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影視展/翁子光與陳茂賢談港片轉型和生存之路 「百花齊放是電影市場本該有的生態」
昨日,《破·地獄》導演、監製陳茂賢和《爸爸》導演、編劇翁子光,影評人登徒等齊聚香港國際影視展的「破紀錄闢生路:港片轉型和生存之路」論壇。展望港片未來,陳茂賢表示,完成好電影這個命題需要回歸劇本和人物。翁子光亦表示,百花齊放才是電影市場本該有的生態,希望大家可以打開思路,恐怖片、科幻片都是不錯的題材。\大公報記者 顏 琨
導演與演員重在平等相處
翁子光表示,平等相處很重要,「郭富城會和我聊車,但我根本就不懂車,儘管如此,我也覺得這個話題很有趣。」《破·地獄》籌備之初,陳茂賢想要嘗試工業化的電影製作模式,因此需要有觀眾號召力的演員參演。陳茂賢表示,「黃子華加許冠文的組合,如果拍不出好戲是有問題的。」他坦言,在邀請黃子華的過程中,自己還未寫好劇本,「我一直在努力說服他,我當時對黃子華說,不如你先聽我講講我想要寫的這個故事。聽完之後,他很喜歡,就破例在沒有劇本的時候,便答應演出。」
近200件作品涵蓋俄法頂尖美院創作 香港國際油畫交流大展揭幕
時隔一年,香港油畫研究會再次策劃國際性的油畫展覽「香港國際油畫交流大展2025」。本次展覽邀請來自北京的三位教授、蘇里科夫美術學院院長及其夫人、列賓美術學院副院長及兩位教授,以及巴黎的兩位教授前來參與。同時,還有香港的四十位油畫家攜作品參展。
《聖潔的流蘇花》
他的作品語言簡練概括:粉牆黛瓦映襯着曠遠藍天,百年流蘇、千年古街,在中國東南潮濕的春光裏,彷彿是一場天、地、人、神共赴的關於生命的邀約。四月芳菲,一樹花開,正如林徽因詩中四月的靈動與美好,展現出燦爛張揚卻不無內斂的東方意蘊。那盛開的流蘇花,像是林徽因筆下的希望與愛,在春光裏肆意綻放,又帶着東方文化特有的含蓄。
「詞聖」盧國沾逝世 大地恩情滿樂壇
被譽為「詞壇聖手」、「詞聖」的盧國沾於70年代冒起,與黃霑、鄭國江並列為香港粵語流行樂壇早期的三大填詞人。他曾為逾三千首香港粵語流行曲填詞,大多為膾炙人口的劇集主題曲,如《大地恩情》、《陸小鳳》、《小李飛刀》、《鮮花滿月樓》、《決戰前夕》、《田園春夢》、《每當變幻時》、《人在旅途灑淚時》等。
樂壇後輩悼念
是盧生帶我進入演藝圈,如果沒有他也絕對沒有今天的我,我非常感謝他對我的提攜之恩。
向雪懷:恩師是我終身學習對象
過去的香港流行音樂沒有學院派,想成為一名音樂人首先要尋找一名學習對象,對於向雪懷來說,此人正是盧國沾。那時,向雪懷聽着《戲劇人生》這首歌,一邊抄錄歌詞一邊研究,開始了填詞生涯。入行後,他在錄音室「跑龍套」時認識了盧國沾,從此也有了近距離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印象最深刻的是給譚詠麟寫的《午夜麗人》,得到盧國沾先生在媒體上公開稱讚。因為恩師點名,我才有了第一次接受電台採訪的機會。」個人作品逐漸得到更多關注,向雪懷感激提攜之恩。
藝壇動靜/《紅色娘子軍》 芭蕾舞劇六十載傳承
為紀念《娘子軍》首演60周年,中國國家芭蕾舞團(又稱中央芭蕾舞團,簡稱「中芭」),自2024年9月中至9月底,除安排在天橋劇場上演十場外,隨後更開展全國多個省市巡迴演出數十場的計劃。2025年舞季《娘子軍》也是公演劇目之一。
《紅色娘子軍》香江舞蹤(1978-2024)
選場「常青指路」
香港故宮新展 打造「流動的盛宴」
展覽策展人蔣得莊介紹,「流動的盛宴」展覽是香港故宮首次以飲食文化為主題展出文物。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重點展品(部分)
「豆」是古代用於盛放各種醃菜、醬汁等的器皿。這件「綯紋豆」來自戰國時期,曾與列鼎、簋等器具組成隨葬青銅禮器。一些學者將「豐」解釋成「豆」上放置兩串肉的象形,而「禮」字亦從「豐」,足見飲食器具在中國禮儀文化中的重要性。
FILMART「人工智能影坊」啟動 《哪吒2》製作團隊分享AI特效心得
「人工智能影坊」(AI Hub)昨日宣布啟動。香港貿易服務業拓展總監張詩慧在啟動儀式上表示,人工智能在影視業的創新應用愈來愈廣泛。香港國際影視展上,一眾嘉賓和學者就此議題展開深度討論,展望未來行業發展前景。
香港國際影視展揭幕 逾760展商參與
在此期間,展會將舉辦超過30場精彩活動,為影視內容出海和文化交流提供平台,並且特設「人工智能影坊」(AI Hub)試點項目,展示影視製作技術創新突破。\大公報記者 顏 琨、徐小惠
香港國際電影節4.10開幕
作為「焦點影人」的古天樂,過往曾拍攝逾百部電影,當中有10部將會在電影節中播放。古天樂表示,自己最重要的責任是推廣香港電影給觀眾認識。談及對電影界的貢獻,古仔表示除了拍攝電影,本身亦是演藝人協會及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疫情時都有幫助業界籌款及撥款助電影工作者渡過難關。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