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謀遠略/突破性能瓶頸 國產GPU芯片崛起\袁 淵
現時內地GPU產業生態正逐步完善。在產業鏈上游,半導體製造工藝不斷進步,中芯國際等企業在先進製程工藝上取得突破,為國產GPU的生產製造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產業鏈中游,礪算科技、景嘉微、摩爾線程、壁仞科技等眾多國產GPU企業不斷湧現,加大研發投入,推出一系列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在產業鏈下游,與GPU相關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包括人工智能、遊戲、影視特效、工業設計等。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加強合作,共同推動GPU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創新,形成了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金融熱話/需求不足 美國失業率易升難跌\趙 偉
當地時間8月1日,美國勞工局公布7月就業數據,整體弱於市場預期。機構調查方面,美國7月非農新增就業7.3萬人,市場預期10.4萬人,5月、6月新增就業人數分別下修至1.9、1.4萬人,下修幅度分別達到12.5、13.3萬人。
樓語縱橫/新盤排隊應市 全年銷售望超兩萬\楊永健
彼時的股樓齊升是恒指3萬點、太古城的呎價1萬元,但時至今日股樓齊升的定義,相信是恒指年底破26000點、今年整體新盤銷售能超越2萬伙。2007年年初恒指僅處於2萬點的水平,想不到10月股市一度升破31000點高位,同樣2007年太古城平均呎價僅7000元,後來呎價破萬,自然是樓價齊升。
金融觀察/灣區合作提速 孕育新機遇\鄧 宇
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布局具有世界眼光,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2019年國家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遠期展望至2035年,和國家2035年規劃的時間線高度一致。當時及今後一段時期所面臨的複雜國際環境,充分印證了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布局的前瞻性。
經濟把脈/美國就業數據暴露多重隱憂\梁中華
從歷史上來看,此次非農數據的下修幅度較為少見。雖然因問卷收集延遲在第一次修正時對數據進行大幅下修相對常見,但第一與第二次修正均大幅下修的情況較少,僅在新冠疫情期間出現。
樓按明曦/轉租為買 計清按揭免失算\張顥曦
(一)首期資金要充足。
法治金融/制度創新助科技金融行穩致遠\李付雷
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活水的灌溉,需要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金融體制,加強支持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今年5月,中國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金融監管總局等七部門聯合發布《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旨在通過制度創新為科技創新做好金融服務。
斌眼觀市/解讀「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朱 斌
會議在肯定上半年「穩中有進」、「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的同時,清醒指出「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要求「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下半年工作的核心在於「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為「十四五」畫上圓滿句號,並為「十五五」開局奠定堅實基礎。具體來看:
主樓布陣/買租同強 港樓市看高一線\布少明
差估署公布,6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按月升0.03%,連升三個月。美聯樓價指數截至7月28日報128.19點,較6月升約0.71%,本年迄今升約0.05%,升幅雖然輕微,但已走出下跌軌道,年內走勢由跌轉升,更有助部分業主脫離負資產行列。
察股觀經/解讀政治局會議的經濟信號\李迅雷
下半年還會降息嗎?利率是資金的價格,降息有利於穩樓市、穩股市。但不同於4月25日的政治局會議,今次政治局會議沒有提「適時降準降息」。那麼,是否意味着下半年不會降準降息了?這倒未必,因為背景很重要。
共創共享/AI時代 企業家更有用武之地\戈 峻
筆者作為英偉達的前全球副總裁,這位老戰友、老同事、老朋友在訪京之旅中發表的兩句話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其一,他認為人工智能下一個浪潮──「物理AI」將在十年內出現,並徹底改變現有的工廠模式;其二,他在點評與華為的關係時提到「對手不是敵人」,充分體現了他的前瞻性和市場智慧。
樓市智庫/去庫存未完 現樓主導一手市場\陳永傑
房屋局每季都會公布「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包括已批圖則但未動工「俗稱熟地」、施工中、已建成但未售出單位。本季(截至2025年6月30日)最新數據是10.1萬伙,按季減少4000伙,連跌五個季度,是自2022年三季度以來最少供應。相比去年初歷史高位11.2萬伙,跌幅近一成。
港股觀察/如何有效支持中小市值企業?\席春迎
殭屍股的持續存在,已成為拖累香港市場形象、抑制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障礙。這些「沉默」的上市公司不僅資源沉澱嚴重,也難以為科技轉型、產業升級提供資本支持。如果不正視並解決中小市值板塊長期低效、低流動性的問題,香港資本市場將難以實現真正的高質量發展。
創科瞭望/智方便優先機制 公平分配公共資源\陳迪源
「先到先得」已被自動程式壟斷
樓市強心針/樓市站穩陣腳 觀望者宜調整策略\廖偉強
經濟低迷加上樓價持續下挫,令投資者信心受損,不少人已無力再抓緊機會。即使近日市況漸露回穩端倪,部分伺機入市者仍深陷「未跌夠」思維,就算沒有數據佐證,也堅定認為樓價未見底。這種過分謹慎的取態,令部署步伐變得滯後,錯失吸納良機亦屢見不鮮。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