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視野/雙輪驅動政策賦能下半年經濟穩定成長\軒轅靖
「持續發力」強調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上半年中國經濟實現5.3%的GDP成長,主要得益於宏觀政策的有效支撐。包括:財政政策維持積極取向,貨幣政策維持適度寬鬆,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專案債加速發行,資金精準投向科技創新、消費提振等重點領域。
教育思考/修訂資助政策合理 鞏固香港教育樞紐地位\黃錦良
根據這項修訂,對申請副學位、學士學位及研究院修課課程者,政府設立了兩個學費類別:第一類別為獲資助的學費。供香港永久性居民、單程證持有者,以及符合規定的來港人士申請;以各項人才計劃來港人士的受養人,須兩年內居住於香港。第二類別為不獲資助的學費,不符合第一類別資格、以各項人才計劃來港人士的受養人,仍可以申請報讀,惟須繳付不獲資助的學費。相關學費水平與非本地學生的學費水平一致。
新聞背後/全運會彰顯大灣區協同發展新格局\卓 銘
本屆全運會破天荒地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反映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視和高度期望。這場國家級體育盛事,也可以理解為大灣區總體實力的一次展現,以及對三地協同機制的一場考驗,香港需要把握箇中機遇,把全運會轉化成說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的新資本。
青評後浪/「營商環境報告」展現香港韌性與活力\梁幸發
理解香港經濟的發展,必須從全面而客觀的角度出發,而香港經濟發展的動力則離不開特區政府的積極領導和創新思維、穩定的政治和營商環境以及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
議會內外/在變局中求變作為 做大「發展的蛋糕」\陳克勤
在美西方加強對華箝制戰略的外圍大環境下,香港經濟在過去幾年遭受了關稅與疫情的雙重夾擊。與傳統發達國家聯繫緊密的產業,例如貿易、航運等都受到較大影響。特區政府因應地緣局勢的變化,出台了諸多宏觀、微觀政策,協助企業渡過難關,並積極拓展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讓對外展開業務的個體和企業有更多選擇,避免「將雞蛋放於一個籃子」。
銳評/反華網媒整合謀不軌 堅決懲治不容為禍香港\卓 偉
但近日情況卻出現轉變,兩間反中媒體日前在台灣宣布合併,包括在台灣地區的《光傳媒》和英國的《追新聞》,並加入部分前「自由亞洲電台」(RFA)粵語組成員,合併組成新的新聞平台「追光者PULSE HK」,這個平台將分別在台灣、英國及北美設立三個「分社」,平台並展開眾籌,目標為一年400萬港元,以組成約16至18人的團隊。
有話要說/築巢引鳳聚勢能 打造獨一無二「雙向通道」\張 宗
香港國安法的實施,為香港「築巢」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石。它不僅守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更重塑了市場對香港的信心。中央政府的堅定支持是香港「築巢」的底氣。從CEPA升級到跨境理財通擴容,從支持創科中心建設到便利人才流動,政策紅利持續注入。「一國兩制」是香港「築巢」的獨特優勢,讓香港兼具「中國根基」與「國際視野」。作為「內聯外通」的樞紐,香港一手緊握祖國14多億人的超大規模市場,一手對接全球產業鏈與創新資源,可打造獨一無二的「雙向通道」。
焦點評論/將轉型的挑戰轉化為發展的機遇\吳志斌
這份《報告》長達94頁,分成「背靠祖國優勢 聯通全球商機」及「維持長期繁榮穩定 成商界安全避風港」兩個主要部分。首章提及「面對美國的霸凌行徑和保護主義,特區政府會繼續保持零關稅自由港的地位」;第二章則強調自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實施後,香港重建了安全穩定的營商環境,成為吸引國際資金和投資的安全港。若是將這份報告與目前的國際形勢和香港發展的自身訴求相結合,我們不難發現,這份報告實則是一份對內事關民生,對外事關轉型的重要文件。
新聞背後/西方政客「雙標」甘做逃犯「保護傘」\鄭曼晴
國安處懸紅通緝海外犯罪分子,本就是合情合法合理。香港警方依據香港國安法第36至38條發出通緝令,完全符合國際法中的屬人管轄和保護性管轄原則。域外效力難道全世界僅香港獨有?當然不是。其實香港社會也早非首日見識美西方反華政客的「雙標」,其往往指責香港國安法律的域外效力「侵犯人權」,卻絕口不提自家法律也有相同設計。歐盟本身就有歐洲逮捕令(European Arrest Warrant),容許打擊跨境犯罪;英國的新國安法列明海外行為若威脅國家安全,同樣可被追責;加拿大的《信息安全法》同樣具備域外效力;遑論美國一大堆國家安全法律,管轄範圍幾乎橫跨全球,哪個不是用來對付海外逃犯的工具?香港警方不過是依法追捕危害國家安全的罪犯,怎麼到了西方政客口中,就突然被加上了「跨國鎮壓」的標籤?
港事港心/從「超級聯繫人」 轉化為「價值創造者」\沈慧林
近年香港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既得益於內部多項改革及政策的支持,亦少不得外部新形勢帶來的新機遇。例如去年開始推出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投入100億港元支持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等領域,通過提供研發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降低企業創新成本,為多間企業將技術轉化為商業應用,使香港傳統製造業逐漸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以香港的珠寶製造業為例,過去以代工為主,利潤微薄。但近年來部分企業通過引入3D打印、智能設計等技術,開發個性化定製產品,同時結合香港的國際貿易優勢,拓展海外市場,實現了從「製造」到「智造」的跨越。
議事論事/把香港人工智能產業的餅做大\陳成爐
這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盛會。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迎來爆發式發展的世界潮流中,香港不僅沒有缺席,更走在了時代前列。當前,全球智能化浪潮風起雲湧,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呈群體性突破之勢,語言大模型、多模態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領域日新月異,推動人工智能向更高效、強智能的方向快速發展。香港也正以實際行動將人工智能打造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無論產學研各個維度,都展現了良好勢頭。
議論風生/改善英中關係,英國政府必須拿出誠意\江樂士
2024年11月,史塔默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時,強調「建立強而有力的英中關係」非常重要。他表示,儘管英國始終將自身國家利益置於首位,但仍希望成為中國「一個可預期、務實的合作夥伴」。
新聞背後/「大學問責協議」推動大學高質量發展\梅若林
新一份《大學問責協議》在本港高等教育發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議事論事/完善「引人才」制度 促進國際高教樞紐建設\徐則
從2022年以來,特區政府推行各類「引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人才來港發展。截至上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合共接獲近50萬宗申請,當中約33萬宗已獲批准,近22萬人才攜同家人抵港,數目遠超三年合共引入105000名人才的目標。
知微篇/「營商報告」告訴世界香港真實全貌\周八駿
約4年前的第一份報告,發表在香港由亂到治的重要時刻。眾所周知,2019年中至2020年初,由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黑色暴亂,對香港社會經濟造成空前惡劣的破壞,引起國際社會關於香港是否仍是合適投資地的疑慮。當其時也,《香港營商環境報告:優勢獨特 機遇無限》擺事實講道理,告訴世人,在香港國安法的護衛下,恢復社會穩定的香港,不僅依然保持固有的營商環境優勢,而且,堅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機遇。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