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 全運會圓滿閉幕 詮釋灣區同心
【大公報訊】廣東隊網球運動員王欣瑜、香港隊公路單車運動員李思穎、澳門隊空手道運動員郭建恆在閉幕式上,手手相連,共同開啟閉幕式的倒計時。在全運會裁判員代表團及37個運動員代表團進場後,粵港澳三地領導以及高志丹致辭後,王滬寧宣布第15屆全運會閉幕。
數讀十五運會
李家超祝賀港健兒全運奪佳績
李家超說:「香港回歸祖國以來,首次以承辦城市的身份參與這項國家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體育盛會,是香港體育發展的里程碑,意義重大。香港承辦的十五運會8個競賽項目和一個群眾賽事活動,以及協辦的兩個跨境項目,一直以最高標準作為籌辦目標,已經順利圓滿完成,充分展現出粵港澳三地緊密協作的成果,體現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堅定支持,也為大灣區未來舉辦更多國際大型盛事奠下穩固基礎。」
北平鋒:十五運給大灣區留下了什麼
十五運究竟是什麼?從組委會新聞發布會公布的亮眼數據中可尋答案。賽事創造8項世界紀錄、5項世界青年紀錄、13項亞洲紀錄、10項亞洲青年紀錄、14項全國紀錄、7項全國青年紀錄,其中12個小項奪冠成績超巴黎奧運會冠軍水平。在跳水、乒乓球等賽事項目中,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等諸多高手同台競技、爭奪全運冠軍,全球頂級水平令觀眾直呼過癮。東部沿海地區展現綜合實力,其他地區各展所長,集中資源力量發展特色項目、重點項目,不斷取得新突破。群眾賽事同樣精彩紛呈,23個大項、166個小項吸引1.1萬名「民間高手」參與,年齡跨度從8歲到81歲,囊括各行各業,「全民全運」名副其實。來自粵港澳三地約6萬名賽會志願者同心協力,用微笑、熱情、堅守為盛會保駕護航。可以說,十五運既是頂級運動員的競技場,也是普通民眾的大舞台,更是三地一體聯動、協同發展的展示平台。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 全運+閉幕/陳國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有力證明
陳國基指出,早在兩年多前,香港便開始緊密籌備十五運會,建立了高效的聯絡機制,全力推動各項籌備工作。最終,香港賽區成功舉辦了包括沙灘排球、劍擊、籃球(男子22歲以下組)、場地單車、高爾夫球、男子手球、鐵人三項和七人欖球在內的8項競賽項目,以及1個群眾賽事活動──保齡球,共誕生了39個競賽項目金牌和6個群眾賽事活動金牌。
跨境馬拉松冠軍何傑:香港市民加油聲給我動力
回想奪冠那天,何傑仍然難掩激動心情,他分享起首次跨境跑馬的新穎體驗,無感通關、無縫跨城的賽程讓這名身經百戰的名將也感到新奇。
新加坡官員就亞洲盃不當言論致歉
羅淑佩稱不影響兩地關係
大公時評/十五運會氣象萬千 融合發展勢如破竹
中央把舉辦十五運會的重任交給粵港澳三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出席開幕式,並在此期間兩次就推進大灣區建設做出重要指示。這既是對全運會的高度重視,也是對加快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殷切期望。十五運會不僅是全運會66年歷史中的一個里程碑,也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深入融合發展的新起點。閉幕之際回頭看,三地攜手合作,無縫對接,留下了寶貴的「全運經驗」。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 全運+閉幕式/全運今深圳閉幕 水中舞台呈現「星辰大海」
為期13天的十五運會21日結束,晚上的閉幕式在深圳舉行。本屆開幕式,以至在聖火採集、傳遞上都用上創新科技,令人印象深刻,當局也預告閉幕式一樣繼續為觀眾帶來驚喜,將延續科技融合體育、藝術以及粵港澳三地文化。有份參與閉幕演出的粵港澳三地嘉賓、演員,以及來自數十個演出團體的超過1000名表演者,連日來加緊綵排,對現場舞美、道具、燈光、演員環節等做了磨合,優化各環節之間相互銜接,力爭達到最佳演出效果,務求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港女子接力隊感謝觀眾暖心打氣
出戰全運獲寶貴經驗
男重劍女花劍團體賽 港隊均獲第6
港男隊在8強賽以44:45僅負山東隊而轉戰名次賽。5至8位名次賽,港隊以45:34輕取安徽隊,但在5至6位名次賽卻以44:45負於寧夏隊,收穫第6。
全運+乒乓球/馬龍成就全運會金牌大滿貫
比賽採取5場3勝制,首場為雙打對決,隨後進行4場單打。北京隊在雙打項目中派出黃友政/馬龍搭檔,對陣上海隊的許昕/周愷。首局比賽雙方競爭激烈,北京隊在局末階段穩住優勢,以11:9先下一城。第2局上海隊調整策略,以11:5扳回一局,將總比分追平。然而,北京隊組合在隨後兩局展現默契,以11:4和11:7連勝,最終以3:1贏得首場勝利,為北京隊取得領先。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