「圓」。
《志願軍》香港內地今同步上映
電影作為《志願軍》三部曲之第一部,由陳凱歌執導,黃建新編劇,朱一龍、段奕宏、章子怡、張子楓、辛柏青等主演,主要講述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打響第一、二次戰役這一階段的故事。
內地電影在港發行一大突破
事實上,大公報早在今年初就以「戲有此理」系列,探討內地電影在香港發行困難之現狀,引起廣泛關注。如今,《志願軍》實現香港與內地同步上映,可謂一大突破。
三部曲全景式展現抗美援朝戰爭
第二部隨着戰事發展,將會出現新的角色,如傅崇碧(吳京飾)、蔡長元(韓東君飾)等。第三部描寫和平談判開始,邊打邊談,上甘嶺戰役、板門店停戰談判等,將在最後一部重點呈現。故事時間橫跨長達三年,完整呈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脈絡,出場人物超逾200多個,既有領袖將帥,也有無名戰士。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