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近日宣布,修訂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格,使其更加合理、公平。修訂參考了海外諸如英國和新加坡的做法,並考慮了香港實際情況,確保公帑用得其所。故此,自2027/28學年起,透過各項人才計劃來港的人士,其18歲以下未婚的受養子女,須居港滿兩年,才符合資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
根據這項修訂,對申請副學位、學士學位及研究院修課課程者,政府設立了兩個學費類別:第一類別為獲資助的學費。供香港永久性居民、單程證持有者,以及符合規定的來港人士申請;以各項人才計劃來港人士的受養人,須兩年內居住於香港。第二類別為不獲資助的學費,不符合第一類別資格、以各項人才計劃來港人士的受養人,仍可以申請報讀,惟須繳付不獲資助的學費。相關學費水平與非本地學生的學費水平一致。
政府還設立了過渡期,有關修訂適用於2027/28學年及以後的申請,讓受影響人士有時間自行作出規劃,大學聯合招生處和各院校可以有所應對。此外,以「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定義作為基礎的政府各項獎學金、資助計劃,以及免入息審查資助的申請資格及相關安排,亦會作相應修訂。
填補漏洞確保公平競爭
政府在平衡各方意見後,適時修訂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格,現行資助政策漏洞被補上,確保學位公平合理競爭。同時,政府每年運用大量公帑補貼大學學位的成本,實在有需要確保資源用得其所。本人歡迎政府及時回應社會關注,修訂政策安排。
近年,特區政府拚經濟、謀發展,「搶企業」、「搶人才」,推出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吸引全球各地優秀人才來港發展。資料顯示,至今年中,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接近50萬宗申請,其中近33萬宗已獲批准,已有近22萬人才及其家人抵港,遠遠超過政府預期目標。他們18歲以下未婚的受養子女,亦可以隨之來港生活、學習。三年來這個數量已累計達到13萬多,而且每年增長。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不能不看到,也出現了一些非主流的現象,備受關注。
過去一段時間,有些人以人才名義申請赴港,實則僅為子女教育或出入便利,甚至只是為享受「港人港稅」優惠,背離了香港人才政策的初衷。有些家庭成員並未在香港工作、生活、居住,未對香港社會作出貢獻,其子女在被香港的高校錄取後,卻能以「本地生」之名,享受政府資助的學費減免待遇,出現所謂「考試移民」怪象。香港每年只有固定的1.5萬個大學資助學額,影響了本地生入讀大學的機會。雖然至今這類人數量並不多,但政府防微杜漸,在政策範疇上作出修訂,及時而且必要。
更好配合整體人才規劃
修訂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格,並非為政府的人才規劃踩煞車,恰恰相反,是在教育政策措施上更好地配合,以順利落實這些政策,吸引更多人才來港。對於絕大部分有意來港發展的家庭來說,政策修訂對他們的影響不大,反而讓他們及早安排受養子女來香港升讀中學,有助受養子女早日適應本港教育環境,日後更好地銜接升學。期望政府能夠為他們提供相關支援和學校資訊,協助這批新來港學生順利銜接,找到合適的學位。
香港教育是一塊「金字招牌」,既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又能「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高度國際化。特區政府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教育優勢的因素不可或缺。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服務社會發展至關重要。香港教育的資源利用和管理,要與時俱進,要有前瞻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次修訂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格,可算是一次變革求新的嘗試,亦為推動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積累了一定經驗。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教聯會主席