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觀察/港抓緊大灣區跨境聯動機遇\鄧 宇
在港的金融機構加快融入大灣區建設、加強區域跨境聯動充滿新機遇。建議在港的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主動對接大灣區政策創新試點,服務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加快打造「政策合力+業務聯動」優勢,找準新的增長機會和發掘新的潛力空間。
世經明察/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保持強韌\張 明
其二,最近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已達3厘。較寬的利差會引發短期資本從低利率國家向高利率國家的流動。例如,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其他投資項出現1126億美元逆差,這是2020年第四季度後新高。短期資本持續流出會造成國內外匯市場上美元供不應求,推動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中美利差高企的最重要原因,是中美處於不同經濟周期,美國產出缺口為正,經濟有過熱壓力,中國產出缺口為負,經濟增長動力較弱。美國政策性利率處於周期性高位,而中國政策性利率不僅處於較低水平,而且還可能繼續下行。
談樓說按/浮動入息人士也可獲九成按揭\王美鳳
以一案例說明,李先生於一年多前以建築期付款方式買入一個樓花物業,李先生並非固定收入人士,月入浮動,在計劃購置物業時,已預備將會申請發展商為樓盤提供的九成按揭計劃。李先生明白浮動收入人士並不符合資格申請九成按保計劃,現時接近上會階段,但李先生獲發展商通知未能批出九成按揭,原因是貸款公司認為李先生提交的入息文件未夠充分。
經濟透視/提振內需消費 穩樓市政策續發力\連 平
在筆者看來,2025年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凸顯,國內需求提振仍需發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已進入深水區,中國經濟增長將面臨不小的壓力。基於2025年,製造業和基建投資仍將是拉動投資的重要引擎,預計2025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4.0%,增速高於2024年。此外,全年消費支出貢獻率有望升至65%,拉動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約3.25個百分點,為經濟增長保持韌性「保駕護航」。
宏觀經濟/復甦呈波浪式 提防外需風險衝擊\李 湛
外需大概率走弱。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大概率實施逆全球化政策,向全球國家加徵關稅,同時加快製造業向美國回流,並收緊移民政策。特朗普上述政策主張可能對全球需求和供應鏈產生新一輪衝擊,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增長與需求走弱。
主樓布陣/樓市成交趨旺 土地市場料復甦\布少明
賣地少的同時,新申請預售樓花亦創自2013年後的11年新低。據美聯物業研究中心綜合地政總署資料顯示,12月份只有西半山醫院道7號共62伙新申請,令去年新申請預售樓花私人住宅單位最終只有7059伙,較2023年8148伙減少約13.4%,創自2013年後的11年新低。
平心而論/中國經濟轉向創新驅動型增長\黃益平
中國已經進入經濟發展新階段,有三方面的變化值得重視:
國際金融論壇/構建全球碳定價框架 應對氣候挑戰
從經濟學角度看,要大幅減少碳排放有兩條路徑。一是「去增長論」,即通過限制經濟增長來降低碳排放。該理論指出資本主義對增長的盲目追逐,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並且認為持續增長並非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的唯一通途。就像新冠疫情期間,經濟活動的急剎車竟意外地讓碳排放出現下降。然而,若將「去增長理論」奉為圭臬,推行激進的政策,無疑是在經濟發展的高速公路上突然掉頭,必然會引發一系列難以承受的負面效應,在現實世界中缺乏可行性。
樓市智庫/樓市撤辣兼人才來港 置業需求增\陳永傑
雖然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跌至近一年來的新低,但由於香港特區政府去年2月底宣布全面撤辣,非本地人來港置業成本大幅降低,足以抵銷匯率影響。樓市撤辣後,大批內地客前來香港睇樓買樓,看準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除了趁低吸納作投資外,還有受惠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搶人才措施,買樓收租回報吸引。
港股觀察/建設香港多層次資本市場\席春迎 萬 勇
本文將從香港創業板改革、中小上市公司困境、港股退市股票等方面闡述香港資本市場建設與建立OTC市場的必要性。
實話世經/財幣雙策發力 中國經濟增長加速\程 實
首先,從財政到貨幣,穩增長政策規模與節奏的搭配。面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壓力,中國在2024年推出了一攬子增量政策,以應對經濟增速放緩和總需求不足的挑戰。全年GDP增速預計達5%,在全球經濟整體放緩的背景下表現出韌性,這離不開宏觀政策的精準發力。
樓市強心針/今年樓市更明朗 樓價料升5%\廖偉強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2025年的樓市可以看得比較樂觀?原因是有很多去年困擾樓市的因素已經逐步淡出,例如經濟的復甦步伐緩慢、高息的壓力等等。2025年,樓價表現總會比2024年來得理想,相信全年仍有機會回升5%左右。就算是市場仍受一些不利因素所困擾,令到樓價未能止跌,但筆者認為樓市最壞的時刻已過,縱未能扭轉跌勢,跌幅也是愈來愈輕微,離谷底也不遠矣。
創科瞭望/推進數據治理 建設國際數據港\陳迪源
專題網頁涵蓋三項指導性《數據治理原則》及相關策略、指引與技術標準,集中介紹政府數據治理政策及其實踐目標。本文也將探討專題網頁所展示的數據治理政策如何提升數據的使用與保存,改善市民生活,並為業界提供發展機遇。
天風視野/特朗普的矛盾經濟政策\宋雪濤
比如,如果無法提高生產效率或減少政府支出,關稅和減稅導致通脹上升,抑制通脹的加息又會給經濟帶來壓力,且與低利率傾向相矛盾。特朗普推崇的美元優先政策,需要擴大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佔比,這與孤立主義、縮小貿易逆差的做法又存在矛盾。
樓市新態/加快公屋轉流 紓緩赤字壓力\汪敦敬
現屆特區政府的人口政策其實十分成功,香港人口由2020年至2022年減少17萬人,去到2024年中,回復增加逾18萬人,效果明顯。對於大都會來說,人口減少是一個危機,但政府避免了這方面的風險。當然,人口增加是大都會要有的條件,否則沒有足夠的人手發展新產業及開發客戶群,外來人口亦會對地產有提振作用。此外,政府宣布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容許投資5千萬元或以上的住宅物業。根據數據,計劃自去年3月推行以來,首十個月接獲申請逾800宗,預計為香港帶來的投資額逾240億元。本地豪宅市場即時受惠。如果香港的人口政策保持成功,未來會需要更多住屋供應。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