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揣着明白裝糊塗 「書店」軟對抗須重視\卓 銘
早前有報道指出,今年書展有數間獨立出版社被拒絕參展,至本周日,便有「獨立書店」公布一項所謂的「行業生態調查」,稱現時獨立出版商面對缺乏發行渠道、尖銳題材難以進入校園或申請資助等問題,又引述有人表示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削弱了創作自由和出版自由云云。光聽其一面之詞,好像香港出版業界受到「空前打壓」一般,但事實又是否果真如此?
議論風生/打造千萬人口國際大都會 為香港發展打開全新局面\姚志勝
李家超特首在社交媒體指出,改革求變是香港發展的大方向,期待市民積極建言獻策。李家超上任3年以來,帶領特區政府在經濟民生、「搶人才、搶企業」、深化香港「內聯外通」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效,也顯現出施政新風,當中不少施政都是廣泛聽取各界建議而形成。新一份施政報告是在香港重要發展階段下出台的一份施政綱領,既要重當下,更要謀長遠,為香港設立一個中長期的發展目標。打造千萬人口國際大都會,對香港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戰略意義。
新民政道/優化能源政策助力數據中心發展\陳家珮
然而,數據中心耗電量極高。以每平方米用電量計算,數據中心的耗電量是其他類型建築物的十倍以上。究其原因,首先是數據中心需要大量電力負荷運算電腦系統;其次是二十四小時全天候運作的運算電腦系統須配置足夠強大的冷氣裝置,而數據中心的所在地溫度愈高,製冷的耗電量就愈高。因此不少數據中心在選址時會刻意避開炎熱的城市,近年已有企業在北極圈或海底建造數據中心,更有初創研究在地球軌道上建立太空數據中心。
有話要說/「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為發展注入新動能\秦 蓉
我的人生與文化和旅遊的淵源,始於1989年首屆文化部舉辦的全國鋼琴演奏比賽,那時我憑藉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贏得了比賽的第一名,這不僅是對我藝術才能的肯定,更是我人生旅程的一個重要起點;隨後,文化部安排我與中央樂團(如今的國家交響樂團)一同前往深圳音樂廳進行巡演,那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充滿了無限的活力與機遇,然而當時的深圳還只是一個初具雛形的現代化城市,只有一座高樓──國貿大廈,整座城市宛如城鄉結合部,儘管如此市民的熱情好客,對藝術的渴望和追求卻讓我深受感動。這次經歷不僅讓我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也讓我對文化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看清「軟對抗」/以硬手段打擊「軟對抗」 要讓煽動者付出代價\卓 偉
其實,這兩篇文章觀其題基本已知其內容,內文充斥着偏頗的政治立場和偏見,對於政府國安教育污名化,對國安導師肆意矮化,對國家安全展覽廳導賞員使命醜化,上綱上線,混淆是非,其極端、聳人聽聞的標題充分說明這個「教育刺針」,雖以教育為名,實為「洗腦黃媒」。其負責人楊穎宇本身就是教育界極端分子、黎智英寫手,在教育界聲名狼藉,潛逃英國後繼續以「教育刺針」不斷抹黑香港維護國家安全工作,針對青年學子進行各種「洗腦」和煽動。
智庫專欄/新思路說好香港國安法故事\李正儀
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國家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和中外文化薈萃的城市;對國際社會來說,香港也是最能夠用他們的共同語言,為他們準確介紹中國政治文化的最佳傳譯者。
青評後浪/「軟對抗」如病毒滲透 社會需形成群體免疫力\梁 帆
「軟對抗」的實質是一種精妙的偽裝術。在社交媒體上,一些專頁以「懷舊」為幌子,趁機植入「戀殖色彩」的字句,潛移默化地將市民導向「懷緬港英時期」的虛幻想像。更有人利用指桑罵槐的言辭、貌似關切民生施政的「建議」,或似是而非的所謂憂慮,為真實意圖披上合理外衣。當公眾質疑其動機時,他們反而高舉「言論自由」之盾,倒打一耙。
中美關係/中美外長會晤與兩國關係的「穩定性」\宇 文
值得一提的是,兩國外長都形容這次會晤是積極、坦率、建設性。分析認為,中美外長會晤不僅是兩國關係的階段性調整,更體現了兩國在全球化時代對自身責任的重新認知。期待中美外長會晤的「建設性」,可以轉化為兩國關係的「穩定性」。
議論風生/警惕各種「軟對抗」 廢除「私飯」制度 合法合情合理\葉建明
此次修訂旨在防止有人濫用《監獄規則》的制度危害國家安全、威脅監獄的保安、秩序及紀律,或妨礙在囚人士改過自新。
智庫專欄/用好專業服務優勢 緊抓內企出海新機遇\區浩馳、胡恩齊
「出海」無疑已成當下經濟發展最熱門關鍵詞,而香港要真正發揮作用,除對自身優勢的認知,更須對潛在服務企業有深入了解,才能實際助力內地企業開拓全球市場。
知微篇/特朗普言而無信 美「印太戰略」入死胡同\周八駿
特朗普第一任美國總統任期,推行印太戰略的成果是,建立美國、日本、印度、澳洲「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
議論風生/高質量發展引領澳門系統性重塑 ——一場關乎命運的整體性重構\吳志良
本文原刊於《澳門日報》,作者就澳門系統性重塑與整體性重構,尤其是在改革破局、多元驅動創新發展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入的闡述。文章對香港發展同樣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現轉載以饗讀者。
以法論事/修訂《監獄規則》是必要之舉\江樂士
本次修訂除涵蓋在囚人士攜帶私人食物和衣物等基本範疇外,核心改革旨在優化外來人員(包括律師、醫生、專職教士)探訪在囚人士的制度,以及在囚人士與外界聯繫的機制。修訂建議覆蓋所有懲教院及各類在囚人士。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