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鏈能講堂/比特幣大跌 清算槓桿資金\付 饒

  圖:比特幣價格從10月初約12.6萬美元的高位,到跌破9萬美元,回撤幅度接近三成,基本抹去今年漲幅。

近期比特幣大跌並非一次簡單的「情緒崩盤」,更像是一場發生在宏觀、資金與市場結構三重維度上的「再定價」。比特幣價格從10月初約12.6萬美元的高位,一度跌破9萬美元,部分時段甚至接近8.7萬至8.9萬美元區間,回撤幅度接近三成,基本抹去今年漲幅。這一次,比特幣用自己的「變臉速度」明確告訴市場:它首先是一種高β風險資產,其次才是被賦予各種敘事的「數字黃金」。

首先,真正把行情從「高位盤整」推向「深度回調」的,是宏觀預期的急劇扭轉。美聯儲在最近一次議息會議及此後的官員發言中,對進一步降息保持謹慎,市場原本對年底寬鬆的「樂觀押注」被迫降溫,美元走強、美債收益率回升,全球風險偏好同步收縮。對無息資產而言,利率並非抽象的宏觀變量,而是直接參與定價的「機會成本」:當無風險收益率顯著抬頭,投資者對高波動資產要求更高的風險補償,比特幣自然首當其衝。

第二層衝擊來自資金結構的反向流動。過去兩年,被寄予厚望的現貨比特幣ETF在本輪下跌中扮演了「放大器」的角色。多家統計顯示,11月以來,全球加密相關ETF出現接近30億美元淨流出,美國頭部比特幣ETF單日贖回紀錄屢被刷新,僅一隻產品在單日就出現逾5億美元流出,而10月底以來部分產品累計贖回規模已達十多億美元。ETF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把原本隱性的機構行為變成了「每日公示」的資金表:當數據持續轉為淨流出時,市場會本能地把它解讀為「聰明錢在撤退」,從而形成自我強化的負向循環。

第三個不容忽視的背景,是整個加密市場的「風險資產籃子化」。過去六周內,全球加密資產總市值大約蒸發了1.2萬億美元,跌幅約四分之一;比特幣自10月高點回落近三成,與部分高估值科技股、AI概念標的調整節奏高度同步。這也說明,在機構化持有比例上升之後,比特幣不再以「獨立周期」運行,而是越來越被納入同一套全球風險資產的資產配置框架之中──當投資組合需要整體降風險時,它與高β科技股一樣,被按下的是同一顆「減倉按鈕」。

但真正決定跌勢是否會演變為「踩踏」的,並不是新聞標題,而是市場內部的槓桿與結構。本輪暴跌前,10月的單日大規模強平早已為這次調整埋下伏筆。有統計指,當時全市場槓桿倉位在一天之內被動平倉近200億美元,留下大量被動減倉後的碎片化持倉與脆弱的訂單簿流動性。在此環境下,只要宏觀稍有風吹草動、價格跌破關鍵整數關口(如10萬美元、9萬美元),掛在這些價位上的止損和保證金警戒線就會被集中觸發,交易所的強制平倉程序以機械方式加速拋售,形成典型的「清算瀑布」。

在現貨層面,長期獲利盤與「企業金庫化」比特幣的減倉行為,同樣加重了本輪回調壓力。此前在4萬至8萬美元區間建倉的大量長期持有者,在價格翻倍並創出新高後,本就處於明顯盈利狀態;當宏觀不確定性抬升,落袋為安是理性的選擇。同時,部分上市公司與機構在過去一年裏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甚至通過槓桿為其融資,當利率回升、價格回調,就會出現被動減倉。

從「避險」屬性 變為高風險工具

從更長遠的視角看,這一輪深跌至少傳遞出三大信號。一是,比特幣的「避險資產」敘事正在被修正。無論是ETF資金流向,還是與黃金價格、科技股走勢的相關性,都顯示出比特幣更接近「高風險成長資產」,而不是「類黃金」的純避險工具。

二是,宏觀政策與地緣經濟事件,已經成為左右比特幣中期走勢的核心外生變量。從美國關稅政策引發的通脹擔憂,到美聯儲降息預期的變化,再到全球科技股估值的階段性修正,原本屬於傳統金融的「關鍵詞」,如今都直接映射進比特幣價格。

三是,槓桿結構比單一利空更值得警惕。當槓桿在關鍵價位高度堆積時,哪怕只是一次預期微調或技術破位,都可能觸發連鎖清算,把「可控的調整」放大成「難看的暴跌」。站在市場參與者的角度,與其事後追問「到底是哪條消息害的」,不如在事前更系統地評估:當前價位上的槓桿密度有多高,清算鏈條一旦啟動,會否擊穿本輪行情的關鍵支撐。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比特幣的長期邏輯就此終結。供給減半帶來的稀缺性、機構基礎設施的持續建設、新一輪合規框架在全球不同司法轄區的落地,都將為價格提供新的支撐。但必須承認,在被市場納入主流資產池的那一刻起,比特幣就已經失去了早年「與宏觀無關」的純粹性,它越來越像一面鏡子,映照全球流動性的漲落、風險偏好的收放。

(作者為香港國際新經濟研究院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