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經濟學/AI時代還追求人口數量嗎?\梁建章
哈佛大學兩位研究人員Seyed M. Hosseini和Guy Lichtinger在近日發表了一篇論文《Generative AI as Seniority-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Evidence from U.S. Resume and Job Posting Data》(生成式AI作為資歷偏向型技術變革:來自美國簡歷和招聘數據的證據),通過分析2015至2025年美國近28.5萬家企業、6200萬員工、2.45億條招聘信息等數據,推導出來的結論是:自2023年初以來,生成式AI正在以一種「資歷偏向」的方式重塑勞動力市場,即對初級員工的影響遠大於對高級員工的影響。
創科瞭望/內地K簽證政策 吸引全球STEM人才\陳迪源
K簽證推出的消息傳出後,美國剛好陷入H-1B簽證的混亂。H-1B簽證是美國吸引國際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徑,但特朗普聲稱申請費大幅調高至10萬美元,導致許多印度、東南亞等國家的STEM畢業生受阻。再加上美國政府進一步收緊移民政策,引發全球人才外流。
樓市強心針/樓價見底回升 豪宅率先領漲\廖偉強
眾所周知,在成熟健全的地產市場,豪宅一向是升市的火車頭。豪宅買家具備資金調動能力,對於市況變化的反應亦較敏銳,所以部署往往可以快人一步、超前部署。近期豪宅新盤西半山天御首個單位招標,呎價高達7.5萬元,成交金額達3.55億元,正好印證了豪宅資金魚貫進場,而並非仍在觀望市場的變化。這種現象亦與資金的風險承受能力有關,豪宅買家多為高資產人士,入市並非孤注一擲,而是資產配置的一環。
財政解析/完善機制 化解地方債風險\劉尚希
地方債作為中國宏觀調控體系的關鍵政策工具,在維繫經濟社會穩定運行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擴大財政支出強度、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方面具有結構性功能。
民生國計/美政府停擺只是財政博弈的序曲\林 彥
因此,至少到明年中期選舉前,美國財政問題的持續發酵仍將是市場隨時會面臨的潛在波動風險;而在債務周期下行的大背景下,美元弱勢格局難改,黃金配置價值仍在提升,考慮到西半球的投資者在這輪牛市中依舊欠配黃金(其黃金ETF持倉量距離歷史高點還有20%-30%的空間)。
樓市新態/完善置業階梯 土地資源最大化\汪敦敬
首先,興建公屋的錢從何來?其實大部分都是由地產市場而來,而且仍未找到其他可以代替地產份額的收入。無論你是否喜歡,這也是現實。「唔好倚賴地產」是非常正確的目標,但不是今天的現實。樓市下跌,政府收入就會受影響。
淵謀遠略/中國積極打造全球算力引擎\袁淵
圖形處理器(GPU)的發展始終與算力需求升級緊密相關。早期GPU主要用於圖形加速,但隨着深度學習算法的爆發,其大規模並行計算特性被重新發掘——單個GPU可提供數千個計算核心,遠超傳統CPU的串行處理效率,成為訓練神經網絡的首選硬件。據統計,當前全球AI算力中超過70%依賴GPU支撐,高端GPU芯片(如英偉達H100、AMD MI300)更因其在大模型訓練中的不可替代性,成為國際科技競爭的焦點。
共創共享/企業應小步快跑 擁抱AI時代\戈峻
中國的AI產業規模之所以快速增長,有賴於AI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據中國信通院測算,各層級的AI產業去年都有不俗表現,基礎層增速達到54%,規模接近3100億元模型框架層增長18%;應用層規模增長13%,其中的智能硬體層增長15%,智能軟體層增長10%。除了產業規模,各項AI相關技術發展勢頭也猛,8月份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介紹了「十四五」時期數位中國建設發展成就。單就「十四五」期間,中國AI綜合實力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AI專利數量佔全球總量的60%。
樓語縱橫/新盤求價又求量 招標發售趨增\楊永健
相信大家亦明白,發展商會配合法例要求,以至不同的經濟環境,以及市況轉變銷售策略。在2013年的「一手新例」實施前,大部分發展商會透過不同的方法推售樓盤,包括先到先得通宵排隊、內部認購、透過不同代理包銷單位,形式上林林總總,有時更會有「排隊黨」的出現。隨着「一手新例」實施,發展商銷售手法受到規管,近年絕大部分的新盤均會以「入飛揀樓」的方式,只會有個別特色單位或是豪宅物業,以招標形式出售,但近期個別新盤改變銷售策略,轉為以招標形式出售。
金融觀察/深化金融服務 助力民企出海\鄧 宇
中國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近年來,民營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提高海外營收佔比,但面臨關稅戰、貿易保護主義等新的挑戰,亟待增強供應鏈韌性。
經管之見/意大利出口強勁給香港的啟示\李 勤
近年意大利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持續深化,2023年貿易額約75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意大利在亞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為意大利全球第五大貿易夥伴,僅次於德國、法國、美國、瑞士。
談樓說按/港銀減P周期近尾聲\王美鳳
在聯繫匯率制度下,本港息率大致跟隨美息走勢,但調整步伐及幅度卻毋須完全一致,除了美息變化,銀行亦視乎拆息水平、市場資金供求狀況、自身資金成本及未來息率走勢等因素,以決定調整息率步伐及幅度。基於本港對上一次加息周期(2022至2023年期間),港P加幅明顯少於美息,美息加逾5厘,港P僅加0.875厘,故此是次減息周期港P減幅亦會少於美息;簡單來說,即是P加息時加不多,減息時亦減不多,故此在整個減息周期,港P不會在美國每次減息均會下調,減息幅度亦毋須跟足美息。
中金點睛/人民幣國際化聚焦四主線\繆延亮
美元霸權依賴「雙錨」體系的支撐,法理之錨是基於對主權信用、交易媒介和儲藏價值的信任,功能之錨則依靠一個廣闊、深厚和高效的金融市場。但目前美國的「雙錨」呈現弱化的態勢,一來美國「雙赤字」和高通脹問題頑固;二來,美國濫用儲備貨幣地位,或將關稅、金融制裁等工具「武器化」。美元避險功能的邊際弱化跡象開始增多。
財經通曉/市場化改革有助內銀穩息差\劉曉曙
美國銀行業淨息差儘管有所波動,但整體上大部分時間都保持在3%以上的相對較高水平。美國銀行業不僅在加息周期保持較高的淨息差,如2005至2007年期間的加息周期,淨息差保持在3%以上;而且在降息周期,美國銀行業也能維持較高的息差水平,最低值在2.5%以上。
主樓布陣/「人財」續湧港 樓市加速復甦\布少明
而近日一手樓市及股市的熱潮,帶動樓價「見底回升」。「美聯樓價指數」最新報130.1點,按周升約0.77%,連升三周,是自去年8月底後首次重上130點水平,已創出逾一年新高,年內樓價升約1.54%。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