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國文學盛典·駿馬獎之夜」南寧舉行
今年的文學盛典重在表彰在文學創作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少數民族作家。在日前舉行的「駿馬獎之夜」上,相繼頒出翻譯獎、詩歌獎、散文獎、報告文學獎、中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獎。每個獎項均有5人獲獎。盛典最後,還設置「致敬編輯」特別環節。
「奔騰」特展呈現民族文學發展歷程
特展以「奔騰」為主題,內容分為本屆駿馬獎獲獎作品、新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學工作與駿馬獎的沿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學桂軍等部分,反映中國各民族作家用豐富多彩的文學創作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歷史,展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生機勃勃的景象。
「文學桂軍」 影響力持續提升
近年來,廣西每年都有優秀作品在《人民文學》《民族文學》《詩刊》等國家重點刊物上發表,出版各類文藝圖書近百部,並有多部作品被譯成英語、法語、越南語等向海外傳播和推廣,東西的長篇小說《回響》獲得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廣西3部作品榮獲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文學桂軍」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李敬澤:打造全鏈條文學新生態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在活動現場介紹,目前,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以重點文藝類出版社、重點文學期刊為主。今後將逐步納入更多圖書公司、影視公司、網絡文學網站以及文化類網絡平台、圖書銷售平台等,讓更多優質資源,匯聚到推舉文學精品、打造全鏈條文學新生態的行列中來。
莫言:好刊物能提煉時代精華
據悉,從2022年《人民文學》開設「人民閱卷」專欄,到舉辦「我與《人民文學》徵文」活動,再到今年初走進「與輝同行」直播間……「人民閱卷」活動已經開展近三年。這本75歲的老牌文學雜誌積極依託新的傳播及發行方式,主動地融入現代傳播格局。
香港藝術館展古「文青」生涯規劃
展覽精選展品包括多位明清時期書畫名家的墨跡,如唐寅《抱琴歸去圖》、文徵明《長林消夏圖》、唐岱的《秋山不老圖》、朱耷的《蘆鳧圖》和康有為《行草書詩四首》等。這些不同身份背景的畫家、書法家分別代表了「宮廷畫家」、「翰林詞臣」、「治學鴻儒」、「隱逸文人」、「守節遺民」與「逃禪畫僧」六個古代的「生涯選擇」。展覽根據這些書畫家不同的身份,使用現代的「職場話語」,用更易於觀眾理解的方式,展示了古代的「在朝秘籍」與「在野秘聞」。
話你知/劉作籌與虛白齋藏中國書畫
香港藝術館的虛白齋藏中國書畫,由已故著名書畫收藏家劉作籌於1989年捐贈予香港藝術館。這批名聞遐邇的珍品包括由六朝時期至二十世紀的書畫,其中以明代及清代的主要畫派等作品最為豐富。1949年,劉作籌到港工作,他見大批文物因內地處於戰亂而流散香港及海外。為使這些國寶得以保存,他有系統地收藏這些有藝術與歷史價值的瑰寶,並將他的心愛藏品清代書法家伊秉綬所書橫披上的「虛白」二字取為齋名,命名為「虛白齋藏中國書畫」。
業界建言獻策 冀推進《藍圖》落地 「文創產業化前提是要有場地」
香港藝術場地缺乏,問題由來已久,今次《藍圖》發布後,容許戲院用作現場表演、工廈改建為小型劇場或黑盒劇場,鼓勵發展商在其項目加入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設施,重訂「政府管理的文藝場地預訂政策」,優化「藝團借用學校場地試驗計劃」等措施引發關注。「表演藝術需要有場地來排練和表演才能做到產業,香港過往的方式是買節目來香港排練。如果要學習韓國自己做節目從而成為產業,就需要有製作創作的地方和人才。」胡恩威認為,過往香港的公帑主要投資在高速公路、隧道等基建之上,投放在文體旅設施的資源缺少且缺乏規劃和創新。規模較大的是西九龍文化區、啟德體育園、將軍澳單車館、東九文化中心,但整體上香港的文體旅設施仍不及國際水平,場館數量較少,「專業藝術表演場地數量還不及澳門。」他提到,除了大型場館的建設,對於表演場地的管理應該下放到區的層次,尋找更多大小規模不同的空間,「如碼頭、天橋等,都有更多可以思考。」
各地藝術場地數量對比
15間博物館,2個藝術空間,17個表演場地
表演藝術業:「進出機制」帶動產業化發展
今次提出的全面檢討藝團資助制度,建立「進出機制」,目的是為了激勵藝團,帶動行業的產業化發展,提升業界藝術風氣。以往資助藝團都比較固定,現在政策的出台,會令一些既有藝術水準、也有創意的藝團,也可以獲得政府的資助,從而令愈來愈多的藝術家和藝團因此受益,已獲資助的藝團也能努力提升自己的藝術水準。然而,業界也不可因為有了這個機制,依靠資助,前提還是要做出好節目,且已擁有一定效果的運營能力。
博物館業:培養人才最為重要
《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帶來的都是好消息,這讓國家希望將香港打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更加清晰,亦為我們釐清香港未來五年,甚至十年的發展道路。此前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中也多次提及了博物館的重要性,放眼國際大都市,無論是巴黎還是倫敦,博物館的發展都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博物館可以吸引幾千萬的遊客前往參觀,具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力。而香港作為亞洲地區的大都市,博物館的發展亦不可以滯後。
影視業:加強香港與內地電影合作
對電影界來說,《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是想盡量做好,計劃將香港電影推向世界,理想及願景是這樣。但落實計劃前,應該先作出調查及了解市場情況及票房數字,《藍圖》當中有些計劃恐未必做到。如當中的「歐亞文化交流電影製作資助計劃」,跟歐亞地區合拍電影,未必對香港電影會有幫助,因為每年沒幾部歐洲電影在港上映。應盡快落實今年10月新修訂的CEPA協議,讓香港電影人可以多去內地拍戲,又或是香港電影公司能在內地做發行公司。內地市場更大,香港與內地電影的合作前景更好,建議將資助更多地投放在電影製作費、發行費、宣傳費上。
《聲生不息·大灣區季》開播 共唱港樂金曲
音樂綜藝節目《聲生不息·大灣區季》正式開播,首期節目以「1974-2024港樂50年」為時間軸,李宇春、周筆暢、陳小春、古巨基、容祖兒、薛凱琪、衛蘭、譚詠麟、陳慧嫻、周慧敏等歌手齊聚開唱。\大公報記者 胡若璋
茶具文物館展「相期以茶」
香港藝術館館長莫潤棣介紹稱,「相期以茶」的命名靈感源自近代學者馮友蘭與金岳霖在88歲高齡時所創作的一對對聯:「何止於米,相期以茶;論高白馬,道超青牛。」人們常以文字來代表歲數,例如「米」字拆開來就是八十八。因此,馮友蘭與金岳霖的意圖是,他們不僅在「米」字所代表的八十八歲時共同慶祝,更期望能活到108歲,即「茶」字所寓意的歲數,這象徵着他們在精神境界上的進一步提升。
重點展品(部分)
•清 道光(1821-1850)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