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 評/越是大災大難 越要團結一致共渡難關\韓成科
火災造成重大傷亡,不少居民家園盡毀、親人離散、彷徨無助、令人心酸。但越是大災大難,越是危急存亡之秋,越需要社會各界團結一致、互相支持、堅強面對、共渡難關。這場火災背後存在各種問題和隱患,特區政府必定會全面徹查和追究,這點毋庸置疑。但現時最重要的是全力救災,全力協助災民重建家園,過上正常生活。在這個時候任何挑撥離間、煽風點火、惡意抹黑的言論,都是在干擾救援工作,百害而無一利。香港現時最需要的是同心勠力、眾志成城、共克時艱。
港事港心/災難面前空前團結 全力以赴救災救人\梅若林
一、特區政府:救人高於一切
議論風生/痛定思痛加快推進建築業改革\龍子明
李家超指出,政府會循四方向應對這場火災,首要是撲滅火災,第二是救治傷者,第三是善後安置,最後是全面調查。截至昨日傍晚6時,宏福苑起火的7幢樓宇中,4幢的火勢已撲滅,另外3幢火勢亦受控。
港事港心/火災牽動全國人民的心 全力救助做好善後\鄭曼晴
宏福苑大火起初只是其中一棟大廈的外牆棚架起火,但火勢未幾便因氣流和竹棚碎屑等原因蔓延至屋苑7座大廈,隨即一發不可收拾。事發時仍有不少住戶未曾知悉火警,因而沒有及時逃生被困火場。而火勢至入夜後未有明顯減緩,亦令現場情況更加危險。大火不但造成至少36人死亡和多人受傷,尚有279人失聯,更有一名消防員殉職、兩名消防員受傷。
2025立法會選舉/新選制激發民主活力 良性競爭喚醒選民熱情\卓 銘
新選制的核心優勢,在於打破了過去立法會選舉「泛政治化」的困局,將競爭的焦點拉回「為民服務、為港謀發展、為國家作貢獻」的核心議題上。候選人不論是來自什麼界別,其政綱都緊扣香港市民最關心最迫切的現實需求─從為增加房屋供應建言獻策,到為青年向上流動創造機會;從加快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到支持中小企業擴大創新科技應用場景;從優化醫療資源均衡分配,到為出生率低迷提供破解之策;從積極對接「十五五」規劃建議,到香港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這種「議題為本」的競爭,讓選舉回歸了民主的本質:選出真正能代表民意、解決問題的議員,讓立法會成為連接政府與市民的橋樑。這令廣大選民有更大理由關注選舉,並更積極地運用手上一票選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議員。
2025立法會選舉/踴躍投票 攜手推動香港發展\容海恩
筆者首次躋身立法會時,立法會經常出現惡意點算會議法定人數、暴力衝擊等情況,導致議會運作經常被中斷,議員未能有效表達意見,從而很多民生工作被拖垮,社會發展舉步維艱。完善選制後產生的立法會回歸議會職能,展現了良政善治的優點和重要性。
議事論事/第三所醫學院推動醫療與創新動能升級\林順潮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表示,醫學院團隊已具雛形,目前已經有6位臨床教授加盟,對招攬教學與科研人才充滿信心,並將展開全球招聘工作。至於醫學院日後的收生背景,首階段預計以具生物科學基礎的學生為主;隨着醫學院不斷發展,亦希望吸納其他領域的學生,例如具人工智能、工程、數據科學等背景,科大已就此制訂相關計劃。
2025立法會選舉/高度競爭比拼實力 助力培育政治人才\卓 銘
競爭是選舉的核心元素,以往舊選制也有競爭性質,為何說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可以培育出高質的政治人才、舊選制卻無法產生香港真正需要的議員?這可以分作三個層面來具體分析:
議事論事/「十五五」時期為何關鍵?\鐔 言
「十五五」時期為何關鍵?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從歷史方位、發展全局和國際形勢三個維度系統理解其重大意義:
港事港心/為未來「齊投票」 為香港「共擔當」\許素平
香港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後,在社會各界與政府齊心協力,香港踏上了由治及興新階段。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應當深刻領會和學習四中全會精神,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抓緊國家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迎來新的更大發展。我們將團結、凝聚廣大香港民眾,共享經濟民生發展成果與和諧穩定局面,為建設一個更加祥和安定,繁榮富強的香港而努力拚搏!
議論風生/重溫白皮書 堅定香港特色民主發展道路\吳學明
白皮書系統闡述了「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是如何形成、如何推進,以及中央在其中的憲制責任。事實上,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一百多年沒有民主可言,港英當局在香港回歸前才匆忙推出所謂的「政改方案」,種下日後亂象的禍源。香港民主的真正發展,是在中央推動下才得以實現。
維港觀瀾/從「十五五」目標看立法會選舉重要性\董光羽
「十五五」規劃建議大力支持香港
2025立法會選舉/重塑新選舉文化 展現高質量民主 ──「怎麼看正在進行的立法會選舉」系列之一\卓 銘
第一,新選制設計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相信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會同意,如果回到2021年以前,一個沒有任何政治背景、政黨支持的年輕人,基本上很難有條件與其他候選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競爭。這未必是因為年輕新人的個人能力或熱誠不及他人,而是由於舊選舉制度很多時候更重視「場外因素」,例如候選人的政治陣營、人脈、言行的「出位」程度等等;而到了實際選舉結果,亦往往由於政黨動員選民按策略投票或配票,而容易將沒有背景的候選人「篩走」。這種參選門檻高又鼓吹「抱團對抗」的選舉文化,往往在選舉開始前就已勸退了不少人。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