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9+2」發展論壇昨舉行 共商「十五五」機遇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致辭中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重點工作,也是本屆政府全面推進的重大工作,認為國家「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有關區域發展、特別是大灣區建設的重大部署可為特區政府指明未來的工作方向。他指出,香港正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強化「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平台功能。
表現亮麗/港零售基金首三季吸資1224億 十年高
在首三季錄得825.58億的總銷售額之中,債券基金佔最多,達325.4億元(按年升24%);其次是混合資產基金,有172.39億元(升30%);股票基金佔167.94億元(升21%);貨幣市場基金的升幅最強勁,按年升近1.2倍至147.47億元。
圖片故事/投資者教育動畫開播 加強防騙警覺
基金公會主席余振聲先生表示,基金公會致力提升公眾對零售基金的認識,今年更特別與證監會合作,希望提高投資者對基金投資相關騙局的警覺。他補充說,自十月中分階段推出新動畫系列以來,累計已吸引超過160萬次觀賞,反映公眾的高度參與,及基金公會對投資者教育的長期重視。
瑞銀:黃金上望4500美元 商品薦石油穀物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全球大宗商品兼外匯主管施德銘(Dominic Schnider)表示,石油和穀物(grains)現時的價格相對吸引,也是建議擴大投資範圍的另一原因。根據瑞銀CIO預測,倫敦布蘭特期油明年料見每桶62至67美元,而現時約為62美元。
量化派暗盤飆185% 每手賺9100元
量化派旗下消費電商平台羊小咩涵蓋各式零售商品,如為第三方市場供應商提供消費電子產品、食品及飲料、家電、化妝品、珠寶、服裝及個人日常護理用品等,並透過線上購買將該等消費品與羊小咩用戶進行匹配。自2022年4月經營汽車零售線上到線下(O2O)平台消費地圖,自2024年起,消費地圖亦可讓消費者在線上購車。
陳茂波訪英與商界會面 推介港投資機遇
陳茂波當日晚上出席了由香港貿發局舉辦的「香港晚宴」,並發表主題演說,向英國的政商界介紹香港的最新情況和發展機遇。陳茂波強調,「一國兩制」繼續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基石,法治和普通法制度依然穩健,廣獲國際認同。他指出,過去一年,全球資金持續流入、多國企業持續擴展在港業務,反映國際社會對香港營商環境的信心。例如,恒生指數今年累升約30%,新股(IPO)集資額更領先全球,資產管理規模及銀行存款亦持續增長,這些正面發展,都吸引了更多國際金融機構來港發展。
經濟透視/完善人才配套政策 科企落戶關鍵
特區政府自2022年底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以來,已完成5批重點企業簽約,約100家落戶,投資逾600億元,並創造約2.2萬個職位。另外,從2023年1月到今年上半年,投資推廣署協助逾1300家企業在港開設或拓展業務,帶來超1600億元的直接投資,創造逾1.9萬個新職位。
人才對接/數字王國:AI賽道分工細 難找對的人
然而,王章樂坦言,在香港的發展「執行上說完全沒有難度肯定是不切實際的」。首要挑戰在於人才。他指出,香港相關技術人才相對較少,而數字王國專注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數字人及生成式AI賽道非常細分,要在有限的人才池中尋找精準符合要求的人才更是「難上加難」。目前其約7人的香港技術團隊中,不少是通過「優才通」計劃引入的內地及台灣人才。他強調「只要是合適的人才,我們都會盡量洽談」。
招聘困難/山石網科:網絡安全專才缺 畢業生人數少
在業務層面,山石網科於香港市場取得關鍵突破。趙京璽透露,特區政府現已成為公司在港的最大客戶,公營及金融機構也開始採用其產品。他分析這一轉變源於兩方面:一是國際形勢變化讓各方重新審視單一技術供應鏈的風險;二是過去十幾年國產IT產品在可靠性、豐富性上已「追趕上來」,甚至實現超越。
提升競爭/e簽寶冀放寬簽證政策 增吸引力
金宏洲表示,現時公司正與特區政府合作推動「數碼企業身份」項目,在香港的根基日益穩固。未來,公司將繼續以香港為基地,重點布局東南亞及中東市場,並且計劃在歐美、南美設立團隊,目標是三年內海外收入達一億元規模。
一點靈犀/內地樓市明年有望見底\李靈修
筆者在今年初(1月18日)曾撰文《內地樓市今年見底還是尋底?》,從價與量兩個維度分析市場,得出的結論是:內房已擺脫快速下行期,但真正觸底仍需時間。眼下年底將近,本文在信息更新的基礎上再做判斷。
心水股
紫金礦業(02899)
頭牌手記/兩度闖關不果 恒指阻力位26200\沈 金
一如本欄所說,市場反應決定一切。昨日阿里由始至終都捱沽,收報154.8元,跌1.9%,好淡繼續過招,成交額172億元,為全日總成交2070億元的8.3%。
基金人語/歐美消費市場不振 高收益債券忌沾手\Julian Houdain
觀察2026年,美國財政政策將支持經濟活動,但在接下來的一至兩個月內,消費者需求可能仍然略顯疲弱。例如,注意到美國汽車銷售疲軟,因此相信美國聯邦政府的電動車補貼終止只是需求下降的部分原因。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