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
集團簡介
報史館
品牌活動
媒體矩陣
個人中心
退出登錄
集團簡介
集團動態
媒體矩陣
品牌活動
大公報
香港文匯報
名人館
領導關懷
大公報故事
一份報紙的抗戰
報界宗師張季鸞
民主報人徐鑄成
報業公會獲獎
集團活動:
特區政府施政十件大事
香港ESG榜單年度評選
「金紫荊獎」頒獎禮
2023感動香江頒獎典禮
海外華媒組織年會
青年活動:
范長江行動
未來之星
全港學生中國國情知識大賽
青少年書法大獎賽
全港青少年徵文比賽
要聞
香港
內地
視頻
評論
兩岸
國際
經濟
娛樂
文體副刊
大文號
港飲港色
大文健康
要聞
香港
內地
視頻
評論
兩岸
國際
經濟
娛樂
文體副刊
大文號
港飲港色
大文健康
要聞
港聞
中國
社評
論壇
經濟
地產
國際
體育
文化
副刊
小公園
大公園
教育
井水集
經濟觀察家
縱橫談
公評世界
點擊香江
七日談(香港篇)/等一陣風來,盼一場花開\何志平
我印象中香港每年都有近二十萬學生學習音樂,其中有八萬多人每年參加鋼琴考級。據聞香港留洋在外的學生音樂素質,甚或各類藝術樂器考級高等證書,在全世界均屬較高水準。對於多數家長來說,學習樂器不僅是陶冶情操,激發學習興趣、集中力和想像力,培養毅力耐性,抑或心理承受力,大多還是欲以一門特長,為升學助力加分。我以為這些皆不相矛盾,人貴在堅持,成於積累。一旦學習什麼,淺嘗輒止,半途而廢,意味將來一生什麼都可放棄;反之研習一門藝術讓孩子學會堅持,比之藝術本身更為重要。被藝術浸染的孩子擁有一種獨立思考、感知世界、自我交流的能力。
2025.07.13
以音樂呈現文物背後的故事 天籟敦煌樂團7·16奏響《來自文物的聲音》
上半年首度赴歐演出交流,對天籟敦煌樂團而言意義非凡。從2017年樂團創始人紀文鳳與陳韻妍和茹健朗等樂師在芬蘭中樂音樂會上相遇,到2018年樂團成立至今,作為一支年輕樂團,香港天籟敦煌樂團迅速成長:去莫高窟九層樓前演出,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揭幕,再到2022年跨界融合作品《相遇在敦煌,永續在故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項目,7年過去,樂團終又來到歐洲,來到緣起的地方,持着他們弘揚中國傳統敦煌文化和藝術的初心,帶着他們創作的敦煌音樂成果,在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和傳承敦煌古樂的路途中踏上新里程。
2025.07.13
新曲靈感源自《金剛經》
甘聖希提到,「因為以前上網看書都會看到說這套1100年前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金剛經》,是木刻印出來的。去到(大英)圖書館後就看到這套《金剛經》成套被擺在那裏。」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金剛經》最後一頁的一句話,「『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意思是從哪裏來不重要,要去哪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此時此刻產生的緣分。」這給了甘聖希很大觸動,專門創作了新曲《色空訣》。
2025.07.13
七日談(海外篇)/林間煙雲\吳 捷
凝神,是因想到了林語堂。林氏著作等身,最有名的英文作品《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都在一九三○年代後期間寫於美國;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京華煙雲》及續篇《風聲鶴唳》,是他藏身佛蒙特州林間完成的。
2025.07.12
新書契合書展「飲食文化」主題 書中細味港式煙火氣與人情味
今年,香港三聯書店將在香港書展上,以「香港地景:拼出一幅跨越時空和現實的地圖」為主題,出版超過40本新書,按照建築與城市設計、香港行業記聞、歷史及社會、文學創作、飲食文化、身心靈健康等會範疇,推出《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細節與美學》、《百廢待興:戰後香港重建歷程》、《無名特技人七號│八十年代香港特技行業記趣》、《港香情》等一系列新書,題材涉及香港戰後建築、城市景觀和行業記敘專書等,描繪香港的城市變遷、行業浮沉,並由此展示城市之歷史脈絡。
2025.07.12
原創舞台劇《青春印豐碑》香港首演
