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點睛/把握港股牛市 尋找稀缺資產\劉剛團隊
觀察過去兩年市場的脈絡,本質上,都可以概括為「過剩流動性」對「稀缺回報資產」的追逐。只不過,在不同階段,能夠成為和被認可的稀缺資產不斷在變化。一旦被認可,過剩流動性大量湧入會迅速成為共識,使得漲幅會透支到讓人咋舌,然後再去尋找下一個機會,分紅、國債、黃金、成長,無不如此,因此才會不斷輪動。
創科瞭望/「港話通」展現香港AI自主創新\陳迪源
AI已進入水電煤的時代,香港若沒有自己的「發電廠」,所有數碼生活的繁華,都只是建基於浮沙之上的海市蜃樓。今天,香港的金融交易、律師樓的文件審核、醫院的初步診斷,對AI的依賴與日俱增。但這些服務的「總掣」,大多遠在海外。這意味着,別人只要輕輕一按,我們的數碼化經濟就可能集體「跳掣」。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懸在所有技術依賴型經濟體頭上的現實風險。
樓市智庫/市場需求強勁 新盤加價推售\陳永傑
樓市轉勢幾乎可以肯定,發展商態度亦明顯轉變,不再願意「平賣」或「蝕讓」,反而出現「報復式加價」的情況。近年以低價開售的新盤相繼加價,反映市場需求強勁,令發展商有更大信心推高售價。
淵謀遠略/強化灣區科創協同 加速研發成果落地\袁 淵
香港土地面積有限,且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資源稀缺成為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儘管特區政府推進北部都會區和新田科技城建設,規劃容納500家科技企業,但項目建設周期較長,預計2028年才能建成,短期內難以滿足科技企業的發展需求。目前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的研發空間已接近飽和,部分科技企業因缺乏擴展空間而選擇遷往大灣區內地城市,導致優質資源流失。
共創共享/中東經濟轉型 釋放投資機遇\戈 峻
這次考察團陣容鼎盛,企業家涵蓋製造業、建築建材、貿易投資,亦有知服科技這類創新企業。雖然行程只有一個多星期,但一行人先後出席綠色峰會、走訪多個自貿區,與包括沙特投資部、迪拜經濟和旅遊部、阿布扎比投資辦公室等要員見面,也拜訪了中東當地的中資企業商會,以及與前阿布扎比石油與自然資源部長Al Badi、奧地利商務部部長及奧地利駐阿布扎比大使等政經重要人士交流。從政策權威解讀、市場實地考察、產業多邊對接等多維度去了解中東市場。
樓市強心針/留學人口激增 支撐樓市前景\廖偉強
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留學香港」品牌,配合調整政策,包括放寬非本地生人數上限至本地學額的50%,並容許留學生在學期間從事兼職工作,令來港就讀的吸引力顯著提升。據估算,目前在港留學生人數達8萬人,不僅帶來了租住的剛性需求,也是未來支撐樓市的關鍵力量。
宏觀漫談/「十五五」規劃的稅改方向\羅志恒
《「十五五」規劃建議》(下稱《建議》)對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環境、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主要目標、任務和制度保障做了非常務實和前瞻的部署安排。鑒於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稅收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以及稅收政策是財政政策的重要抓手,《建議》在宏觀經濟治理、全國統一大市場、收入分配和綠色發展等方面都提及了稅收的重要作用。
創科宇宙/內地科企落戶 壯大港創科生態圈\梁頴宇
比起專注於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DeepSeek,以及主攻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的宇樹科技,強腦科技在六小龍中相對低調,在國際和普羅層面的知名度也較低,但能夠躋身六小龍,實力自然不容小覷。
樓市新態/房屋政策到位 上車機會增\汪敦敬
首先我們討論一下,好的房屋政策是如何衍生的。
集思廣益/中國出口多元化 增強外貿韌性\管 濤
特朗普在第一總統任期就曾挑起中美貿易衝突,以2018年2月披露「232調查」結果、3月初對自中國進口的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加徵25%和10%的關稅為開端。今年特朗普重返白宮之後,再次掀起關稅風暴。儘管本次關稅衝突範圍更廣,但作為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國,中國在關稅風暴中仍然首當其衝:2、3月份,美國先後對中國出口商品徵收兩輪各10%的「芬太尼關稅」,4月初美國宣布「對等關稅」,對中國出口商品徵收的關稅稅率從34%先後提升至84%和125%。
一方之言/旅遊業四大綠色轉型路徑\方 璇
當前旅遊模式呈現「深度體驗」與「行程碎片化」並存的特徵。旅客不再滿足於傳統觀光,轉而追求具文化內涵與在地特色的沉浸式體驗。消費行為也更趨理性與數位化。據統計,超過75%的旅客在預訂行程時會關注環保與社會責任屬性,且從靈感獲取到分享的全鏈路已深度依賴數位平台。
樓語縱橫/收租好過收息 投資客搶購一房戶\楊永健
租住需求持續增長是多方面因素推動,特區政府持續放寬大專院校的海外生名額。自2024/25學年起,政府資助專上院校招收非本地生的限額由20%倍增至40%,於下學年開始非本地生名額將進一步增至50%。與此同時,特區政府為了吸納更多的人才來香港發展,內地專才大幅增加,自然推動租住需要。當然連帶政府推出簡樸房政策取締不合適的劏房,令一些本來設在商業樓宇及工業樓宇的劏房,轉為租住私人住宅單位。
金融觀察/港打造金融科技樞紐 強化優勢\鄧 宇
金融科技屬新生事物,香港在發展金融科技時審慎規管和鼓勵市場創新的實踐經驗更顯寶貴。通過發揮香港在金融科技的「試驗田」作用,一方面有助於賦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能級躍升,保持全球創新的優勢,激發各界探索金融創新的動力,助推香港加快建設「金融+科技」雙引擎,另一方面也為AI與金融科技的融合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支持金融基建迭代升級和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增強金融體系穩健和韌性。
經管之見/21世紀的三種新經濟思考\李 勤
無論是學有所長的經濟學家或是新企業人,現在都是時候檢查腦海中固有的「存貨」,並用更能符合現代需求的圖像,與時俱進。筆者近日閱畢拉沃斯(Kate Raworth)的《甜甜圈經濟學》一書,頗有啟發。本文是分享筆者閱讀該書的心得,並闡述對經濟學家如何有利國計民生的期待。
談樓說按/按揭以租金作入息 問清銀行計法\王美鳳
銀行對於這方面的計算方式及審批準則不盡相同,例如銀行之間在計算物業租金又或預估租值列作入息的百分比並非相同,當中亦可能附帶條件,例如對於連租約之單位,有些銀行可將租金之80%列作入息計,有些銀行則僅限於高達租金之70%計作入息,亦有銀行是因應不同樓價、租約是否已打釐印去批出有關百分比。而銀行最終是否可批出有關租金之百分比,亦有機會視乎其他因素一併評估包括按揭申請人的供款能力、財務背景、信貸紀錄,以及物業質素等。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