《青春印豐碑》獲國家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是次在香港首演,以「一泓東江水」全息投影揭開序幕,主要講述在上世紀60年代,為了緩解香港同胞飲水難題,200多名來自廣東工學院(現廣東工業大學)的師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毅然奔赴「東深供水工程」最前線參與建設,並順利完成任務的感人故事。
2025.07.11
香港國際大學生圍棋賽以棋會友
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於開幕禮致辭時表示,圍棋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擁有四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看似簡單的圍棋卻蘊含着複雜高深、變幻莫測的戰略思想,辯證思維和邏輯推理。圍棋既是競技,更是科學藝術,他讚揚是次比賽一方面能向香港青年人推廣棋藝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讓不同地區的圍棋愛好者一起展示才華交流技藝,推動這項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
2025.07.11
香港「黃永玉」 國際青年版畫藝術家扶持計劃/應金飛:冀更多人看到中國版畫傳承與發展
應金飛告訴記者,黃永玉擁有獨特的人格魅力,樂觀豁達,面對苦難總能一笑置之;幽默有趣,言語間盡顯詼諧智慧;開放包容,樂於接納各種藝術理念,一生都在開拓和創新,在美術、文學、雕刻、建築等領域都有不凡成就。「黃永玉的人生軌跡蘊含着無盡的智慧與啟示。」應金飛表示:「正如黃永玉所言,『人只要笑,就沒有輸』。這種積極樂觀的精神會持續激勵着當代年輕人。」
2025.07.09
應金飛簡介
應金飛,現任浙江美術館館長、浙江版畫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浙江省「萬人計劃」人文社科領軍人才,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浙江省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2025.07.09
近距離體驗木雕蒸籠製作 油麻地非遺技藝師傅 逾半世紀竟一事
是次傳媒導賞團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統籌,屬首屆「香港非遺月」重點活動「非遺精華遊蹤」之一。「非遺精華遊蹤」在油尖旺區設有8個景點。
2025.07.09
「第四屆全港青少年中國文化和旅遊知識競賽」頒獎 逾8500學生踴躍參賽 體悟中華文化魅力
活動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亞洲旅遊交流中心聯合主辦,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教育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作為特別支持機構。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鄭勇男,全國政協常委、大眾文教集團董事局主席姚志勝,國家文化和旅遊部亞洲旅遊交流中心主任張棟,全國政協委員、聯泰集團有限公司副主席及首席執行官陳亨利,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伍志和,香港樹仁大學行政副校長周德生,香港旅遊發展局公共事務總監華銘慶等出席並主禮頒獎典禮。逾兩百位社會知名人士、老師、同學及家長亦在場共同見證各組別獎項公布。
2025.07.07
評審寄語/冀學生走出課堂 實地感受人文發展
此外,他亦提及搶答題裏出現的大亞灣核電站:「這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個標誌性工程,它是當時第一個中外合資的商業運營項目,目前為我們香港提供的電力,大概佔香港總用電量的25%。也希望大家有機會去大亞灣,感受一下現代的科技發展。」
2025.07.07
「第四屆全港青少年中國文化和旅遊知識競賽」獲獎名單
2025.07.07
獲獎學生感言
何家諾、何柏熹
2025.07.07
披荊斬棘/蟬聯個人賽冠軍 率隊再奪冠
決賽首輪的必答題環節中,在前兩組只拿到四題80分的情況下,翁國樺所在的C組將這一輪的五道題目全部答對,以300分的總分領先比賽。到第二輪搶答題的角逐中,C組多次在提問還未結束時,就已按下搶答鍵,以極快的速度再「搶」下7題210分,最終以510分的總分獲得本屆競賽團體賽大專組的冠軍。
2025.07.07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